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你”字前夜的“爾”與“汝”

        2020-06-15 03:03:11真大成
        辭書研究 2020年5期
        關(guān)鍵詞:譯經(jīng)第二人稱史書

        摘 要 文章主要考察“你”行用之前的南北朝時期“爾”“汝”的使用情況,認為“爾”“汝”有地域之別: 南朝口語說“汝”,“爾”已經(jīng)是個文言詞,完全退出了口語。北朝口語說“汝”,也說“爾”;“汝”是北朝通行的第二人稱代詞,相當于通語,“爾”帶有地域色彩,較“汝”更為鄙俗?!盃枴弊x音分化以后,產(chǎn)生新的書寫形式“你”?!澳恪币员背癁槌隹?,走出中古,邁向唐代,再次與“汝”展開競爭,最終成為漢語第二人稱代詞的唯一形式。

        關(guān)鍵詞 爾 汝 口語 地域 北朝

        一、 問題與語料

        (一) 提出問題

        鄧軍(2008)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魏晉南北朝時期“爾”“汝”的句法功能已經(jīng)無甚差別,據(jù)此本文不再探討它們在南北朝的格位差異。在南北朝文獻中,“爾”“汝”往往并用,如果二者沒有語法、語義、語體上的區(qū)別,那么正如何大安(1993)所指出的,“毫無差異的兩個同一指稱的代名詞并存的現(xiàn)象,是很奇怪的”,因此“爾汝在中古時期,應(yīng)該有些細微的分別”。何先生的考察結(jié)論是,“爾汝似乎有著語境上的不同: 爾字古雅莊嚴,汝字平易無文”,“爾容易出現(xiàn)在較文雅、較莊重的場合,汝則否”,“中古時期爾汝的分別是在風格上的,前者莊重文雅,后者平易近人”;但是進一步觀察語料,可以看到大量與上述觀點相反的例證,因此何先生的結(jié)論還可推敲。本文旨在進一步調(diào)查“爾”“汝”在南北朝的使用情況,以窺其差別到底表現(xiàn)在何處。

        (二) 語料說明

        人稱代詞在會話中使用得最為頻繁,因而本文以會話材料為核心語料;某些書信、家誡,甚至詔敕,口吻辭氣一“如面談”,可以看作“類會話”。會話和“類會話”材料尤以史書為富,所以南北朝史書(包括《隋書》《南史》《北史》)是本文重點調(diào)查的文獻。

        1. 應(yīng)剔除的兩類例子

        a. 剔除史書所引用或承襲前代文獻中的“爾”“汝”例

        《魏書·張普惠傳》:“《書》曰: ‘舉能其官,惟爾之能;稱非其人,惟爾弗任。”

        此例明引《尚書》。

        《宋書·樂志二》:“爾公爾侯,鳴玉華殿。”

        此例暗引《詩經(jīng)》。

        《宋書·五行志》:“魏齊王正始中,中山王周南為襄邑長。有鼠從穴出,語曰: ‘王周南,爾以某日死?!?/p>

        此例實據(jù)曹丕《列異傳》。

        《宋書·五行志》:“晉海西公太和中,民歌曰: ‘青青御路楊,白馬紫游韁。汝非皇太子,那得甘露漿?!?/p>

        此例引用東晉民歌。

        b. 剔除史書所載異域材料中的“爾”“汝”例

        《南齊書·東南夷傳·扶南國》:“十余年,蔓少子長襲殺旃,以刃镵旃腹曰: ‘汝昔殺我兄,今為父兄報汝?!?/p>

        此類例子情況比較復雜,姑且也排除在外。

        2. 統(tǒng)計時應(yīng)調(diào)整的例子

        《魏書·島夷劉裕傳》:“子業(yè)曰: ‘若不從,當殺汝三子?!?/p>

        《南史·賊臣傳·侯景》:“裨將斛律光尤之,紹宗曰: ‘吾戰(zhàn)多矣,未見此賊之難也。爾其當之?!?/p>

        前例出《魏書》,但恐怕不能看作北魏用例;后例出《南史》,但慕容紹宗是北朝人,也不能算作南朝之例。本文如有涉及這種情況的例子,仍然依據(jù)說話人的身份歸屬于北朝或南朝。

        3. 史書會話的“作者”及時代

        史書所記人物會話,其生成方式有幾種可能: 一是說話人言談的實錄,二是史書作者在言談實錄的基礎(chǔ)上加以改易,三是史書作者的擬作。因此史書會話的“作者”就有三種可能: 說話人、史書作者+說話人、史書作者。這三種情況應(yīng)該說都是存在的,只是較難甄別,因此只能依據(jù)便于處理的方式來分析判斷,否則簡直無從使用這些語料。

        一般說來,史書所載的對話——普通讀者僅憑自身語感即能意識到淺俗鄙俚的——往往是說話人言語的實錄,即使所記時代和作者時代不一致的史書也是如此。太田辰夫(1988/1991)指出北朝漢兒言語“只不過在《北齊書》《北史》《隋書》等史書中有極片斷的傳述。這些書籍都是在唐代編纂的,盡管如此,好像還沒有必要把這些書里面記錄的語言下限推到唐代。它們都是用當時的資料而在后來編寫的,即使編纂時表達有所改動,也只限于把口語的表達改成文語的場合,把文語的表達改成口語的情形極少有”,這個觀察和判斷是很準確的。汪維輝(2000/2017)也指出“一般說來,史書中的對話部分也是比較接近當時人的語言的,因為史家在描述人物時往往有意識地注意到語言的個性化和真實性?!鸵话闱闆r而言,史書中出現(xiàn)的那些俗語俗詞,大多是保存前代的原貌,較少出自后人的改寫”。筆者曾考察《資治通鑒》與所據(jù)史料之間異文所體現(xiàn)的文白差異[1],確實如上述學者所說,改雅為俗的情況幾乎未見于《資治通鑒》,也就是說,《資治通鑒》中那些口語片段都是沿用前代史料,那么判斷這些片段的時代,就不必泥于北宋,反而看作原始年代更加接近歷史真實。由此,正如太田先生所言,《北齊書》《北史》《隋書》所記載的“漢兒言語”可以看作是北齊周隋時代的語言現(xiàn)象。

