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煥平
摘 要:當下,小學低段組織法治教學比思想道德教學質量要低,除了教師重視度不夠,還有內容、形式、方法等策略方面的原因。本文結合教學實踐,就當下低段《道德與法治》學科法治教學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主要從教學策略上研究教師如何向低段小學生傳導法治理念。
關鍵詞:小學;低段;道德與法治;法治;策略
《道德與法治》學科從名稱上就可判斷,其主體教學內容和目標包括道德和法治兩方面。基于學生學情,教材在低學段主要安排了思想道德方面的內容,法治內容成章節(jié)的系統(tǒng)安排則是在高學段。但這只是大的分塊,其實在教材中,道德與法治兩個內容是相互交融推進的,基本上是同時開展。關鍵是,這兩個方面也不太可能完全分割。簡單說,道德是法治的基礎,法治是道德的框架——教道德就難免會涉及法治,教法治往往用道德來闡釋。
在小學低段,法治教學并不是可有可無的——但從學生的心智、閱歷水平上看,學習法治要比理解道德難度大得多。如再加上重視度不高、教學策略失當等因素,這個學段法治教學的質效就難以保證?;诒U系投巍兜赖屡c法治》法治教學質量的需求,下面就當下此方面教學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在策略上提幾點建議。
一、 低段法治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重視程度重視不夠
低段《道德與法治》教師對法治教學重視不夠是相當普遍的。這出于幾個原因:第一,從教材上說,低段課本上法治方面內容不突出,重心在道德方面。在高學段,才正式系統(tǒng)學法治。因而,教師認為,法治教學是高學段的事。但其實這是對法治教學的一個誤解——法治教育并不僅是向學生講授法律條文,幫助學生建立規(guī)則意識也屬法治教學的范圍,而且也恰恰是低段法治啟蒙的主要任務;第二,低段小學生思維能力、社會閱歷、心智水平都比較低,道德、思想方面的理念還相對比較容易接受。而一旦上升到法治層面,理解起來就比較困難。所以,教師認為等到了中、高段后再教法治是比較合適的。但這往往就使學生錯過了法治(規(guī)則)意識啟蒙的最佳時機,也影響了其深度掌握道德。
(二)教學內容安排不當
由于低段學生的閱歷、知識儲備、心智等方面原因,教師組織教學必須特別對內容進行科學安排。選擇一些適合這個學段學生、宜于他們接受和理解的內容。但在實際教學中,有些教師所選的法治內容過于成人化,有點像是社會上的法治宣傳。內容既不易被學生理解,又與他們的生活需求相距太遠。學生聽不懂、不感興趣。因而,也就教不好。
(三)教學方法不盡科學
方法與內容一樣,需要和低段學生的心智水平、興趣取向等因素相匹配,而且還要與法治理念的傳導規(guī)律相符合。但顯然,有不少教師所采用的法治教學方法存在著成人化、教條化、學術化等諸多問題。不符合這個學段法治教育的客觀規(guī)律。因而會造成學生不愿學、學不懂、記不住、不能轉化為實踐力的問題。
二、 低段法治教學的有效策略
(一)以教材為抓手
低段小學生溝通能力差,其心理特征和需求是不太容易把握的。因而教師在組織法治教學內容上總感覺吃力。但其實,部分原因是教師過于追求內容的拓展、個性化,總是想從教材外去尋找有趣的、有說服力的內容來組織教學。這種想法當然是好的(下面一條會探討),但如果把握不好學情,就容易造成內容不當。因而,組織低段法治教學,如果沒有充分把握,最好是先從教材入手。從教材中去挖掘有關法治的內容來組織教學。因為,教材的內容是經專家、學者精心選擇的,與學生年齡、心智的匹配度非常高。教師組織內容,還是“避遠求近”較易掌控。難點是,在教材中如何從思想道德內容中去提煉出法治的元素。
比如“我是班級值日生”這一課,主體內容是教學生愛護環(huán)境、愛勞動、講衛(wèi)生的良好習慣和理念,屬思想道德方面的。但翻開教材,這一節(jié)第一頁中的情境畫,其實就包含著“規(guī)則”元素:“今天輪到我值日了,要早點到校給大家開門”——這句話,既是義務責任,也是規(guī)則。即,按規(guī)定輪到值日了,就必須要早到校去做值日生該做的事。再如“裝扮我們的教室”中有個“我們一起來設計”環(huán)節(jié)。學生們會出很多主意、表達多種想法。但顯然不太可能按所有人的意愿去裝扮教室。那就需要進行篩選——這就涉及了“民主集中制”這個法治概念……此類法治元素在教材中可以說俯拾皆是,關鍵是看教師有沒有挖掘的意識和能力。
(二)從生活找素材
無論是道德還是法治,其起源都是生活,目的也是維系社會生活秩序。因而,教學內容,最好是能與現實生活進行關聯。與生活相關聯的內容,既容易被學生理解,又容易使理念轉化為實踐素養(yǎng)。上一段中提到,部分教師都會有意在內容上進行拓展,其實就是從生活中尋找素材。但有些教師對這些內容的組織不盡理想,教學效果不佳。主要原因是,素材、案例雖來源于生活,但沒有考慮到低段學生的閱歷水平。有時候選擇一些典型法治案例,通常是成人世界的東西,這個年齡的小學生既不感興趣,又聽不懂。因而,說要從生活中去找素材,但一定要注意,這個“生活”不是社會的“泛生活”,也不是“成人生活”,而是低段小學生能夠接觸到、感知到的生活。與學生的生活經驗水平貼得越近,教學效果越好。反之,則沒有效果。
