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現(xiàn)代教育危機為切入點,深入分析了陽明心學思想體系三大命題所包含的豐富而生動的主體性、實踐性及有機體的人生觀和生命觀,強調(diào)陽明心學作為一種生命力極強的生命哲學,可以為實現(xiàn)真我的教育觀提供強大的動力源泉;并進一步討論了王陽明實現(xiàn)真我的教育觀的內(nèi)容和意義,分析了實現(xiàn)真我的教育方案,指明了陽明教育理論在解決當今社會存在的整體教育危機中的啟示和借鑒作用。
關鍵詞:王陽明;生命哲學;教育思想
中圖分類號:B24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7615(2020)03-0033-10
DOI:10.15958/j.cnki.jywhlt.2020.03.005
Abstract:Taking the modern education crisis as an entry point, this paper deeply analyzes the rich and vivid subjectivity, practicality, and outlooks on life and views of life for organic bodies contained in the three propositions of the Yangmings ideology of mind, emphasizing that Yangmings ideology of mind, as a very vital philosophy of life, can provide a powerful source of motivation for the realization of authentic-self education thought. This paper also further discusses the content and significance of WANG Yangmings the realization of authentic-self education thought, and analyzes the way to realize authentic-self education thought, pointing out the enlightenment and reference of Yangming education theory in solving the overall education crisis existing in the society today.
Key words:WANG Yangming; life philosophy; education thought
教育危機是當今韓國社會面臨的最嚴峻的社會問題之一。教育危機背后,根深蒂固的是越來越激烈的以學歷論資排輩和高考競爭日益激烈的風氣,只認可名牌大學,蔓延著唯智論、千篇一律、強壓式教育。這種教育風氣壓抑著學生的身心,抹殺了孩子們的自主性、創(chuàng)意性以及自律性。學校教育的危機長期影響著學生家庭、社會及整個國家。當務之急,教育應走向“自律”和“生命”。其實,陽明的生命哲學和實現(xiàn)真我的教育論可以為當前的教育提供借鑒和啟示。12歲的陽明曾與塾師有一段有趣的對話:
嘗問塾師曰:何為第一等事?塾師曰:惟讀書等第耳。先生疑曰:登第恐未為第一等事,或讀書學圣賢耳。[1]1 346-1 347
陽明從小立下大志,他并沒有把科舉仕途、立身揚名當作讀書學問的目的乃至人生的最終目標,而是把“真我”視為學問的最高境界。陽明一生為了實現(xiàn)真我(圣人)的夢想,不怕百死千難,追求獨立自主、積極向上、努力創(chuàng)新,樹立了獨立的哲學思想,并以此為基礎倡導了“實現(xiàn)真我的教育理論”。陽明批判了當時的教條主義、唯智論的學風和千篇一律、強壓性填鴨式教育,呼吁德才兼?zhèn)涞慕逃驮鰪娔軇有?、自律性、?chuàng)意性的兒童教育,以及學習和實踐相結(jié)合的合一教育等,符合有機社會整體及實現(xiàn)真我的教育方案,還以身作則,積極創(chuàng)建學堂,開展各種講學活動。陽明不是單純的理論家或理想主義者,被譽為用實際行動呈現(xiàn)自己理想的實踐哲學家。
一、王陽明的生命哲學
陽明心學思想由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三大命題組成,作為一種生命哲學,它們包含著豐富而生動的主體性、實踐性、有機體的人生觀和生命觀,具體內(nèi)容和特點如下。
