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以興
[摘 要]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fā)展,信息化教學已成為職業(yè)院校教學改革的重點。結合學生的學情現狀,依托信息平臺開展以學生為中心的信息化教學已成為當代教師的主要任務。本文分析了以學生為中心的信息化教學現狀,結合自己的信息化教學經驗,提出以學生為中心的信息化教學應打造“獲得感、中心感、儀式感、釋放感、罪惡感”。
[關鍵詞] 學生為中心;信息化教學;五感
一、以學生為中心的信息化教學概述
(一)信息化教學是時代發(fā)展所需
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大大豐富了人們認知世界的途徑,學習者學習知識漸漸由傳統(tǒng)的書本轉向網絡,對教育培訓機構的發(fā)展帶來挑戰(zhàn)。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首屆國際教育信息化大會上的賀詞中指出:“建設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型社會,培養(yǎng)大批創(chuàng)新人才,積極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融合創(chuàng)新發(fā)展,是人類共同面臨的重大課題?!盵1]作為新生的年輕一代學生,他們接受新事物的速度非???,已經適應了信息化時代的各種技術發(fā)展[2]。信息化教學是信息時代教學改革的趨勢,是順應當今時代學生人機一體現狀的舉措,是教育以學生為中心的具體體現。
(二)以學生為中心的信息化教學
“以學生為中心”的關鍵是以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為中心。信息化教學強調著力于學生的發(fā)展,著力于學生的學習,著力于學生的學習效果[3]。教育信息化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學習體驗、多元化的學習資源、必要的學習支持與服務、便利的學習交互平臺與媒介、良好的學習自由度,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良好的情緒體驗和學習效果[4]。當前,信息化教學的平臺主要有學習通,智慧職教、藍墨云班課、智慧樹等。信息化教學平臺都是基于信息化社會學情現狀開發(fā)的,以豐富教學方式、激發(fā)學生興趣、提高教學效果為主要目的。一般的信息化教學平臺都有手機簽到、隨機選人、搶答、投票、主題討論、作業(yè)、測驗、通知、直播、分享、點贊等功能,豐富的課堂互動形式深受學生們的歡迎,為實現以學生為中心的目標提供了條件。
二、以學生為中心的信息化教學現狀
(一)信息化課程考核改革力度不夠
學生們對信息化教學的配合度是當今信息化課程改革的最大障礙。一般情況下,開展信息化教學的教師都會在信息化平臺上堆放大量的教學資源,要求學生課前或課后自主完成課程預習、視頻觀看、知識測驗等任務,但是,完成這些任務并沒有相應的課程成績。當前,高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遠遠不夠,沒有計入課程考核的信息化資源形同虛設,多數學生們根本不會瀏覽這些資源,從而造成了信息化資源的浪費。所以說,課程考核評價指標改革是信息化教學的重中之重,基于信息化教學的課程考核改革是實現教學改革效果的第一步。信息化教學的“簽到、選人、搶答、投票、視頻、討論”等所有環(huán)節(jié)都應設定相應的課程積分,這樣才能抓住學生的心。
(二)信息化教學存在供需矛盾
開展信息化教學的動因各有不同,產生的教學效果也不盡相同。有的教師開展信息化教學是為了完成領導的任務,象征性地將雜亂無章的課程資源放到信息化平臺上,在課程教學過程中,并沒有開展相關的教學活動,學生不需要這樣的信息化課程。有的教師開展信息化教學是為完成課題任務,并沒有根據學生的學情現狀去設計教學過程,僅根據課題考核目標實施了個別信息化手段,積累了課題所需的數據,并沒有收到教學效果,學生當然不需要這樣的信息化課程。有的教師開展信息化教學是為了參加教學能力大賽,備賽期間,將某一教學章節(jié)作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最大程度地使用了信息化手段,學生們在配合教師“表演”完成教學任務時,得到一定的鍛煉,但參賽后很難復制推廣,學生們也不需要這樣的信息化課程。只有以學生需求為出發(fā)點的信息化教學才能受到學生的喜歡。
(三)課程信息化的時空輻射范圍不夠
