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芳
摘 要:在政治學科教學中,教師利用多種教輔手段為學生創(chuàng)設適宜的學習情境,準備更多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經(jīng)歷中建立政治認同感。政治學科教學與學生學習生活、社會生活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教師要依托教材展開教學延伸,為學生布設更多接軌生活的學習活動,讓學生在實地觀察和社會調查中建立學習認知。
關鍵詞:政治思想;政治認同;核心素養(yǎng);中職
【中圖分類號】G【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216(2020)03B-0009-02
中等專科學校,肩負培養(yǎng)社會行業(yè)技術人才的重任,其政治學科教學目標更為鮮明,要落實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策略。政治認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識、公共參與,這是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基本內容,而政治認同是排在首位的。作為政治學科教師,需要有更敏銳的戰(zhàn)略視界,抓住核心素養(yǎng)的核心內容展開施教,整合教學內容、豐富教學活動、接軌社會生活,為學生創(chuàng)設更多學習體驗機會,讓學生在不斷自我學習感悟中提升政治認同感。
一、整合教學內容,強化政治認同教育
(一)優(yōu)化教材內容
政治思想教學要依托教材,讓學生對教材內容進行必要的閱讀和學習,特別是一些重要的概念和定義,需要學生有一個系統(tǒng)性認識,以便為實踐奠定基礎。在教材內容整合過程中,教師要發(fā)揮主導作用,針對學生思想現(xiàn)實和生活認知現(xiàn)實,對教材內容進行適當?shù)卣{整和整合。教材內容具有普適性,而教學帶有個性化,不同群體學生需要不同的教學內容。因此,教師在教材內容處理時,要做好充分教情和學情調查,對教材進行適度增減。中職政治教學大多選用《經(jīng)濟政治與社會》教材,教材對我國社會制度基礎和經(jīng)濟運行模式以及和諧社會構建等方面展開教育,教師在教材內容選擇時要給學生講清我國社會現(xiàn)實情況,讓學生明白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特征,對社會經(jīng)濟有更深刻的認知,以增強社會認同感。在對學生進行思想引導時,還需要全面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讓學生能夠接軌社會,對社會意識形態(tài)形成更多認同感。
(二)吸納校本課程
校本課程范圍極為廣泛,這是學科教學的重要資源補充。教師要合理利用資源,針對教學實際做出合理調整。培養(yǎng)學生政治認同感,給學生提供更多鮮活的生活案例,讓學生在案例接受更多的教育。學生對生活案例等內容有更多感知和體驗,其教育契合度更高,教師要注意從學生學習實際出發(fā),精選生活案例,給學生帶來更多學習啟迪。政治思想教育不能一味說教,需要從學生最關注的問題展開討論。中職學生就業(yè)難是現(xiàn)實問題,也是學生最為關心的,如何統(tǒng)一學生思想,對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現(xiàn)狀有更多認知,這是教師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教師不妨圍繞職業(yè)認同、社會認同、生活認同等角度展開素材搜集,給學生準備更多鮮活的案例,讓學生自然建立正確的職業(yè)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更多的認同感。在選擇生活案例時,教師還要挑選學生比較熟悉的且接地氣的案例,名人成功的案例雖然典型,但學生感覺太遙遠,難以形成更多認同。
二、豐富教學活動,增加政治認同感
(一)主題活動設計
思想政治學科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設計更多實踐性活動,可以為學生提供豐富學習感知的機會,讓學生在反復體驗中形塑學科能力。政治認同不是讓學生喊口號,也不是讓學生寫決心書,而是要在實踐活動中對生活、對社會、對國家、對生命進行再認識,形成嶄新的認知。實地觀察、生活調查、社會走訪、案例分析、主題演講、課堂討論、征文比賽等,都屬于思想政治學科教學常用方法,教師要給學生更多引導和設計,以提升主題活動的教育效果。
