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偉東
[摘要]小學教師在實施教育教學過程中承載著豐富的角色,在常態(tài)教學和日常管理的過程中需要及時而高頻的切換,但在實施過程中教師顧此失彼、捉襟見肘時,或者在自己的表現(xiàn)與學校、社會的要求以及普世價值發(fā)生沖突時,就會出現(xiàn)角色的“沖突”。從管理學的層面,管理者就應該積極做好教師角色的調適工作。管理者應制度保障,凸顯教師角色的價值性;強化培訓,凸顯教師職業(yè)的發(fā)展性;實踐體驗,凸顯教師角色的適應性;減輕負擔,凸顯教師角色的純粹性。
[關鍵詞]教師隊伍;角色沖突;減輕負擔;實踐體驗;強化培訓
[中圖分類號]C6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9068(2020)18-0094-02
小學教師在實施教育教學過程中承載著豐富的角色,在常態(tài)教學和日常管理的過程中需要及時而高頻的切換,但在實施過程中教師顧此失彼、捉襟見肘時,或者在自己的表現(xiàn)與學校、社會的要求以及普世價值發(fā)生沖突時,就會出現(xiàn)角色的“沖突”。從管理學的層面,管理者就應該積極做好教師角色的調適工作。
一、依托工作實踐,關注教師角色沖突的具體表現(xiàn)
教師角色與現(xiàn)實生活形成認知上的沖突,一般包含兩種情況。
1.角色間的矛盾沖突
雖然身處相同的教育環(huán)境,或者是同一所學校,但身處的崗位不同,其所承擔的角色也就不一樣,角色之間的規(guī)范和價值自然也會出現(xiàn)迥異之狀態(tài),在實施教育過程中就會促發(fā)角色內部之間的沖突。在領導與同事朋友之間,教師難以同時呈現(xiàn)約束者和親密者的雙重角色;在工作領導和依從者之間,一方面要求教師要嚴格管理學生,并做到公平、寬容,而在另一方面又需要同時接受領導的監(jiān)督甚至批評,這種從管理者到被管理之間角色的快速置換,使得教師常常在“作為人之教師”和“作為教師之人”之間模糊了對自身角色的認知,就容易導致角色內在之間的沖突。
2.角色內的矛盾沖突
角色之間的矛盾沖突已經(jīng)讓很多教師措手不及,而角色內部之間的沖突更是讓教師苦不堪言,很多教師由于要應付各種不同的檢查、評比、培訓,已經(jīng)忘卻了自己最為核心的角色應該是教書育人,專業(yè)的發(fā)展嚴重滯后于角色的置換。對于角色所需要具備的深厚文化素養(yǎng)、崇高敬業(yè)態(tài)度、多維的知識結構等,都難以一下子達到應有的能力要求。雖然很多教師憑借自己的一腔熱情和高度責任心,在主觀上表現(xiàn)出極強的動力,但仍舊無法勝任學生內在的成長需求,導致學生內心的沖突和惶恐。
二、聚焦成因元素,關注教師角色沖突的內在根源
1.年段特點,無法及時調整
由于小學教師所教學的對象都是7歲到13周歲的兒童,這一階段的學生群體正處于他律階段,基本沒有任何的自覺性可言。因為其年齡尚小,缺乏生活的基本認知和能力判斷,書本知識、社會經(jīng)驗都需要不斷學習。再加之,孩子們都處于自身生命最為活躍和勃發(fā)的階段,正是最具有潛力和多種發(fā)展可能的黃金期。如此一來,對于教師角色的要求也就越來越多,教師難以在時代快速變遷下進行及時的調整,最終導致角色沖突的形成。
2.職責錯亂,角色逐漸模糊
當下社會,學校已經(jīng)被賦予萬能之所的效能,而教師也被異化為萬能之人。很多原本不應該成為學校和老師的任務,充斥在教師的工作內容之中,有人曾經(jīng)戲稱老師是保姆、是會計、是調解員、是間諜、是總務主任,甚至與小學年段完全不相干的事務教師也不得不進行所謂的指導,最終導致很多教師“不務正業(yè)”,疲憊不堪,陷入角色混淆的茫然之態(tài)中。
三、鏈接工作實踐,關注教師角色沖突的應對策略