不少教師的信息化教學集中于課堂之上,而忽略了課堂之外。教師們一般認為信息化教學就是利用信息化手段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在課堂上通過手機簽到、手機選人、手機搶答等手段豐富互動的形式,但畢竟課堂時間是有限的,學生們對于課程知識和技能的掌握僅靠課堂是遠遠不夠的。信息化的魅力在于可以跨越時空限制,重新定義課堂為以線下為主的第一課堂和以線上為主的第二課堂。
三、以學生為中心的信息化教學需要打造“五感”
(一)獲得感
在信息化教學軟硬件環(huán)境還不夠完善的前提下,真正開展信息化教學的老師并不多,長期接受傳統(tǒng)教學方式的學生對信息化課程的教學設計也不適應。所以,推動信息化教學更大的難度在于改變學生的習慣。在學生習慣信息化教學之前,開展信息化教學的老師必須想盡一切辦法將學生的眼球吸到自己的課程上來。
(二)中心感
從市場營銷的角度看,教師就是“銷售知識”的,學生是教師的“客戶”。現代營銷講究“客戶是上帝”,銷售商應基于客戶需求提供相應的商品。從教書育人的角度看,教師的課程教學設計應以學生為中心,根據學生們的學情現狀進行教學設計。另外,現在的學生多為獨生子女,學生的自我意識比較強,有強烈的“中心感”需求。
(三)儀式感
人生不易,需要加戲,生活需要儀式感。在某種意義上說,講究生活情趣就是懂得制造儀式感。儀式感對于生活最重大的意義在于它能喚醒我們對內心的尊重,從而去尊重生活。一般來講,教學是一件嚴肅的事情,但是,過于嚴肅的教學形式會使課程效果大大降低。信息化的教學設計可以讓教學活動具有儀式感。信息化課程平臺給我們制作儀式感帶來了條件。比如在開展項目總結匯報時、在安排團隊上場順序時,都可以通過手機“隨機選人”、“搶答”來實現;在匯報項目任務時,可以使用信息化教學平臺的“計時器”投到大屏幕來記錄時間;項目匯報后,可以通過信息化教學平臺發(fā)起“現場投票”確定最佳匯報人,或者通過信息化教學平臺開展“互評打分”即刻生成實訓成績;在項目成績確定后,即刻通過信息化教學平臺公布結果;在開展頒獎儀式時,可將頒獎現場直播出去,等等。可見,課程教學過程中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都能打造出儀式感。
(四)釋放感
隨著現代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競爭的加劇,人們所面臨的精神壓力也越來越大。而學生的壓力主要來自學習、父母、老師、環(huán)境、自我發(fā)展和時間等六個方面。在精神壓力下,學生的情緒會比較焦慮,精力不能集中,進而影響課堂教學效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制造一些釋放壓力的機會,以學生為中心的信息化教學設計可以制造釋放感,這種釋放感來自體驗+分享。體驗就是“干活”(實操),持續(xù)認真的“干活”(實操)可以讓人忘記煩惱,釋放壓力。信息化教學可以將理論性內容轉移至課外,從而增加了課堂上操作訓練的時間。分享就是“說話”,學生有強烈的分享渴望,吃飯發(fā)朋友圈,聚會發(fā)朋友圈,看個電影也要發(fā)朋友圈,學習體驗可以發(fā)“學習圈”。
(五)罪惡感
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一般靠的是正向激勵,對于做得好的同學給予表揚。但畢竟沒有被表揚的同學占多數,這些同學已經習慣于把自己列入普通同學的行列,不再有上進的渴求。如何提高普通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顯得至關重要。信息化手段可以讓學生有罪惡感,通過打造這種罪惡感,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信息化平臺怎樣讓學生產生罪惡感呢?可以概括為八個字:末位排名、個別談話。通過信息化教學平臺公布每周課程成績排名,對排名末尾的學生加粗顯示,并建立每周課程成績排行榜,分數低的加粗顯示,班級所有同學都能看見這一榜單,同學的罪惡感就這樣制造出來了。
參考文獻
[1]苗彩霞,高桂霞.“以學生為中心”的高職信息化教學模式的構建與應用[J].青島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8(6):48-50.
[2]余龍江,魯明波.信息化背景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改革與實踐[J].高校生物學教學研究,2016(1):8-12.
[3]劉獻君.論“以學生為中心”[J].高等教育研究,2012(8):1-6.
[4]尤慧,朱文芳.以學生為中心多元學習模式的研究—基于高等教育信息化的視角[J].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1):12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