1.“心即理”和主體性人類
陽明從小立志做“圣人”,為了實現(xiàn)做圣人的志向,實踐朱熹的格物說和讀書法,陽明按世俗專攻詞章學,修煉道教的導引術,學習佛經(jīng)等,把儒、佛、道三個學派融會貫通,打造了不受學派或教條主義束縛的自主、積極、創(chuàng)新的生命哲學的基礎框架。37歲時,在貶謫地貴州龍場(今貴州修文縣龍場鎮(zhèn))悟到了“格物致知之旨”,宣稱“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誤也”,進而提出了“心即理”學說,這是自主性、能動性、實踐性,也是塑造創(chuàng)意性人生的最根本的基礎。
朱熹主張“性即理”說,“理”既是事物世界的客觀性存在法則和原理(所以然之故),也是人類應該實踐的義務性道德規(guī)范(所當然之則),因此,“理”具有絕對性和先驗性。同時,理也是人類與生俱來的稟性,以“性”的形式存在于心。在朱熹看來,只有“性”才是“理”(性即理),“心”只是知“理”,并把它應用于“氣”的存在而已?!靶摹辈荒苤髟住袄怼?,也不能創(chuàng)造“理”?!靶摹狈炊荒茏灾鳎荒軞w屬于“理”。陽明與朱熹相反,認為“心即理也” [1]2, “心即性,性即理” [1]17,把“心”“理”“性”進行了一體化。陽明主張“在物為理,在字上當添一心字,此心在物則為理。如此心在事父則為孝” [1]137,“理也者,心之條理也,是理也,發(fā)之于親則為孝” [1]308。陽明認為的“理”,是人類在感知天地萬物的過程中,為迎合狀況,人總是從“心”里創(chuàng)造全新的“實踐條理”。于是,“心即理”成為了一體化的契機。進而,陽明主張“心之體,性也,性即理也。故有孝親之心,即有孝之理;無孝親之心,即無孝之理矣” [1]48。陽明認為的“性”,意味著根據(jù)面對的對象和不同狀況,像孝道一樣創(chuàng)造出具體實踐條理的“心”的本源性“有機屬性”??傊靶浴笔莿?chuàng)造實踐條理的“心”的有機屬性(心即性),“理”是“心”的有機屬性“性”所創(chuàng)造的實踐條理(性即理),因此而成為“心外無理”的“心即理”。
陽明認為“心”通過感應天地萬物,痛心于萬物的生命損傷?!靶摹币詫θf物的關心和撫養(yǎng),積極、自主、能動地引導萬物生命的創(chuàng)造、養(yǎng)育過程,是人類先驗性的生命本質(zhì)。同時,“心”是把人類和天地萬物合為一體的感應主體,面臨任何對象和狀況,自覺地正確判斷對生命完整性的對錯,創(chuàng)造實踐條理,主宰實踐行為,是一個自主、能動、創(chuàng)造性生命主體。陽明的這一“心即理”說,不僅把人類從外在的規(guī)范中解脫出來,還強調(diào)是天地萬物的感應主體,也是核心中樞,并整體地勾勒出了創(chuàng)造實踐條理“自主”“能動”“創(chuàng)造”的人類形象。
2.“知行合一”和實踐性人類
陽明38歲在貴陽時,依據(jù)心即理說,批判了朱熹在心外求理的“格物說”分為“知”和“行”兩種而削弱實踐性的問題,提倡“知行合一說”,指出“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學只一個工夫,知行不可分作兩事” [1]15,“知行合一”被提示為成就“圣人”的方案。對陽明來說,“心”不僅是創(chuàng)造實踐條理的“能動的創(chuàng)造性”和理念以及判斷局勢是非的“自覺的判斷力”,而且也是引導實踐行為的“實踐、意志”,同時還是以身體的一元化體系為基礎、履行實踐行為的“能動的實踐性”,因此,事實上“知”和“性”在“心”內(nèi)已有“合一”的契機。陽明認為:“但指其充塞處言之謂之身,指其主宰處言之謂之心,指心之發(fā)動處謂之意,指意之靈明處謂之知,指意之涉著處謂之物:只是一件?!盵1]103“以其凝聚之主宰而言則謂之心,以其主宰之發(fā)動而言則謂之意,以其發(fā)動之明覺而言則謂之知,以其明覺之感應而言則謂之物?!盵1]86-87例如,若目睹小孩兒要落井的瞬間,因驚嚇而惻隱的“心的自覺”和想救小孩兒的“意志的發(fā)動”意味著先驗性的“心靈明的知”,從心中發(fā)出的意志通過身體直接導出救小孩兒的“實踐行為”,這就是“行”。惻隱之“心的自覺”和想救小孩兒的“意志發(fā)動”及救小孩兒的“實踐行為”,是人類心和天地萬物之間無隔閡形成的一系列感應過程,原本就是“合一”。