為促進學生認知共鳴,教師為學生布設了辯論話題,讓學生展開課堂辯論活動:鄧小平要求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現(xiàn)在出現(xiàn)了貧富差距。有人說,當初就不應該有這樣的政策,導致社會矛盾加劇;也有人認為,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符合當時的國情,具有歷史意義。你如何看待這個問題呢?學生拿到話題后,快速形成辯論態(tài)勢。教師組織學生對話題展開討論,學生參與對話的熱情很高。經(jīng)過一番討論,學生大多達成了學習共識,對當時國情有了一定了解,理解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現(xiàn)實意義。教師為學生布設的辯論活動,成功調動了學生學習主動性。從學生參與情況能夠看出,之所以能夠達成跟更多認知共識,是由教師針對性引導造成的。
(二)專題教育講座
政治思想教學有自然規(guī)律需要遵循,教師對學生展開多種形式的教育,需要充分考慮學生的思想實際和心理訴求。為提升教育效果,可以邀請一些專家給學生做專題報告,專家與教師教學方式不同,能夠借助一些鮮活的案例從更高視界展開分析討論,給學生更多學習體悟。專家有更豐富的視角,對學生實施教育時,能夠選取學生意想不到的角度,自然形成轟動效應。中職學生學力基礎和思想基礎都呈現(xiàn)個體差異性,這是中職學校的普遍現(xiàn)象,面對這些不同的學生群體,我們的教育策略需要呈現(xiàn)多元化特征。在邀請專家進行具體施教時,教師要注意借助專家特有視界進行調度,給學生帶來豐富的信息沖擊,讓學生能夠結合專家傳遞的信息展開深度思考,以形成豐富學習認知契機。教師要對專家講座有更深刻的理解,針對專家傳授的內容,組織學生展開多種形式的思考討論活動,讓學生能夠獲得更為生動的學習認知。教師結合專家講座展開訓練布設,也能夠形成重要訓練契機,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建立政治認同意識。
三、接軌社會生活,培養(yǎng)政治認同素養(yǎng)
(一)實地觀察體驗
實地觀察是學生比較喜歡參與的活動,教師不妨結合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參觀一些革命遺跡,對學生進行紅色教育,讓學生了解革命之路的艱難。如“重走長征路”,這樣的活動不是所有地方都可以組織的,但借助這樣的實踐形式,往往能夠獲得比較突出的教育效果。讓學生深入到工廠、礦山、村寨、農(nóng)戶,展開多種形式的觀察體驗活動,都可以為學生提供不一樣的學習感受。實地觀察體驗活動設計,教師要充分考慮多種制約因素,還要結合學生思維實際,讓學生自然進入實地進行學習體驗。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等手段,以影片觀摩等形式帶領學生進行模擬參觀,也可以獲得不錯的教育效果。共建學生政治認同感,教師需要做更多教學準備,用全新的教育形式,給學生帶來更深刻的學習體悟。
(二)社會調查實踐
學生有比較豐富的生活認知經(jīng)歷,這無疑是重要教學資源。教師結合學生生活認知基礎,為學生布設一些實踐活動,可以形成更多教學成長點。如教師讓學生通過走訪、座談等形式,要求學生就“環(huán)境與經(jīng)濟的關系”展開社會調查。學生在具體操作過程中,不僅獲得豐富的第一手材料,還能夠在信息整合中形成嶄新學習認知。環(huán)境保護和經(jīng)濟發(fā)展是一對矛盾體,過去我們犧牲環(huán)境發(fā)展經(jīng)濟,現(xiàn)在要將環(huán)境保護放在首位,這種意識的變化,符合社會發(fā)展基本規(guī)律。學生在調查中發(fā)現(xiàn),很多地方還沒有將環(huán)保放在第一位,甚至出現(xiàn)一些弄虛作假的現(xiàn)象。學生對這樣的現(xiàn)象存在一定困惑,為什么國家沒有給出更多的強硬對策呢?教師對學生疑惑進行深度解析,促使學生逐漸形成統(tǒng)一學習認知。
政治學科教學有自身規(guī)律和要求,教師要從教學實際出發(fā),為學生提供更適宜的學習情境,創(chuàng)造更多實踐機會,讓學生獲得實踐體驗。中等??茖W校的學生,面臨著踏入社會進入職業(yè)的諸多問題和困難,政治學科教育有要給學生更多的指導和規(guī)劃的責任,促進學生政治認同感的成長,這是最為基礎的教學追求。
參考文獻
楊雪.培養(yǎng)政治認同:找準與學生的契合點[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