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是有著上下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音樂便是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隨著素質教育的持續(xù)推進,高校的教育教學越發(fā)注重中國文化的繼承與發(fā)揚,與以往相比,教學理念、教學模式都有了極大的改變,獲取教學資源的途徑也越來越多,更利于挖掘學生的個性特長,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價值。高校鋼琴教學與中國文化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在大量分析、研究鋼琴教學的文獻資料中都提到,我國的鋼琴音樂經過了上百年的發(fā)展,已經創(chuàng)作出大量優(yōu)秀的鋼琴作品,如何將這些作品運用到高校的鋼琴教學中,實現(xiàn)對中國文化的宣傳、繼承與發(fā)揚,成為現(xiàn)階段每位鋼琴老師都需要深思的問題。
【關鍵詞】高校;鋼琴教學;中國鋼琴作品;運用;策略
【中圖分類號】J624.1?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07-0119-02
【本文著錄格式】閔小敏.淺談高校鋼琴教學中對中國鋼琴作品的運用[J].北方音樂,2020,04(07):119-120.
縱觀我國高校的鋼琴教學,一方面,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夠濃厚,因為鋼琴是源自西方的音樂器材,在國內的應用范圍并不十分廣泛,學習鋼琴的氛圍也不濃厚,學生自然也就缺乏學習興趣。另一方面,在教學方式方法上比較單一和枯燥,沒能真正體現(xiàn)鋼琴的深刻內涵。以至于很多學生認為鋼琴與自己的生活毫無關系,與今后的就業(yè)、工作也無關。但實際上,鋼琴教學對于塑造學生的審美意識、提高學生的藝術鑒賞水平十分重要,成功的、優(yōu)秀的鋼琴教學應該讓學生體驗到藝術的美感,獲得心靈、精神上的放松與享受。學生之所以覺得鋼琴離自己的生活很遠,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鋼琴教學中涉及的中國元素較少,大部分內容都是西方作品,很難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實際上,中國并不缺乏優(yōu)秀的鋼琴作品,教學中,老師應該善于利用中國鋼琴作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文化素養(yǎng)。
一、淺析高校鋼琴教學中運用中國鋼琴作品的重要意義
成功的鋼琴教學活動必然要建立在優(yōu)秀的鋼琴作品之上,如果沒有好的鋼琴作品的支撐,鋼琴教學必然會變得空洞乏味。中國鋼琴作品最重要的作用,是能夠激發(fā)學生對于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崇拜之情,實現(xiàn)情感與作品之間的共鳴?,F(xiàn)階段的高校鋼琴教學,主要模式還是“洋為中用”,通過創(chuàng)建多元化的鋼琴學派來促進中國鋼琴歷史的發(fā)展。經過無數(shù)優(yōu)秀音樂家的努力,創(chuàng)作出各色各樣的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鋼琴作品,在全球范圍內也享有一定的知名度。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21世紀,高校教育越發(fā)重視中華文化的弘揚與發(fā)展,民族化、中國化元素在鋼琴教學中的地位越來越高。要實現(xiàn)文化的傳承,必然要借助體現(xiàn)中國文化的鋼琴作品,在老師的引導下,讓學生從鋼琴作品中學習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與優(yōu)秀品質,以促進鋼琴教學與中國音樂文化的同步發(fā)展。