        哪些會話片段完全非說話人之語而是史書作者虛擬的,絕大多數(shù)時候我們都無從判斷;但有些地方,是可以斷定的?!段簳す?jié)義傳·朱長生》:“(高車主阿伏至羅)奪長生等獻物,囚之叢石之中,兵脅之曰: ‘汝能為我臣則活,如其不降,殺汝!長生與于提瞋厲聲責之曰: ‘豈有天子使人拜汝夷,我寧為魏鬼,不為汝臣!”高車兵非能漢語,“汝能為我臣則活,如其不降,殺汝”之語當是史書編者擬寫?!读簳ぶT夷傳》:“見觀世音語云: ‘汝緣未盡,若得活,可作沙門。”這顯然也不會是說話人的真實言語,只能出于虛構(gòu)。此外,《魏書》所記孝文帝元宏之前的鮮卑君臣的會話也不可能是實錄。

        鑒于此,本文在利用南北朝史書材料時,主要使用當朝人物紀傳中的語料;以會話為基本材料,以“類會話”為次要材料,以其他為輔助材料;除了上述幾類應(yīng)剔除的材料外,本文從權(quán)將某斷代史中所出現(xiàn)的“爾”“汝”的時代均定于史書記述年代,同時充分認識史書材料的復雜性。在舉例時,為了便于對比及說明問題,也略舉文言性的例子。

        4. 中古譯經(jīng)“爾”“汝”的性質(zhì)

        南北朝譯經(jīng)數(shù)量龐大,其中頗多對話,理應(yīng)作為考察當時“爾”“汝”的重要語料;不過中古譯經(jīng)在“爾”“汝”使用上似乎有其特殊性。

        從東漢譯經(jīng)開始,第二人稱代詞就習用“汝”,“爾”大約僅見于《修行本起經(jīng)》《成具光明定意經(jīng)》,共5例。

        據(jù)曾亮(2007)統(tǒng)計,三國譯經(jīng)中“爾”的用例遠少于“汝”(43: 934),只有康僧會譯經(jīng)中“爾”多于“汝”(210: 54)。眾所周知,康僧會譯經(jīng)的語言務(wù)求典雅,“爾”用例較多應(yīng)是習用文言詞的結(jié)果。據(jù)龍國富(2013),《妙法蓮華經(jīng)》只用“汝”“汝等”,無一例“爾”。進一步抽查7部南朝譯經(jīng),也可發(fā)現(xiàn)幾乎一律用“汝”,詳見表1。

        據(jù)蕭紅(2010)統(tǒng)計,北朝4部譯經(jīng)也基本用“汝”,詳見表2。

        由此看來,東漢南北朝譯經(jīng)用“汝”應(yīng)是一種沿襲已久、固化了的用詞習慣。

        朱慶之(2012)考察東漢譯經(jīng)第一人稱代詞后指出“這種新型的文體為后來的譯經(jīng)普遍采用,就是日后成熟的‘譯經(jīng)體的雛形”[3]。那么東漢譯經(jīng)第二人稱代詞基本用“汝”日后也成“譯經(jīng)體”,對稱用“汝”成為一種固定的翻譯模式,為魏晉南北朝譯經(jīng)所沿襲;換句話說,東漢譯經(jīng)中的第二人稱代詞“汝”是當時口語的反映,而南北朝譯經(jīng)中的“汝”就未必完全體現(xiàn)實際口語,反而可能是一種程式化的翻譯用語,這和譯經(jīng)中大量使用的“彼”并不反映口語是一樣的。(汪維輝2017)基于此,本文就不再調(diào)查南北朝譯經(jīng)。

        二、 南朝的“爾”“汝”

        本節(jié)所調(diào)查的南朝文獻以史書為主[4],《宋書》《南齊書》是主要材料,《梁書》《陳書》及《南史》增補部分作為參證。除史書外,《周氏冥通記》也是重點調(diào)查對象。

        (一) 《宋書》《南齊書》中的“爾”“汝”

        1. “爾”的用例[5]

        (1) 尚書符征西府曰: ……或能因罪立績,終不爾欺,斬裾射玦,唯功是與。

        (2) 修之自州主簿遷司徒從事中郎,文帝謂曰:“卿曾祖昔為王導丞相中郎,卿今又為王弘中郎,可謂不忝爾祖矣?!?/p>

        (3) 閑居無事,為《庭誥》之文?!唬骸啊崮昃忧锓剑瑧]先草木,故遽以未聞,誥爾在庭。……此固少壯之廢,爾其戒之?!艘喑值轮苜?,爾其謹哉。”

        (4) 滍水諸蠻因險為寇,雍州刺史隨王誕遣使說之曰:“頃威懷所被,覃自遐遠,順化者寵祿,逆命者無遺,此亦爾所知也。”

        (5)甲寅,策相國齊公曰:“……錫茲玄土,苴以白茅,定爾邦家……其祗服朕命,經(jīng)緯乾坤,宏亮洪業(yè),茂昭爾大德,闡揚我高祖之休命。”

        (6) 見一烏漆棺,敬則曰:“爾非凡器。若是吉善,使船速進。吾富貴,當改葬爾?!?/p>

        (7) 僧虔宋世嘗有書誡子曰:“吾今悔無所及,欲以前車誡爾后乘也。……各在爾身己切,豈復關(guān)吾邪?”

        2. “汝”的用例

        (8) 以錦囊盛高祖納衣,擲地以示上曰:“汝家本貧賤,此是我母為汝父作此納衣。今日有一頓飽食,便欲殘害我兒子!”

        (9) 元兇入弒,事變倉卒,舊將羅訓、徐罕皆望風屈附,天與不暇被甲,執(zhí)刀持弓,疾呼左右出戰(zhàn)。徐罕曰:“殿下入,汝欲何為?”天與罵曰:“殿下常來,云何實時方作此語。只汝是賊?!?/p>

        (10) 潘淑妃抱持浚,泣涕謂曰:“汝始咒詛事發(fā),猶冀刻己思愆,何意忽藏嚴道育耶?上責汝深,至我叩頭乞恩,意永不釋。今日用活何為,可送藥來,當先自取盡,不忍見汝禍敗?!?/p>

        (11) 三年,建康民陳文紹上書曰:“……誕見符至,大怒,喚饒入交問: ‘汝欲死邪?訴臺求解。饒即答: ‘官比不聽通家信,消息斷絕。若是姊為啟聞,所不知。誕因問饒: ‘汝那得入臺?饒被問,依實啟答。既出,誕主衣莊慶、畫師王強語饒: ‘汝今年敗,汝姊誤汝。官云小人輩敢持臺家逼我。”

        (12) 誕于城上授函表,倩慶之為送,慶之曰:“我奉詔討賊,不得為汝送表。汝必欲歸死朝廷,自應(yīng)開門遣使,吾為汝送護之。”

        (13) 上既殺休仁,慮人情驚動,與諸方鎮(zhèn)及諸大臣詔曰:“……休仁又說休佑云: ‘汝但作佞,此法自足安。我常秉許為家,從來頗得此力。但試用,看有驗不?……及在房內(nèi)見諸妓妾,恒語: ‘我去不知朝夕見底,若一旦死去作鬼,亦不取汝,取汝正足亂人耳?!?/p>

        (14) 每見錢,輒曰:“我昔時思汝一文不得,今得用汝未?”

