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萍
摘 要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數學老師要重視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除法教學所發(fā)揮的作用,重視對其的運用。與此同時,數學老師還需要創(chuàng)設出具體的情境,并根據學生的活動經驗,在此基礎上展開這部分數學知識的教學。只有滿足了這些要求,學生才能夠在數學教學課堂中很好地了解到數學除法的意義。
關鍵詞新課改;小學數學除法;教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A,G62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20)10-0197-01
重視新課改中小學數學除法教學研究,注重教學方法的靈活運用,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明確步驟,把握計算方法,提高數學教學質量。
一、教學現狀
學生已經學習了除數是一位數的筆算除法,已經掌握了筆算除法的基本方法。除數是兩位數除法的計算原理與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相同,只是試商的難度加大。在用一位數除時,利用乘法口訣就可以求出一位恰當的商。而在用兩位數除的過程中,要確定一位商是幾,不僅和除數十位上的數有關,而且還和除數個位上的數有關,計算過程比較復雜,有時需要試兩三次才能求出一位恰當的商。因此,學習除數是兩位數除法的關鍵是引導學生掌握試商方法,這也是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教學的難點。
為了解決試商這個關鍵問題,教材按照計算的難易程度分兩段編排:商是一位數。主要解決商的書寫位置、除的順序、突出基本的試商方法,幫助學生理解筆算的算理。商兩位數。讓學生將除的過程、試商方法遷移至此。
二、方法探討
對于試商的方法,主要采用“四舍五入法”,即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把除數看成與它接近的整十數去試除被除數。這種試商方法學生比較容易掌握,并且在大多數情況下,試一兩次就能確定出一位商。在教學一般的試商方法的基礎上,教材還注意教學在特殊情況下,靈活地運用試商方法。
除數是兩位數除法試商方法是學生學習除法的一個難點,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是小學生學習整數除法的最后階段,教學重點是確定商的書寫位置、除的順序及試商的方法,學生學習難點是試商的方法。學生以前學習過除數是一位數商是一位數或兩位數的除法,教學時讓學生回憶以前的知識,特別是除法的筆算方法,然后學習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的筆算方法,讓學生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理解商的書寫位置、除的順序等基本問題,然后著重解決試商的問題。
三、問題分析
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計算中學生存在的問題,試商速度較慢,部分學生做一道題目要好幾分鐘,主要原因是:個別學生對試商不理解;三位數除以整十數口算能力不強;沒有合理的方法。
常見計算錯誤,具體情況有數位沒有對齊,沒有做到移一位除一次,致使計算出現偏差;最后一位不夠除沒有商0;余數比除數大等等。在上述問題中,常見計算錯誤是學生學習態(tài)度問題,主要通過教育培養(yǎng)來解決;而試商方法是學習能力問題,主要通過教學訓練來解決。
除數是兩位數除法試商方法的教學反思,適當自主探索,讓學生發(fā)現合理試商方法。陶行知先生說: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事怎樣做就怎樣學,怎樣學就怎樣做;教的法子要根據學的法子,學的法子要根據做的法子。
計算課的教學也應該是這樣依學定教,學生怎樣學容易就怎樣教,教無定法,只有讓孩子充分展示自己的自學成果,說出他們已經發(fā)現的秘密,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才能讓枯燥的計算課變得有趣起來。
四、學會反思
反思自己教學例題的過程,感覺有時教得太刻意了。學生能發(fā)現的,能遷移的,教師怕他們走彎路,所以,由老師來講,特別是計算缺乏實踐中體驗,學生感覺枯燥乏味。
適當以學生自主探索為主,注重展開知識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重視展開學生的思維過程,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學生能體到用“四舍五入法”試商,有時正好,有時卻需要一次、兩次的調整。這時,學生會產生新的學習需求,會去尋找更合理的方法,從而,使學生更加順利地接受一些特殊方法。探究時,不再進行鋪墊引導,而是先讓學生自己探索,用已有知識解決問題。從練習應用中反應出學生對自己探索得到的東西記憶尤為深刻。
教材只是一個教學工具,教師應該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在除數是兩位數除法的計算教學中,教師應該結合學生實際,靈活地使用教材,在某些內容上進行適當地增、改。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育中,除法是教學內容中的重點部分,它對小學生的數學基礎有著很強的影響作用,小學數學老師想要鞏固學生的數學基礎,要重視且落實好對學生的除法的教學。讓學生多學習一些特殊方法,能有效提升學生的計算能力,必要時,適當增加相關計算的訓練量,也就是熟能生巧。在小學數學除法教學中,運用直觀教學法展開教學內容,讓學生更加直觀地了解到這部分知識,使學生能夠有效地理解和掌握老師所教學的內容。
參考文獻:
[1]游積喜.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情境創(chuàng)設[J].現代教育科學,2009(06).
[2]韓慶鋒.小學數學教學中有效問題情景的創(chuàng)設[J].中華少年,201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