學習中國鋼琴作品,有利于學生深刻地理解民族音樂,感受民族音樂背后蘊藏的精神。鋼琴教學的目的,除了要給予學生藝術熏陶之外,還要讓學生把對藝術的熱愛上升到對民族、對文化的熱愛。中國鋼琴作品更多的是改編自一些耳熟能詳?shù)拿窀杌蛘呙耖g樂曲,然后在音色、旋律上加以處理,體現(xiàn)出獨具特色的韻律美、色彩美,讓人在鋼琴的音色中感受中國文化的包容性與凝聚力。比較知名的由民歌改編的鋼琴作品有《谷粒飛舞》和《茉莉花》等,不僅保留了歌曲原本的曲調,又通過二次創(chuàng)作形成了新的旋律。
學習中國鋼琴作品,對于促進高校音樂教學的發(fā)展十分重要,尤其是對于今后會從事鋼琴教學的學生而言更是如此,老師的教學水平與音樂素養(yǎng)往往對學生影響巨大,如果連老師都不了解中國鋼琴作品,那么就很難激發(fā)學生對民族音樂的熱愛與情感。為了彌補現(xiàn)階段高校鋼琴教學的不足之處,在教學過程中,老師應該適當增加中國鋼琴作品的比重,用中國本土民族音樂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鋼琴教學的良性發(fā)展。
二、中國鋼琴作品在高校鋼琴教學中的具體運用
(一)認真分析鋼琴作品的風格與要領
幾乎所有的音樂作品的創(chuàng)作,都是以某個特殊時期、特殊時代為背景的,所以,鋼琴作品往往反映出某種社會環(huán)境以及當時的時代文化潮流,從作品形式、內容、表現(xiàn)力和創(chuàng)作手法等各個方面,都體現(xiàn)出鋼琴的美感。老師要突出鋼琴的美學特點,帶領學生全面、深入的分析鋼琴作品的風格,從宏觀上認識作品,讓學生對作品的風格形成初步的認知,為后續(xù)理解作品的本質內涵奠定基礎。在鋼琴作品的演奏要領方面,還需要老師的重點引導,比如五聲調式與民族調式的異同,通過國外和中國鋼琴作品的對比分析,讓學生了解二者在結構、節(jié)奏、表現(xiàn)手段方面的區(qū)別,比如中國鋼琴演奏中會出現(xiàn)戲曲元素;在曲式上,中國鋼琴作品的隨意性較強,演奏過程中通常有很多“即興”的表現(xiàn),國外的鋼琴作品即使是即興演奏,也有非常明確的曲式結構,學生只有先了解了中國鋼琴作品的曲式結構,才能靈活地處理樂段,控制鋼琴演奏的速度、力度。中國鋼琴作品大部分都是由古典名曲、民間樂曲改編而成,在演奏時,學生應盡可能地還原曲目的美感和韻味,同時又能體現(xiàn)出鋼琴音色的獨特性。
(二)重視鋼琴的演奏技巧
大部分情況下,中外鋼琴作品的演奏技巧是比較一致的,然而在調式調性、音階等方面,中國鋼琴作品的特色要更加突出一些,這也是與西方作品之間的重要區(qū)別。在指法方面,顯然中國鋼琴作品的要求更高,雙手彈奏的情況下,主要采用三度、六度,然后以平行四度、五度和各種音程的交替出現(xiàn)為主,這要求鋼琴演奏者對觸感的掌握非常清晰,熟練不同指法的演奏技巧,才能滿足一首作品基本的演奏需求。在裝飾音的處理方面,外國鋼琴作品只要按照規(guī)定演奏便可,中國鋼琴作品在這方面并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往往需要演奏者根據自己對作品的理解而即興發(fā)揮,這對于演奏者的音樂素養(yǎng)、彈奏技巧而言都是極大的挑戰(zhàn)。所以,即使能夠非常熟練的彈奏練習曲,也不代表可以很好地彈奏中國鋼琴作品,這需要演奏者掌握并且能夠靈活的運用各種鋼琴技巧,把握好技術與運用技術二者的“度”。以經典中國鋼琴作品《百鳥朝鳳》《二泉映月》為例,它們都模仿了民族樂器的音色,或清亮或黯淡、或真實或虛擬,只有演奏者根據自己的經驗合理地觸鍵,才能演奏出作品中的各種聲音,才能真實地呈現(xiàn)作品效果。從而可見,高校鋼琴教學中運用中國鋼琴作品,可以極大地豐富彈奏形式、彈奏手法,還能為教學目標指明方向。
(三)鋼琴課程體系的重構
中國鋼琴作品進入高校鋼琴課堂教學,是對教學內容的優(yōu)化。然而,傳統(tǒng)的鋼琴課堂教學,更加傾向于樂理知識和彈奏技巧的傳授,涉及的作品主要是西方鋼琴曲,學生對此比較陌生,很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更難以引起學生的內心共鳴。所以,要從鋼琴課程的體系改革入手,適當減少一些西方鋼琴作品,多加入學生所熟悉的中國作品,制訂完善的課程考核體系,比如在考核中納入對中國鋼琴作品的理解,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對優(yōu)秀的中國作品的重視程度,另一方面,又是對中國音樂文化的傳承。在中國鋼琴作品的選擇方面,要充分考慮到與教學內容的融合,要讓作品更好的服務于課堂教學,為鋼琴教學增添色彩,比如,《茉莉花》《平湖秋月》等作品蘊含了深厚的文化意義,有助于學生對中國民族文化的理解,而且旋律優(yōu)美,幾乎為每位學生所熟悉,引入這樣的中國作品,可以瞬間將課堂氛圍蒙上一層民族色彩。