        (15) 敬則唾其面曰:“小子!我作事,何關(guān)汝小子!”

        (16) 上敕之曰:“吾前后有敕,非復一兩過,道諸王不得作乖體格服飾,汝何意都不憶吾敕邪?……”又曰:“汝比在都,讀學不就,年轉(zhuǎn)成長。吾日冀汝美,勿得敕如風過耳,使吾失氣?!?/p>

        3. 分析和推論

        調(diào)查《宋書》《南齊書》“爾”“汝”例,可以看到幾個現(xiàn)象:

        1) 從用例數(shù)量看,“爾”遠少于“汝”(37: 235)。

        2) 從分布看,“爾”主要用于策、符、詔等公文,即使用于詩、賦、書信,也是在正式場合下使用的;用于自然會話和“類會話”的數(shù)量極少?!叭辍眲t大量用于日常會話,即使用于詔敕書信,它們也都屬于“類會話”。

        3) 從發(fā)話者或受話者的身份看,“汝”的使用是很靈活的,既有上級對下級、地位尊貴者對卑下者,也不乏相反的情況,地位相等者同樣可用“汝”。

        例(11)發(fā)話者為竟陵王劉誕,時任司空,受話者(即“汝”之所指)為陳饒,時任司空府史,這是上級稱下屬為“汝”。例(12)沈慶之稱竟陵王劉誕為“汝”,這是位卑者稱位尊者。也不乏對地位相等者稱“汝”的情況,如例(13)劉休仁稱劉休佑為“汝”。

        4) 從語體風格看,“爾”所在的語句往往典雅正統(tǒng),“汝”所在的語句基本上明白如話。

        對于這一點,還有若干旁證可以進一步明之:

        第一,“降辭”中稱呼周子良除了用“爾”以外,還多處用“卿”(偶爾用“君”)。以“卿”稱周子良一方面顯示仙真與凡人間的階級性,另一方面也表現(xiàn)談話的正式意味。

        第二,觀察“汝”的使用場合,例(36)出于“冥通”記錄之前的《周子良傳》,發(fā)話者為周子良,“汝”指其弟周子平。例(37)也出于《周子良傳》,發(fā)話者為周子良的姨母,“汝”指周子良。由此可見,周子良及其姨母的日常口語應(yīng)說“汝”而非“爾”。例(38)開頭周真人稱“爾”,但當周子良回答錯誤,周真人“勃然”詈為“謬濫”后就稱之為“汝”,這顯然是生氣時顧不得用詞雅馴沖口而出的口語。

        第三,《真誥》與《周氏冥通記》相類,《真誥》“仙真降誥”中“爾”“汝”并用,應(yīng)該與書成眾手、文辭未經(jīng)整飭有關(guān);對于這些所謂“仙真降誥”的詞句,陶弘景在整理時是不會改動的(這從陶弘景校訂《真誥》文字的方式亦可見一斑)?!吨苁馅ねㄓ洝非闆r不同,它實際上只經(jīng)陶弘景一人之手,王家葵(2019)認為“《周氏冥通記》中的那些降辭,一定是經(jīng)陶弘景篡改,或根本就是陶弘景編造出來的”,從仙真言談第二人稱代詞一律用“爾”的情形來看,確實存在刻意編排的痕跡。

        第四,《宋書·顏延之傳》所載《庭誥》是長輩對家中晚輩的誥諭,其中稱呼受誥者均為“爾”,如“誥爾在庭”“爾其戒之”“爾其謹哉”,用“爾”是為了特定的語用需求——凸顯長幼尊卑之別,《周氏冥通記》的情況顯然與此相同。

        綜上所述,《周氏冥通記》第二人稱代詞“爾”的數(shù)量遠超“汝”并不是真實口語的反映,應(yīng)是在語用需求促發(fā)下的刻意遣辭。蕭紅(2010)依據(jù)“在南朝一些文獻如《周氏冥通記》中,‘爾出現(xiàn)了逆轉(zhuǎn),超過了‘汝”的情況,認為“南方文獻中‘爾潛在的發(fā)展勁頭更強”,恐非事實。

        (四) 小結(jié)

        綜上所述,南朝口語第二人稱代詞說“汝”,“爾”已經(jīng)完全書面化。梅祖麟(2011)認為“汝”在南北朝時是江東方言,從現(xiàn)存材料看,“汝”恐未必局限于方言;不過南朝口語只說“汝”不說“爾”應(yīng)是事實。據(jù)《漢語方言地圖集·語法卷》,現(xiàn)代漢語方言中唯閩語說“汝”[7],汪維輝(2018)指出這是閩語的特征詞。閩語中的“汝”應(yīng)該就是南朝口語的孑遺。

        三、 北朝的“爾”“汝”

        (一) 《魏書》中的“爾”“汝”

        1. “爾”的用例

        如同南朝史書,“爾”在《魏書》中也用于策、詔等公文,例不贅舉;除此以外,還有些例子值得注意:

        (40) 禎告諸蠻曰:“爾鄉(xiāng)里作賊如此,合死以不?”蠻等皆叩頭曰:“合萬死?!?/p>

        (41) 每以鯁氣正辭,為北海王詳所忿,面責忠曰:“我憂在前見爾死,不憂爾見我死時也。”

        (42) 及彪之抗沖,沖謂彪曰:“爾如狗耳,為人所嗾?!?/p>

        (43) 此人具以報,崇攝慶賓問曰:“爾弟逃亡,何故妄認他尸?”

        (44) 主簿楊僧覆先行曉喻,諸氐忿曰:“我留刺史,爾送出也!”

        2. “汝”的用例

        (45) 坦傲佷兇粗,從叔安豐王延明責之曰:“汝兇悖性與身而長,昔有宋東海王袆志性凡劣,時人號曰‘驢王。我熟觀汝所作,亦恐不免驢號?!?/p>

        (46) 此人自稱:“我是道武皇帝,汝何敢違!”