陽明主張“某嘗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1] 5,認為若導出實踐行為的實踐意志的“知”是直接實踐行為的開始,則只有通過實際的實踐行為才能成就發(fā)動“心”的自覺和意志的“知”。并且以“知之真切篤實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離”為前提,認為“真知即所以為行,不行不足謂之知” [1]47。消除私欲,恢復本心,并自覺判斷面對的事態(tài)的對與錯,激發(fā)維持生命完整性等固然重要,但“知”終究只能通過實踐行為才能成為真知。這就說明,所謂“實踐性人類”是以堅定的實踐為基礎的。
3.“致良知”和有機體的人類
陽明50歲在江西時宣稱“近來信得致良知三字,真圣門正法眼藏” [1]1 141,確定了“致良知”才是成為圣人的實際性方案。陽明主張:“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萬物,本吾一體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無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慮而知,不學而能,所謂良知也?!盵1]89對于孟子來說,“良知”是能動實踐性的“良能”和先天性自覺力“良知”的整合體,成為人類“天地萬物之心”即成為核心中樞的基礎。這種先天性、先驗性、能動性良知是是非之心,即體現(xiàn)為萬物一體之仁(怵惕惻隱之心、不忍心、憫恤之心、顧惜之心)[1]1 066,“對與錯”(是非)即是對天地萬物生命完整性的對與錯,作為“是非之心”的良知,是自覺判斷天地萬物的生命完整性、生命損失感知為自身疼痛的先天自覺性判斷力的人心“有機生命性、生命力”。這種良知并不像朱子學一樣根據(jù)普遍、外在的規(guī)范和格式,用固定的定理事先設置是非判斷準則,而是通過與面對的對象、情況的感應,經(jīng)常重新創(chuàng)造是非判斷準則,具有是非判斷作用的“隨時變易性”和“恒動性”[2]。人類天生內(nèi)在的良知是人類生命的本質(zhì),是人人都能成為“天地萬物之心”圣人的關鍵性基礎。
僅僅只有良知的內(nèi)在性,還不能成為圣人。因為人類往往只執(zhí)著于自身的利益和安危,把人類自身和天地萬物分化為自、他、主、客、內(nèi)、外,進而為了自身利益與他人做斗爭,達到極端后還成天骨肉相殘,內(nèi)在有最終毀滅人類的私欲可能性[1]90。因此,需要自覺消除私欲恢復良知來實現(xiàn)的過程,此過程就是“致良知”。致良知并不停留于“良知的自覺性判斷或?qū)嵺`條理的創(chuàng)造和實踐意志的發(fā)動”階段,而是通過“實際的實踐行為”,實現(xiàn)由良知形成的判斷和實踐意志,因此,可以理解為“實現(xiàn)良知的總體有機生命性”。人類就是通過這種良知達到真實的人類“圣人”?!笆ト恕毕约旱乃接?,根據(jù)先驗性良知,認識包括自己與天地萬物是一體,不區(qū)分自、他和物、我,正確自覺判斷對天地萬物生命完整性的對與錯,親身感受他們的痛苦或饑餓等萬物生命損失,認識自身責任,進而通過安全地照顧和教養(yǎng)他們等具體實踐,以達到“天地萬物成為一體的世界,即完整養(yǎng)育蒼生的終極境界”的真實人類。
如上所述,陽明通過“心即理說”,從對心外的外在和權威性理的束縛中解放了人類,樹立了“主體性、創(chuàng)意性的人類形象”,通過“知行合一說”和“致良知說”,擺脫了當時教條主義、思辨、主旨主義的學風弊端,確立了“律動、實踐、有機的真實人類形象” [3]。
二、實現(xiàn)真我的教育觀
實現(xiàn)這種主觀、創(chuàng)意、實踐、有機體的真我是陽明教育論的最終目的。陽明追求學問和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對外在知識的探索和立身揚名,而是通過主觀自覺和實現(xiàn)天生的生命良知達到“真我(圣人=大我=無我)”。陽明以這種人生觀和生命觀為基礎,提出實現(xiàn)真我的學問和教育出發(fā)點的“立志”,察看實現(xiàn)真我和立志的相關性。
1.教育目的和立志
包括人類社會在內(nèi)的天地萬物同為一個生命體,因此,人類社會要持續(xù)維持生命力,需要社會成員的不斷創(chuàng)新,在此過程中最看重學問和教育。陽明營造所有人類可以實現(xiàn)天生內(nèi)在生命本質(zhì)良知的契機和環(huán)境,通過社會成員自己的主觀能動的學問磨練,實現(xiàn)真我作為教育目的。以這種教育目的為前提,陽明反對桎梏人類生命的劃一、教條主義教育和為科舉考試而進行的教育以及注入式教育等,增強社會成員天生的才能和德性,為了造就社會有機體的人類社會,提出增強成員創(chuàng)意性、能動性、自律性的教育方案。