(四)善用多媒體技術
課堂是高校鋼琴教學的主陣地,學生大部分知識、技能都是在課堂教學中獲取的,這也是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理念、改革教學方法的意義所在。中國鋼琴作品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說到底是為了更好地促進教學活動的開展,提高鋼琴教學質量,提高高校學生的藝術品味與音樂素養(yǎng)。在信息科技飛速發(fā)展的21世紀,各種現(xiàn)代化的技術設備都已經引入了課堂教學,為教學效率、教學質量的提升帶去了很大幫助,多媒體便是應用最為廣泛的一種信息技術,通過多媒體,老師可以將一首中國鋼琴作品通過影、音、圖、文等多種形式呈現(xiàn)出來,讓學生從各個層面、各個角度去理解作品,激發(fā)學生對鋼琴與中華文化的深厚興趣,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知識的積極性,以推動課堂教學的順利開展。比如老師可以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春江花月夜》這首鋼琴曲,讓學生閉上眼睛,靜下心來傾聽和欣賞,感受每一個音符所傳達的情感與意境,讓學生對鋼琴作品的鑒賞上升到精神和思想的高度,通過多媒體營造出的氛圍和情境,深化學生對作品的理解。
(五)加強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高校鋼琴教學盡管涉及許多理論性強的樂理知識,但最終都是為了服務于鋼琴彈奏,鋼琴教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如果只學習音調、旋律,而不進行彈奏,那么教學的意義和價值也會大打折扣。為此,在教學內容的設計上,要多引入適合彈奏、適合練習的中國鋼琴曲目,加大硬件教學設施的建設,為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實踐條件和環(huán)境,只有在反復的練習中才會熟能生巧,學生的鋼琴彈奏水平才能獲得質的進步。中外文化的差異導致中國與西方的鋼琴作品風格和彈奏技巧也有很大不同,所以在課程設計上要盡可能的將作品分門別類,以便學生更好地區(qū)分中外作品的演奏差異。
三、結語
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從中國鋼琴作品之于高校鋼琴教學的重要性以及在教學中的運用兩方面進行闡述,希望能為促進我國高校音樂教學的持續(xù)發(fā)展貢獻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吳榆.中國風格鋼琴作品在高校鋼琴教學中的教學模式研究[J].黃河之聲,2018(19):100.
[2]王蕊君.鋼琴藝術指導課程探析——評《中國當代聲樂作品及鋼琴藝術指導》[J].高教探索,2017,(12):后插3-后插4.
[3]夏田原.柯達伊教學法在高校鋼琴課程教學應用中的實踐研究[J].參花,2019(19):113.
[4]張教華.試析我國鋼琴作品中傳統(tǒng)音樂文化的滲透 ——評《鋼琴音樂文化》[J].新聞愛好者,2019(10):后插3-后插4.
[5]呂琰.深入體驗,親身感受——體驗式教學法在高校鋼琴教學中的運用探討[J].北方音樂,2019,39(19):127,131.
[6]李廣義,白夜.“基于新時代高校鋼琴教學模式改革視閾下”鋼琴演奏呼吸方法探究[J].音樂創(chuàng)作,2018(9):176-177.
作者簡介:閔小敏(1986—),女,漢族,山東青島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鋼琴演奏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