1.制度保障,凸顯教師角色的價值性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2018年)指出,要經(jīng)過一個階段的努力,使教師成為最具吸引力的職業(yè)。文件指出要通過提升教師待遇、完善保障制度、強化職稱評審等制度,減少教師的人才流失,保障每一位教師能夠終身從教。作為一名學校的管理人員,如何將這一文件的精神要求落實到學校管理的實踐過程中,而讓每一位教師都能夠享受到作為一名人民教師的職業(yè)幸福感呢?首先,學校管理者要從工作上、生活上多關心一線教師,細化、豐富學校的評價和激勵機制,讓每一位教師都能夠在從事教育教學工作的過程中認識到自己工作的價值和意義;其次,學校管理者要在全校樹立“培訓即最大的福利”的意識,要從教師不同的特點人手,確立培養(yǎng)的方向,多為教師爭取高水平、高規(guī)格的培訓工作,讓教師能夠看到自己的成長。
2.強化培訓,凸顯教師職業(yè)的發(fā)展性
教師的核心工作是育人,但其前提是必須要先育己。只有教師自己學會了主動發(fā)展,才能將這種主動發(fā)展的勁頭、精神以及經(jīng)驗方法,巧妙地滲透給學生,并作為學生主動發(fā)展的榜樣,引領學生在學業(yè)道路上不斷成長。
學校管理者在積極爭取培訓等客觀元素之外,一定要從主觀上激發(fā)每一位教師前進和發(fā)展的主觀愿望,形成與時代發(fā)展相一致的教育觀和學生觀。在教師內在結構中,教師不僅要理解自身所教學學科的本體性知識,還需要對這些知識的發(fā)展、形成過程形成通透的認知,更為重要的是要形成教學的專業(yè)自信,在面對日新月異的時代變遷時及時調整和變化,并做到游刃有余,充分發(fā)揮教師應有具備的育人價值。
3.實踐體驗,凸顯教師角色的適應性
管理者可以從兩個維度展開引領和點撥:首先,通過情境再現(xiàn)和工作實踐,積極、主動地模仿不同角色下的態(tài)度和情感反應,在參與體驗和實踐工作中鑄造教師適應工作環(huán)境和工作角色的內在需求;其次,要針對工作實踐中不同角色的需求,能夠準確地分清工作角色的主次,并且學會理性的取舍,合理而規(guī)范地調整自己的角色行為,從而及時地感知和積累不同角色的教學經(jīng)驗,形成自身的教育機智,做到巧妙地化解自己角色下的認知矛盾,正確處理教育教學過程中的突發(fā)性事件。
4.減輕負擔,凸顯教師角色的純粹性
教師最為核心的角色是教書育人,管理者面對學校、教師工作內容煩冗的局面,要認識到每一位教師不僅是“一個教師”,同時也是“一個人”,不能總是高舉著奉獻的大旗,對教師提出過于苛刻的要求,而要站立在教師前面學會對各種與學校、與教師教書育人無關的事情說“不”,減輕教師不必要的工作負擔,一方面讓教師在學校的工作變得更加純粹,另一方面就是要讓教師能夠擁有更多自主性空間,能夠在實踐過程中進行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工作,這對于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整體性提升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此時,作為管理者,也應該積極嘗試調整對教師的考評制度,將一些不必要、不合理的評估、調研取消,積極推進教育管辦評價分離制度,進一步擴大學校的白主權,讓教育評價能夠重新回歸到教育的本質源頭,將一個純粹而清靜的教書育人環(huán)境還給學生。
教師的生活狀態(tài)、學習狀態(tài)和工作狀態(tài),正是一所學校運行狀態(tài)的真實反映。處理好教師角色沖突的問題,應該成為每一位管理者理應關注并付諸努力的地方。這就需要管理者能夠從學校工作的實踐出發(fā),捕捉教師角色沖突的現(xiàn)象、探尋其內在成因,采用以不變應萬變的應對策略,真正從管理的角度實現(xiàn)學校整體性效益的不斷提升。
(責編 韋淑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