        (47) 景乃謂衍曰:“確與威方頻隔岸見罵,云: ‘天子自與汝和,我終不置汝!我今便不敢去,若召此二人入城者,吾當解圍?!?/p>

        (二) 《北齊書》《周書》《隋書》及《北史》增補史料中的“爾”“汝”

        1. “爾”的用例

        《北齊書》中頻見“爾”,何大安(1993)已經(jīng)注意到“北齊使用爾的特別多”,如:

        (48) 光祿少卿元子乾攘臂擊之,謂騰曰:“語爾高王,元家兒拳正如此?!?/p>

        (49) 京再訴,王使監(jiān)廚蒼頭薛豐洛杖之,曰:“更訴,當殺爾?!薄┞勚玫队诒P,冒言進食。王怒曰:“我未索食,爾何據(jù)[遽]來!”

        (50) 武成踐祚,逼后淫亂,云:“若不許,我當殺爾兒?!薄蹤M刀詬曰:“爾殺我女,我何不殺爾兒!”

        (51) 孝琬呼阿叔,帝怒曰:“誰是爾叔?敢喚我作叔!”

        (52) 文宣嘗見之,怒,使以馬鞭擊其額,血被面,曰:“爾反時當以此骨嚇漢?!?/p>

        (53) 景曰:“與爾計生活孰多,我止人上取,爾割天子調(diào)。”

        (54) 后責纮曰:“爾與紇奚舍樂同事我兄,舍樂死,爾何為不死?”

        (55) 天保二年,從駕至晉陽,于宮門外罵元韶曰:“爾不及一老嫗,背負璽與人,何不打碎之。我出此言,即知死也,然爾亦詎得幾時!”

        (56) 帝大怒,召德政謂之曰:“聞爾病,我為爾針?!?/p>

        (57) 并與諸勛冑約:“行酒至愔等,我各勸雙杯,彼必致辭。我一曰‘捉酒,二曰‘捉酒,三曰‘何不捉,爾輩即捉?!?/p>

        (58) 先是童謠曰……“羊羊吃野草,不吃野草遠我道,不遠打爾腦?!?/p>

        (59) 猛父母兄弟皆在山東,爾朱京纏欲投高祖,謂猛曰:“王以爾父兄皆在山東,每懷不信,爾若不走,今夜必當殺爾,可走去。”猛以素蒙兆恩,拒而不從。京纏曰:“我今亦欲去,爾從我不?”猛又不從。京纏乃舉槊曰:“爾不從,我必刺爾?!泵湍藦闹?。去城五十余里,即背京纏復歸爾朱。及兆敗,乃歸高祖。高祖問曰:“爾朱京纏將爾投我,爾中路背去,何也?”猛乃具陳服事之理,不可貳心。高祖曰:“爾莫懼,服事人法須如此?!?/p>

        (60) 雄按槊不及明月者丈余,曰:“惜爾不得殺,但生將爾見天子?!?/p>

        (61) 穆乃以策抶太祖,因大罵曰:“爾曹主何在?爾獨住此!”

        (62) 齊神武使謂城中曰:“縱爾縛樓至天,我會穿城取爾?!?/p>

        (63) 太祖撫掌曰:“我解爾意,欲激我耳。”

        (64) 茹茹主阿那瓌大怒,使人罵辱之曰:“爾是我鍛奴,何敢發(fā)是言也?”

        (65) 昂奮頭曰:“來,與爾開國公!”

        (66) 文襄匿暹,為之請,神武曰:“我為爾不殺,然須與苦手。”

        (67) 邢子才云:“爾婦疾,或問實耶?”業(yè)興曰:“爾大癡!但道此,人疑者半,信者半,誰檢看?”

        (68) 開皇中,有司奏智積將葬尉太妃,帝曰:“昔幾殺我。我有同生二弟,并倚婦家勢,常憎疾我。我向之笑云: ‘爾既瞋我,不可與爾角瞋。并云: ‘阿兄止倚頭額。時有醫(yī)師邊隱逐勢,言我后百日當病癲。二弟私喜。以告父母。父母泣謂我曰: ‘爾二弟大劇,不能愛兄?!?/p>

        2. “汝”的用例

        (69) 有鄭氏者,叡母之從母姊妹之女,戲語叡曰:“汝是我姨兒,何因倒親游氏?”

        (70) 帝以眾人意未協(xié),又先得太后旨云:“汝父如龍,汝兄如虎,尚以人臣終,汝何容欲行舜、禹事?此亦非汝意,正是高德政教汝?!?/p>

        (71) 帝使力士反接,拔白刃注頸,罵曰:“小子何知,欲以吏才非我,是誰教汝?”

        (72) 勝適與齊神武相遇,因字呼之曰:“賀六渾,賀拔破胡必殺汝也?!?/p>

        (73) 太祖喜曰:“事平之日,當賞汝佳口?!?/p>

        (74) 強練曰:“汝等一例人耳,何有貴賤?!?/p>

        (75) 臻住城南,訥住城東,臻嘗欲尋訥,謂從者曰:“汝知劉儀同家乎?”從者不知尋訥,謂臻還家,答曰:“知。”于是引之而去,既扣門,臻尚未悟,謂至訥家。乃據(jù)鞍大呼曰:“劉儀同可出矣。”其子迎門,臻驚曰:“此汝亦來耶?”其子答曰:“此是大人家。”于是顧盼,久之乃悟,叱從者曰:“汝大無意,吾欲造劉訥耳?!?/p>

        (76) 曾至彭城王浟宅,謂其母爾朱曰:“憶汝辱我母婿時,向何由可耐?!?/p>

        (77) 周文大窘而走,曰:“癡男子!今日無我,明日豈有汝邪?”

        (三) 分析和推論(四)

        1. “爾”“汝”皆用于北朝口語

        “爾”在北朝的使用情況與南朝截然不同,它仍然頻繁用于北朝人口頭?!叭辍币彩潜背谡Z。

        “爾”“汝”均用于口語性非常鮮明的語句??梢钥匆韵吕樱?/p>

        爾鄉(xiāng)里作賊如此,合死以不?

        誰是爾叔?敢喚我作叔!

        縱爾縛樓至天,我會穿城取爾!

        爾大癡!

        汝取一只箭折之。

        誰向汝道耶?

        汝既姓何,是荷葉之荷,為是河水之河?

