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雪剛
(襄城縣人民醫(yī)院 心內科,河南許昌 461700)
冠心病 (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CHD)是目前臨床最為常見的心血管疾病,其病理實質是由冠狀動脈狹窄、栓塞引發(fā)的心肌供血供氧不足,而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則是包括CHD在內的多種心臟疾病的臨床終末階段,此時患者心功能受損較為嚴重,心臟泵血能力明顯下降,HF亦是導致CHD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1]。目前臨床治療CHD合并HF主要以抗心衰、改善患者心臟功能為主,近些年臨床研究顯示他汀類藥物不僅具有良好的調脂作用,其在抗炎、抗氧化等方面亦有較好的臨床效果,而他汀類藥物在心腦血管疾病治療中的作用也受到越來越多臨床醫(yī)生的關注和認可[2]。此次研究以襄城縣人民醫(yī)院122例CHD并發(fā)HF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普伐他汀治療對CHD并發(fā)HF患者血管內皮功能的影響。
1.1 對象征得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并許可后,以隨機數(shù)表法將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在襄城縣人民醫(yī)院就診的122例CHD并發(fā)HF患者分為A、B兩組,各61例。A組:男31例,女30例,年齡為58~76歲,平均(67 19±4 69)歲;病程為 2~11 a,平均(5 98±2 06)a;美國紐約心臟病協(xié)會(NYHA)心功能分級為Ⅱ級23例,Ⅲ級28例,Ⅳ級10例。B組:男32例,女 29例;年齡為 56~77歲,平均(67 32±4 75)歲;病程為3~13 a,平均(5 84±2 11)a;NYHA心功能分級為Ⅱ級21例,Ⅲ級27例,Ⅳ級13例。兩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 05)。
1.2 納入標準(1)符合《內科學(第八版)》中關于CHD、HF的臨床診斷標準;(2)NYHA心功能分級≥Ⅱ級;(3)入組前1個月內未服用過相關藥物;(4)自愿參與本研究,并積極配合治療。
1.3 排除標準(1)合并其他心臟疾??;(2)與本研究不相關的其他原因導致的HF;(3)其他重要臟器功能不全;(4)近期手術史;(5)腦卒中病史;(6)惡性腫瘤;(7)精神障礙;(8)嚴重內分泌疾病;(9)免疫功能障礙;(10)藥物過敏。
1.4 治療方法兩組治療后均接受常規(guī)治療,氫氯噻嗪(葵花藥業(yè)集團佳木斯鹿靈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3020808)每次25 mg,每日1次,依那普利(揚子江藥業(yè)集團江蘇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2026568)每次10 mg,每日2次,比索洛爾(成都苑東生物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83008)每次10 mg,每日1次。B組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加服普伐他汀(中美上海施貴寶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33215),每次10 mg,每日1次。3個月為1個周期,共治療1個周期。
1.5 觀察指標比較兩組治療前后心功能指標[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LVEF)、左心室收縮末期內徑(LVESD)、左心室舒張末期內徑(LVEDD)]水平(超聲診斷儀檢測得出)。取兩組治療前后外周靜脈血,檢測血管內皮功能[一氧化氮(NO)、內皮素(ET)]。統(tǒng)計兩組治療總有效率和不良反應發(fā)生率。
1.6 療效判定標準NYHA分級改善≥2級或恢復正常為顯效;NYHA分級改善1級為有效;無變化為無效。
1.7 統(tǒng)計學方法使用 Excel、SPSS 22 0進行數(shù)據分析,心功能指標、血管內皮功能指標以(±s)表示,行t檢驗,治療總有效率、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以率(%)表示,行χ2檢驗,P<0 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心功能指標水平治療后,與A組比較,B組LVEF水平升高,LVESD、LVEDD水平降低,差異有統(tǒng) 計學意義(均P<0 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的心功能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的心功能指標比較(±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a P<0 05;與A組治療后比較,b P<0 05;LVEF—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LVESD—左心室收縮末期內徑;LVEDD—左心室舒張末期內徑。
LVEF/%LVESD/mm LVEDD/mm組別 例數(shù)治療前 治療后A組 61 35.21±3.29 40.27±4.21a 41.63±4.38 37.62±3.54a 52.98±5.62 48.96±4.95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a B組 61 35.64±3.45 45.38±4.45ab 41.49±4.45 33.51±3.18ab 53.11±5.49 44.23±4.38ab
2.2 血管內皮功能治療后,與A組比較,B組NO水平升高,ET水平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 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管內皮功能指標水平比較(±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管內皮功能指標水平比較(±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a P<0 05;與 A組治療后比較,b P<0 05;NO—一氧化氮;ET—內皮素。
組別 例數(shù) NO/(μmol·L-1)ET/(μg·L-1)治療前 治療后A組 61 55.89±5.44 61.38±6.79a 95.41±9.45 88.71±8.71治療前 治療后a B組 61 56.07±5.52 67.85±7.13ab 95.28±9.53 82.53±8.26ab
2.3 治療總有效率B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5 08%(58/61),高于 A組的 81 97%(50/61),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 164,P=0 023<0 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n,%)
2.4 不良反應發(fā)生率A、B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相同,均為6 56%,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 05)。見表4。
表4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n,%)
近些年我國心血管疾病發(fā)病率在快速提高,其已經成為導致我國中老年人病死的首要因素,而作為臨床最為常見的心血管疾病,CHD的預防和治療一直備受臨床醫(yī)生關注?,F(xiàn)代病理學研究顯示,CHD的直接病因是由冠狀動脈狹窄、栓塞引發(fā)的心肌供血供氧不足,心肌細胞長期處于缺血缺氧條件下會導致其能量代謝失衡,大量炎癥介質和過氧化物質積累,進而導致心肌細胞凋亡、壞死,最終導致患者心功能受損,引發(fā) HF[3]。
目前臨床治療CHD并發(fā)HF主要以利尿、強心、擴張血管為主,而隨著臨床研究的不斷深入,他汀類藥物在心血管疾病治療中的作用也受到越來越多臨床醫(yī)生的認可。普伐他汀是目前臨床較為常用的一種他汀類藥物,現(xiàn)代藥理學研究顯示,該藥物在調節(jié)血脂水平的同時還可減輕細胞氧化損傷,延緩心肌間質纖維化和心肌重構,抑制神經內分泌過度,糾正迷走神經紊亂[4]。本研究結果顯示,加用普伐他汀治療的B組治療后LVEF水平高于僅接受常規(guī)治療的 A組,而LVESD、LVEDD水平較低,且B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A組,表明加用普伐他汀可有效改善CHD并發(fā)HF患者心功能。治療后B組NO水平高于A組,而ET水平較低。NO、ET是反應血管內皮功能的重要指標,其中NO可擴張血管功能,而ET則能促使血管收縮,NO水平上升而ET水平下降表明患者血管處于擴張狀態(tài),可有效改善HF患者心肌缺氧、缺血。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無差異,表明加服普伐他汀不會增加用藥風險,安全性較高。
綜上,普伐他汀可有效改善CHD并HF患者心功能和血管內皮功能,具有臨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