比如“這是大家的”這一節(jié),是要引導學生愛護公物。其實,這個話題就可以涉及法律。但如果教師以某個工廠為例:某位工人因為對領導不滿,把機器給砸壞了。使工廠遭受了經濟損失。因而,這位工人就受到了法律的懲罰。罰款并拘留。這個案例按說是很能說明法治問題的。但低段小學生既不知道工廠是什么樣子,也不清楚機器有什么價值,還不知道拘留是什么概念。那,教師等于白講,根本起不到教育作用。而如果換個學生們緊密相關的內容,就會產生積極的效果:教師先讓學生們分組統(tǒng)計,“學校中哪些公物被破壞了?是什么原因破壞的?”學生們會列出他們感興趣的、與他們學習生活緊密相關的內容。如“乒乓球拍子壞了”“課桌被亂寫亂畫了”“掃把桿掉了”……教師再結合這些內容去引導學生認識:損壞公物不僅是道德問題,而且有相應的管理制度,故意損壞是要受到懲罰的。再帶領學生辨析“故意”和“非故意”的區(qū)別——比如,掃把壞了,是正常使用壞了,還是故意打鬧玩壞的?性質不一樣,處理結果就不一樣。“如果做值日的時候,掃把壞了。那應該怎么做?是怕受到懲罰悄悄藏起來不告訴老師嗎?”……通過這樣生活化的引導,使學生理解管理制度和法治原則。
(三)多用情境教學
低段小學生不僅是生活閱歷少、知識儲備不多,而且還有一個明顯的心智特征:腦學科的研究發(fā)現,人的多種思維能力發(fā)展并不是同步完成的。一般情況下,人的感性思維、具象思維首先發(fā)展起來,之后才開始慢慢發(fā)展抽象、聯想、推理等思維。低段小學生正是處于主要使用感性思維來學習認知的階段,而其抽象思維才剛剛開始萌芽(抽象思維能力一般要到初中后半期才基本達到成年水平)。因而,他們通常需要通過親自操作體驗、實景觀察、觸摸等方式來完成學習。而如果單純地聽語言表述,或通過想象來學習,是比較困難的。不少教師經常說,“這孩子怎么聽不懂話呢?”——其實不用“上火”,這是小學生的客觀心智特征。教師要做的,就是去適應學生的思維特征和認知規(guī)律,多采用直觀性強、感知性強的教學方法。比如情境法。
情境的構建方式有很多,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實際操作(比如,在課堂上整理書包來引導其學會保護文具、養(yǎng)成良好學習習慣)、表演(比如,要讓學生了解交通法規(guī)。就將教室布置成街道的樣子。然后給學生分配司機、行人等角色,讓他們進行“實景”表演體驗)或觀看視頻、圖片——特別是當下,多媒體等信息技術已經在教學中普及,為構建情境提供了極大便利。
比如講“大好山河”時向學生傳導遵守旅行規(guī)則、遵守景區(qū)制度、保護自然環(huán)境等法治觀念時,教師就可以從網上找到一些不文明旅游、違反環(huán)境法等行為的視頻、照片,在課堂上用多媒體展示給學生看。然后采用互動、分組討論的方法使學生建立正確的法治認知。這就比教師純粹用語言來講道理的效果要強得多。
(四)豐富教學方法
無論是道德還是法治,對低段學生來說,趣味性都是比較低的。特別是法治,他們這個年齡的法治經驗機會不多,價值感低,學習法治比學習道德思想理念的熱情度會更低。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就需要結合學生喜歡接觸新鮮事物、好奇心強、喜歡熱鬧的特征,想辦法設計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始終保持對法治學習的新鮮感和趣味感。這個方面,就需要教師根據自身學校的實際情況和條件來創(chuàng)新性設計了。下面,列舉兩種方法供大家參考。
第一,“家長法治課堂”——請一些熱心家長到學校來,把自己與法治相關的生活經驗、案例講給學生們聽。家長來講課這種形式給學生帶來特別的趣味感和親切感,他們非常愿意聽這些非專業(yè)的“老師”講故事。如果家長中有從事與法律有關的職業(yè)的(如警察、法官等),那這個課堂就更具有專業(yè)性,既有趣,又能拓寬孩子們的法治視野。
第二,“開設模擬法庭”——這其實是一種情境法,但更具有實踐性和趣味性。就是教師根據教學內容或學生言行的問題擬出一個“法治事件”。然后,給學生分派“法庭”上的各種角色(如法官、律師、被告、原告等),讓他們依據所學知識和自己的理解對“事件”中的人事進行辨析評判。
此外,利用教室墻面、黑板報等空間,設置“法治花園”“小熊講法律”“我是小法官”等宣傳專欄(注意,對低年級小學生,應以繪圖形式為主),也是很有趣的方法。
三、 總結
總之,在小學低段的《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法治內容并不是不存在的,而是與道德、思想教育融合在一起對學生進行法治啟蒙(主要是規(guī)則意識)——在小學低段其主要的教學策略原則是:內容應與學生的心智、經驗水平相匹配以便于學生理解接受;多采用直觀、感性的教學形式以符合學生的思維認知規(guī)律;創(chuàng)新、豐富教學方法,以保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參考文獻:
[1]晏焱,李敏.開創(chuàng)道德與法治教育新格局:基于人教版一年級《品德與生活》和統(tǒng)編《道德與法治》教材進行對比分析[J].中小學德育,2017.
[2]譚苗苗,謝梅.從“品德與生活”到“道德與法治”的教學觀念轉變[J].基礎教育課程,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