        這樣的語句,讀者僅憑語感或者直覺即可知道,這就是當時口語;若一定要說“爾”或“汝”是文言,實在不合情理。

        “爾”所在句子多用口語成分,“爾”與之并現(xiàn),如:

        我憂在前見爾死。

        “在”做時間介詞雖然先秦已見[8],但行用開來大概是在中古;介賓結(jié)構(gòu)“在前”處于中心成分“見爾死”前??梢韵嘈牛渲械摹霸谇啊睉?yīng)是當時口語。

        我會殺爾婦。

        “會”做副詞表示終究、總歸,是中古新興成分,也是當時口語。

        爾反時當以此骨嚇漢。

        “嚇”表(使)害怕,“漢”為北朝少數(shù)民族貴族對漢族人的賤稱,均為當時口語。

        在上述句子中,“爾”與這些口語性很強的成分共存并用,可推想“爾”的語體性質(zhì)也應(yīng)與這些成分一致。北朝史書中的這些“爾”與南朝史書中“爾其圖之”“善修爾略”“以庇爾躬”“爾實冠群后”這樣文言意味濃烈的例子形成鮮明對比。

        “汝”在否定句中做賓語均置于謂語動詞后,如:

        天子自與汝和,我終不置汝。

        厙狄干鮮卑老公,斛律金敕勒老公,并性遒直,終不負汝。

        柳士鎮(zhèn)(1992)指出“魏晉南北朝時期,否定句代詞賓語后置的詞序在口語中已經(jīng)基本定型”,“如果說此期漢語中‘主語+動詞+代詞賓語的詞序已經(jīng)基本確立的話,那么主要應(yīng)當指否定句中代詞賓語的位置,而且限于在口語化程度較高的載籍之中”,這實際意味著否定句代詞賓語后置就是當時的口語表現(xiàn)。在上引二例中,“汝”在否定句中做賓語均在謂語動詞后,充分說明了“汝”必定是當時的口語詞。

        “汝”可居于領(lǐng)位,且“爾”“汝”做領(lǐng)位時后可加“之”,如:

        汝父如龍,汝兄如虎。

        吾今取汝頭。

        朝廷不治,實爾之罪。

        爾之罪惡,人神所棄。

        爾之罪狀,計不容誅。

        汝之過失,已備積于前。

        汝之官位,當復及吾。

        “汝”在先秦漢語一般不處于領(lǐng)位(做定語)。據(jù)漆權(quán)(1984),《史記》30例“汝”中有7例處于領(lǐng)位;據(jù)莊正容(1984)、馮春田(1992)、鄧軍(2003)、程亞恒(2007)、曾亮(2007),漢魏以來“汝”處于領(lǐng)位越來越普遍,這是“汝”在后世發(fā)展的重要表現(xiàn)。據(jù)周法高(1959)、魏培泉(2004),漢代以來,“爾”“汝”處于領(lǐng)位時后面可以加“之”,這也是先秦漢語不曾出現(xiàn)的新變化[9]。這些發(fā)展變化應(yīng)該在口語中最先出現(xiàn),然后記錄于書面語。換句話說,這些發(fā)展變化反映了實際口語。北朝文獻中“汝”居領(lǐng)位已有不少例子;“爾”“汝”居于領(lǐng)位時,固以后不加“之”為常,但也不乏加“之”之例,上文已引。這些不符先秦文言語法的“爾”“汝”,應(yīng)該具有口語基礎(chǔ)。

        綜上所述,北朝口語中“爾”“汝”并用應(yīng)是不爭的事實。

        2. “爾”“汝”在北朝的差異

        在一個共時共域的口語系統(tǒng)中幾乎不可能同時使用兩個完全等同的第二人稱代詞(王力1958/1980),既然“爾”“汝”并用于北朝口語,那么它們必然有所差異。

        魏培泉(2004)論及“爾”“汝”時認為,“爾”這個詞“應(yīng)該一直保存在一些方言中”,“大概一直保存在山東、河北一帶”。這一觀點雖然大抵屬于推論,但頗能給人以啟發(fā)。據(jù)上文所引“爾”在南朝文獻和北朝文獻中的分布推斷,“爾”在南北朝時確實僅存留于北方口語。由此不妨提出一種假說: “汝”是北朝通行的第二人稱代詞,相當于通語;“爾”可能帶有更鮮明的地域色彩及更鄙俗的語體色彩,在特定語境中往往具有一種對受話者表示輕蔑、鄙視的語用效果。

        北朝“爾”“汝”之別,以下一些材料或能說明一二:

        《十六國春秋·前秦錄》:

        大呼曰:“殺君賊姚萇,出來![吾]與汝決之!何為枉害無辜!”[10]

        《魏書·臨渭氐苻健傳》改作:

        登每圍萇營,四面大哭,哀聲動人,大呼曰:“殺君賊姚萇,出來!吾與爾決!何為枉害無辜!”

        在《十六國春秋》中,苻登指稱“殺君賊姚萇”用“汝”;但魏收編纂《魏書》襲用《十六國春秋》這段材料時,將“汝”改作“爾”,其改易動機應(yīng)該就是為了起到輕賤姚萇的效果。由此可以推測,在北魏口語中,“爾”顯然比“汝”更能傳達出一種輕視的語用效果。

        《北齊書·高昂傳》:

        追者見其從奴持金帶,問昂所在,奴示之。昂奮頭曰:“來,與爾開國公!”

        《資治通鑒·梁武帝大同四年》改作:

        追者見其從奴持金帶,問敖曹所在,奴指示之。敖曹知不免,奮頭曰:“來,與汝開國公!”

        《資治通鑒》參用前代史文常常以文言改易史文中比較口語化的詞句,在司馬光時代,口語中第二人稱代詞已是“你”,“汝”成為文言詞。在《資治通鑒》編修者看來,《北齊書》中的這個“爾”顯然太不雅馴,因此改作最習用的文言詞“汝”。

        北魏孝文帝元宏積極倡導學漢語、說漢語,《魏書》所記載的他的言談對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明“爾”“汝”性質(zhì)的差異。通過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元宏言談對話一律說“汝”,無一例“爾”??梢酝葡?,元宏所學所說的漢語必定是當時通語,如果《魏書》所載諸例是真實記錄的話,“汝”的性質(zhì)就很明顯了。

        《周書·晉蕩公護傳》記載了北齊以護母閻姬名義寫給宇文護的書信,在這封信中,指稱宇文護通篇用“汝”。這封信雖然是以母親口吻寫給兒子,多敘家常,語言通俗(特別是第二段),但畢竟是在兩國以之為籌碼進行利益交換的特殊情況下寫成,指稱宇文護的第二人稱代詞顯然應(yīng)稍顯正式而不宜過于鄙俗,因此通篇用“汝”而無一例“爾”,由此也略可窺見“爾”“汝”之異。

        《宋書·臧質(zhì)傳》記載臧質(zhì)在盱眙陣前與拓跋燾書,信中對拓跋燾極盡詆斥嘲諷之事,指稱拓跋燾一律用“爾”。上文已述,南朝說“汝”,“爾”已是文言詞,但此信出于南人之手,且語言并不典麗,何以一律用“爾”?原因應(yīng)該在于: 指稱對象是北朝人,故用北朝之語,“爾”并非南朝口語。之所以用“爾”不用“汝”,恐怕不是因為這種嘲詆語境只用“爾”,而是“爾”更為鄙俗,可以起到輕視拓跋燾的作用。如果這一推論能夠成立,那么說明當時南朝人對北方的“爾”的用法是很清楚的。

        不過,北朝史書中還能見到“爾”“汝”用在同一句子或同一會話情境的情況:

        臨刑,太宗謂之曰:“終不令絕汝種也,將宥爾一子?!保ā段簳し廛矀鳌罚?/p>

        世宗謂之曰:“我為爾娶鄭述祖女,門閥甚高,汝何所嫌而精神不樂?”(《北齊書·趙郡王琛傳》)

        既而大悅,謂公主曰:“李敏何官?”對曰:“一白丁耳。”上因謂敏曰:“今授汝儀同。”敏不答。上曰:“不滿爾意邪?今授汝開府?!保ā端鍟だ钅聜鳌罚?/p>

        一句話中表達同一人稱同時使用幾個不同代詞,這在古代文獻中并不罕見。漆權(quán)(1984)、魏培泉(2004)、汪維輝(2016,2017)均談及這種情況。王力(1958/1980)指出“如果在同一部書里,特別是在同一篇文章里,甚至在同一個句子里,同時用‘吾和‘我(或同時用‘吾和‘予等),或者同時用‘汝‘爾,就不能歸結(jié)于時代不同和作者不同。如果說毫無分別的兩個人稱代詞在一種語言中(口語中)同時存在,并且經(jīng)常同時出現(xiàn),那是不能想象的”。

        就上引同時使用“爾”“汝”的例子看,這應(yīng)是書面語避復以修辭,是人為的產(chǎn)物,并非自然口語的反映。

        (四) 小結(jié)

        北朝口語既說“汝”,也說“爾”,前者大約是通語,后者有地域色彩,大約是方俗語。梅祖麟(2011)認為“北人所說的河北方言第二人稱不用‘汝而用‘爾、‘你”,“從南北朝開始,漢語的河北、江東兩大方言已經(jīng)產(chǎn)生基本分歧,其一便是人稱代詞‘你/汝”,可能還不夠準確。南北朝時期,大江南北之口語均應(yīng)以“汝”為通語,只是在北方的方言俗語中仍然保留“爾”。

        四、 走出中古: 第二人稱代詞“你”的“北朝出口”假說

        呂叔湘、江藍生(1985)推測“‘爾的語音跟讀音在南北朝時已經(jīng)分化了”[11],并認為語音跟讀音分歧之后,在字形上加“亻”作“你(儞)”以示分別,這是很有道理的[12]。北朝史書記錄了若干“你”的用例,呂叔湘、江藍生(1985)列舉詳備,茲不贅。

        由于缺乏資料,“爾”在南北朝時口語音跟讀書音到底有何不同不得而知。不過據(jù)《廣韻》的記載推測,當時分化后的讀書音跟口語音的差異應(yīng)該不大?!盃枴惫艦槟嗄缸?,《廣韻·紙韻》兒氏切:“爾,汝也。”日母紙韻上聲,這應(yīng)是分化出來的讀書音;又《止韻》乃里切:“伱(你),秦人呼旁人之稱?!蹦嗄钢鬼嵣下?,這是保留了古讀[13]。日母、泥母關(guān)系密切,章太炎有“娘日歸泥”說[14],因此,“爾”之口語音跟讀書音的差異可能就在韻母微變。

        太田辰夫(1988/1991)分析有關(guān)用例中說話者的身份,認為“你”是北朝的“漢兒言語”。據(jù)太田先生的分析,“漢兒言語”是當時非常土俗的口語?!稄V韻》釋“你”為“秦人呼旁人之稱”,這一記載當前有所承,如果所記準確的話,“你”至少在南北朝晚期唐代初期應(yīng)屬關(guān)隴(秦)方言[15]。由此看來,“爾”既存于北朝的方言土語,還保留了古讀[16]。

        由于“爾”讀書音和口語音分化,為了相區(qū)別,讀書音的記錄形式仍作“爾”,口語音的記錄形式則調(diào)整為“你”[17],“爾”“你”可以看作一個詞因文白異讀衍生出的不同的書寫形式。不過這是專業(yè)研究者的定性,就普通人的語感和認識而言,“爾”“你”就是兩個不同的詞[18]。進一步推測,這兩個“詞”的語體性質(zhì)應(yīng)該也有差異,前者大抵用于文言,后者乃是口語詞。這樣的話,北朝的“爾”其實可以分為兩類:“爾1”讀兒氏切,用于書面,完全是文言詞;“爾2”,又寫作“你”,讀乃里切,用于口語,是當時的方俗語詞。如以下《北齊書》二例:

        其祗順往冊,保弼皇家,用終爾休德,對揚我太祖之顯命。

        帝謂愔曰:“王元景是爾博士,爾語皆元景所教?!?/p>

        前例中的“爾”應(yīng)是“爾1”,后例中的“爾”就是“爾2(你)”。

        漢魏以來,“爾”實際上已經(jīng)式微,處于退出歷史舞臺的十字路口;不過“爾2(你)”作為一種地域方言和社會方言面臨特定的歷史契機可能會獲得進一步的發(fā)展。

        隨著隋唐定都長安,關(guān)隴方言成為統(tǒng)一政治體中的強勢方言,屬于該方言的成分自然可能擴散開來,擺脫地域性,進入通語。在此背景下,原本兼具社團方言和地域方言兩種性質(zhì)的“爾2(你)”的命運發(fā)生了戲劇性的變化,作為強勢方言的一分子,向其他區(qū)域擴散,逐漸脫離“漢兒”與關(guān)隴,終于走出中古并重新與“汝”開展競爭,(吳福祥1995)最終成為漢語第二人稱代詞的唯一形式。

        馮春田(1992)說:“至于為什么漢以后處于劣勢的‘爾取代了‘汝(女)而成為后來的‘你,或者說作這種變化的動因主要是什么,還不很清楚?!盵19]現(xiàn)在看來,有以下幾個因素促成了這種變化:

        一是“爾”在北朝發(fā)生口語音跟讀書音的分化,并為口語音創(chuàng)制了新字形“你”,“你”作為“語言新質(zhì)”始終存留于一定人群、一定區(qū)域的口語。

        二是北朝統(tǒng)一南朝,隋唐王朝首都所在的關(guān)隴地區(qū)的方言占有強勢地位,為“你”的擴散創(chuàng)造了條件。

        三是“你”作為一定意義上的“語言新質(zhì)”,并裹挾強勢方言之勢,較有活力;而“汝”行用多年,逐步成為舊成分。

        如果“爾”在北朝沒有發(fā)生變化,那么它可能就隨漢魏以來的衰微之勢逐步退出口語;如果不是北朝完成統(tǒng)一從而使關(guān)隴方言成為隋唐強勢方言,那么“你”可能始終是個方言成分。從這個意義而言,漢語第二人稱代詞“你(爾)”就是經(jīng)由北朝這個“出口”走出中古,邁向隋唐的。

        閻步克(2017)曾論及北朝這個歷史“出口”:

        中古時代,是經(jīng)由北朝而走出中古、走向隋唐盛世的;對魏晉南北朝這個政治低谷,北朝構(gòu)成了它的“歷史出口”。

        從漢語史的發(fā)展歷程來看,漢民族共同語至唐代發(fā)生了重大變化,出現(xiàn)了不少重要的或具有分期意義的語言現(xiàn)象。北朝至唐代(或唐代中期)是一個聯(lián)系緊密的歷史階段,那么唐代漢語之所以發(fā)生重大變化,是否也與“北朝出口”有關(guān)?也就是說,中古漢語之所以走出中古,漢語史到了唐代之所以進入近代漢語,是否和北朝漢語變化具有緊密的因果關(guān)系?或者更具體地說,目前所見到的唐代的一些重要語言現(xiàn)象,其實早已產(chǎn)生或萌芽于北朝,它們在易代之際通過北朝這個“出口”進入唐代,從而進一步發(fā)展。這一假說是否成立,除了“你”以外是否還有例子以證成之[20],還有待進一步探索。

        附 注

        [1]拙文《基于文白對比的中古史書與〈資治通鑒〉相應(yīng)部分比較研究》,未刊稿。

        [2]《百喻經(jīng)》的情況值得注意。從縱向看,“爾”固然遠少于“汝”;但從橫向看,《百喻經(jīng)》“爾”例又遠多于其他譯經(jīng)?!盃枴薄叭辍睅缀?∶5的比例是很特別的。那么是否說明南朝口語也說“爾”,只是不及“汝”普遍呢?恐怕不然。據(jù)汪維輝(2010,2011),《百喻經(jīng)》的語言并不全然是當時口語,例如表達懸掛義詞,《百喻經(jīng)》用“懸”而不說“掛”,表愚笨義,《百喻經(jīng)》不說“癡”而多用“愚”,這說明《百喻經(jīng)》仍不乏文言成分,第二人稱代詞用“爾”應(yīng)該也是同樣的情況。不過,口語色彩明顯的《百喻經(jīng)》為什么多用“爾”(當然是相對而言),與東漢以來形成的幾乎不用“爾”的傳統(tǒng)(詳下文)相悖,其中原因何在,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3]引者按:“新型的文體”是指第一人稱代詞基本用“我”的譯經(jīng)文獻。

        [4]本文中“南朝”“北朝”既是時代概念,也是區(qū)域概念。

        [5]包含“爾等”等表示復數(shù)的形式,統(tǒng)計“汝”時也是如此。

        [6]例(38)、例(39)既用“汝”,也用“爾”,這并不能說明口語里也說“爾”,反而是一種書面避復的現(xiàn)象,參看第三節(jié)。

        [7]梅祖麟(2011)認為吳語蘇州、桐廬、黃巖、常山及贛語黎川、南城、南昌、高安方言中的第二人稱代詞本字都是“汝”。

        [8]如《詩·大雅·蕩》:“殷鑒不遠,在夏后之世?!?/p>

        [9]王力(1958/1980,1989)也指出“在上古時代,領(lǐng)位不加‘之字……到了后代,才有加‘之字的”,不過舉的例子都是唐以后的。

        [10]《太平御覽》卷一二二引。

        [11]“語音”應(yīng)指口語音,“讀音”應(yīng)指讀書音。

        [12]馮春田(2000)認為未必是語音發(fā)生分歧加“亻”旁以示區(qū)別,“六朝以至唐五代時期俗字盛行,這些俗字的特點之一,就是在原字基礎(chǔ)上增加某一偏旁。因此,‘你的出現(xiàn),可能就是六朝以后這樣潮流的產(chǎn)物”。向熹(2010)認為“爾”“你”字形分化以后,語音才分化。

        [13]李榮(1997)認為“‘爾字分化出‘你字,在字形上是加人旁,在字音上是日母轉(zhuǎn)變?yōu)槟嗄浮薄?/p>

        [14]也有學者認為應(yīng)該調(diào)整為日母歸泥。王力先生認為“日母和泥母,讀音只是相近,而不是相同”。無論如何,日母、泥母讀音是非常接近的。

        [15]這只是依據(jù)《廣韻》所記而言,實際上“你”的使用區(qū)域應(yīng)該不限于關(guān)隴,但肯定在北方。

        [16]方言土語保留古讀,這在漢語史上是常見的現(xiàn)象。

        [17]一詞因文白異讀改變書寫形式的例子在漢語史上也不少見,往往是文讀音保留通行的規(guī)范的書寫形式,而白讀音新創(chuàng)一個書寫形式。

        [18]“攪”和“搞”就是一詞因文白異讀而衍生的兩個書寫形式(承蒙邊田鋼博士惠告),但普通人往往將它們看作兩個不同的詞。類似的情況不在少數(shù)。

        [19]確切地說,應(yīng)該是“‘爾成為后來的‘你然后取代了‘汝(女)”。

        [20]第三人稱代詞“他”、表兄長義之“哥”、表追逐義的“趁”、表交換義的“博”等均可能與此有關(guān)。

        參考文獻

        1. 曹志耘.漢語方言地圖集·語法卷.北京: 商務(wù)印書館,2008.

        2. 程亞恒.《吳越春秋》中的人稱代詞研究.安順學院學報,2007(2).

        3. 鄧軍.論三國時期代詞“汝”和“爾”的格.蘭州大學學報,2003(3).

        4. 鄧軍.魏晉南北朝代詞研究.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5. 馮春田.魏晉南北朝某些語法問題探究.∥程湘清主編.魏晉南北朝漢語研究.山東: 山東教育出版社,1992.

        6. 馮春田.近代漢語語法研究.濟南: 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

        7. 何大安.語詞的脈絡(luò)、階級與體式——中古代詞爾、汝、卿的用法與異同.∥王叔岷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編輯委員會主編.王叔岷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臺北: 大安出版社,1993.

        8. 李榮.漢語方言里當“你”講的“爾”(上).方言,1997(2).

        9. 柳士鎮(zhèn).魏晉南北朝歷史語法.南京: 南京大學出版社,1992.

        10. 龍國富.《妙法蓮華經(jīng)》語法研究.北京: 商務(wù)印書館,2013.

        11. 呂叔湘著.江藍生補.近代漢語指代詞.上海: 學林出版社,1985.

        12. 梅祖麟.江東方言的“汝”字(>蘇州“倷”)及其相關(guān)問題.∥《東方語言學》編委會,上海師范大學語言研究所編.東方語言學(第九輯).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13. 漆權(quán).《史記》中的人稱代詞.∥北京大學漢語語言學研究中心《語言學論叢》編委會編.語言學論叢(第十二輯).北京: 商務(wù)印書館,1984.

        14. 太田辰夫.漢語史通考.重慶: 重慶出版社,1988/1991.

        15. 汪維輝.系詞“是”發(fā)展成熟的時代.中國語文,1998(2).

        16. 汪維輝.《周氏冥通記》詞匯研究.∥浙江大學漢語史研究中心編.中古近代漢語研究(第一輯).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17. 汪維輝.六世紀漢語詞匯的南北差異——以《齊民要術(shù)》與《周氏冥通記》為例.中國語文,2007(2).

        18. 汪維輝.《百喻經(jīng)》與《世說新語》詞匯比較研究(上).∥浙江大學漢語史研究中心編.漢語史學報(第十輯).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19. 汪維輝.《百喻經(jīng)》與《世說新語》詞匯比較研究(下).∥浙江大學漢語史研究中心編.漢語史學報(第十一輯).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20. 汪維輝.有關(guān)《臨濟錄》語言的幾個問題.∥四川大學漢語史研究所編.漢語史研究集刊(第二十一輯).成都: 巴蜀書社,2016.

        21. 汪維輝.漢語核心詞的歷史與現(xiàn)狀研究.北京: 商務(wù)印書館,2018.

        22. 汪維輝,秋谷裕幸.漢語第三人稱代詞的現(xiàn)狀和歷史.∥浙江大學漢語史研究中心編.漢語史學報(第十七輯).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23. 王家葵.《周氏冥通記》析疑.文史,2019(1).

        24. 王力.漢語史稿.北京: 中華書局,1958/1980.

        25. 王力.漢語語法史.北京: 商務(wù)印書館,1989.

        26. 魏培泉.漢魏六朝稱代詞研究.∥“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編.語言暨語言學(??追N之六).臺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2004.

        27. 吳福祥.敦煌變文語法研究.長沙: 岳麓書社,1995.

        28. 向熹.簡明漢語史(修訂本).北京: 商務(wù)印書館,2010.

        29. 蕭紅.六世紀漢語第一、第二人稱代詞的南北差異——以《齊民要術(shù)》和《周氏冥通記》為例.長江學術(shù),2010(4).

        30. 閻步克.波峰與波谷: 秦漢魏晉南北朝的政治文明(第二版).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

        31. 曾亮.三國漢譯佛經(jīng)代詞研究.湖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32. 真大成.基于文白對比的中古史書與《資治通鑒》相應(yīng)部分比較研究.未刊稿.

        33. 周法高.中國古代語法·稱代編.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59.

        34. 朱慶之.上古漢語“吾”“予”“余”等第一人稱代詞在口語中消失的時代.中國語文,2012(3).

        35. 莊正容.《世說新語》中的人稱.福建師范大學學報,1984(4).

        (浙江大學漢語史研究中心 杭州 310028)

        (責任編輯 馬 沙)

        猜你喜歡
        譯經(jīng)第二人稱史書
        文化常識
        類型學視角下的韓漢第二人稱對應(yīng)情況研究
        中國年輕用戶在網(wǎng)絡(luò)聊天環(huán)境下第二人稱的使用探析——以線上“你”和“您”的使用為例
        譯經(jīng)用字與譯經(jīng)詞語新釋
        “汗青”原來是史書
        《秦漢文學編年史》獻疑
        北方文學(2017年26期)2017-09-21 07:37:59
        佛教史視閾下康僧會譯經(jīng)之儒學化及其意義
        中州學刊(2016年5期)2016-05-30 10:36:34
        淺談韓語第二人稱的分類、用法及使用范圍
        譯經(jīng)
        讀書(1996年9期)1996-07-15 05:30:10
        “善史書”
        讀書(1993年12期)1993-07-15 05:30:02
        521色香蕉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自在拍在线拍| 97超级碰碰人妻中文字幕| 成人精品免费av不卡在线观看| 街拍丝袜美腿美女一区| 国产情侣真实露脸在线| 黄色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 高清一级淫片a级中文字幕| 免费女女同黄毛片av网站| 蜜桃视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久久亚洲精品成人av| 久久成人永久免费播放|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欧美日韩中文久久| 丰满少妇被猛男猛烈进入久久| 女人的天堂av免费看| 少妇被猛烈进入中文字幕| 日日摸天天碰中文字幕你懂的| 欲妇荡岳丰满少妇岳| 亚洲αv在线精品糸列| 日本a级黄片免费观看| 精品无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av| 日韩在线免费| 中文字幕国产精品专区|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男同| 亚洲欧洲日本综合aⅴ在线| 久久这里有精品国产电影网 | 精品厕所偷拍一区二区视频| 99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吞精| 香蕉视频免费在线| 亚洲av综合日韩精品久久|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 亚洲av鲁丝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成人激情在线影院|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超清|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精品| 人妻中文字幕不卡精品| 在线观看中文字幕二区| 久久久久成人片免费观看蜜芽 | 纯爱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