陽明首先把“立志”規(guī)定為學問和教育的先決條件,主張為了成就人間諸事,應先立其志?!爸静涣?,天下無可成之事,雖百工技藝,未有不本于志者?!盵1]1 073因此,在學問和教育中首要的先決條件可以說是“立志”,陽明在做學問方面如下闡明“立志”的重要性:
大抵吾人為學緊要大頭腦,只是立志。所謂困忘之病,亦只是志欠真切。今好色之人未嘗病于困忘,只是一真切耳。自家痛癢,自家須會知得,自家須會搔摩得。既自知得痛癢,自家須不能不搔摩得。[1]65
作為學問先決條件的立志狀態(tài)左右著學問的成敗。這種立志并不是因為外部的逼迫或外在標準形成,而是被教育人根據(jù)自己的主體自覺和判斷設置學問的目的和方向性,按照自己設定的立志努力成就學問。
陽明把這種教育和學問中的立志喻為樹根,認為若人類掌握好樹的生理,給予樹成長的良好環(huán)境,樹會自然而然生長旺盛,樹枝和樹葉會日漸茂密。同時,在樹木成長過程中去掉不必要的茂盛樹枝,樹根和樹枝會更加健壯。這種樹根被喻為初學者的立志[1]37。因此,“立志”可以說是被教育者的學問之樹根,被教育者的學問性過程就是培養(yǎng)立志到成就立志的過程。教育如同為樹木健康成長提供良好環(huán)境一樣,為了使被教育者自己實現(xiàn)自己主體設定的立志,創(chuàng)造良好的環(huán)境,只是樹木自己成就樹木的成長。因此,立志的設定和成就立志的問題在于學問的主體人格。對此,陽明認為若樹木無根,即使給它提供良好的環(huán)境,樹木也不能成長,人類也一樣,若自己不立志,就無樹根,最終什么也成就不了。按照自己的主體自覺和判斷立志,即若不設定人生的方向性和目的,則可能被喻為無舵的船或無嚼子的馬,不立志的人漂泊、揮霍、張狂、懶惰,最終還會破壞生命的本質(zhì)。他指出:“今學者曠廢隳惰,歲愒時,而百無所成,皆由于志之未立耳。故立志而圣,則圣矣;立志而賢,則賢矣。志不立,如無舵之舟,無銜之馬,漂蕩奔逸,終亦何所底乎?……諸生念此,亦可以知所立志矣?!盵1]1 073根據(jù)這種主張來看,立志不僅在學問和教育方面,還在人生自身也成為根本的根基。那么,成為學問和教育之樹根的“立志”意味著什么?從下列問答中可以類推立志的本質(zhì):
唐詡問:立志,是常存箇善念,要為善去惡否?曰:善念存時,即是天理。此念即善,更思何善?此念非惡,更去何惡?此念如樹之根芽。立志者,長立此善念而已。從心所欲不逾矩,只是志到熟處。[1]22
存善念時就是天理,培養(yǎng)和樹立這種善念就是立志。陽明還稱“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 [1]13。對于陽明來說,天理是源于天地萬物生命本質(zhì)的人類生命本質(zhì),意味著與天地萬物共鳴并可成為一體的人類“有機生命性”。另外,“存天理”亦在無為、無事、靜、未發(fā)狀態(tài)下,并不是用心去認識外在存在原理和當為規(guī)范或為了心適應于這些存養(yǎng),而是意味著在與天地萬物的實際感應過程中完整表現(xiàn)和展開有機生命性天理的全部過程。因此,立志不止于學問和教育的出發(fā)點。在人類與天地萬物的持續(xù)共鳴過程中,不間斷地存養(yǎng)和擴充這種心的本質(zhì)屬性天理的過程亦是立志[1]13。立志就是成為真我圣人的出發(fā)點,同時包括全部實現(xiàn)過程。教育就是提供可以實現(xiàn)這種立志的環(huán)境,為了不斷成就真我而“教養(yǎng)”的過程。
2.立志和實現(xiàn)
陽明說:“天理即是良知。”[1]116“存天理”即意味著“致良知”。因此,以立志為基礎的學問和教育的最終目的可以說是在于“實現(xiàn)良知”。陽明對學問和實現(xiàn)良知的關系闡明如下:
致良知是學問大頭腦,是圣人教人第一義。今云專求之見聞之末,則是失卻頭腦,而已落在第二義矣?!蟮謱W問功夫,只要主意頭腦是當,若主意頭腦專以致良知為事,則凡多聞多見,莫非致良知之功。蓋日用之間,見聞酬酢,雖千頭萬緒,莫非良知之發(fā)用流行,除卻見聞酬酢,亦無良知可致矣。故只是一事。[1]80-81
學問的最終目的不在于追求外在知識,而是在于實現(xiàn)人類生命本質(zhì)良知;但并不完全否定學問過程中的知識本身,只是在追求知識的過程中應與實現(xiàn)良知關聯(lián),應在實現(xiàn)良知這種學問的最終目的之內(nèi)進行,并且通過學問掌握的知識,應通過實現(xiàn)良知的過程轉(zhuǎn)為實際的實踐。實現(xiàn)良知作為學問的最終目的,不是通過背離日常生活的高遠修養(yǎng)或理論學習成就的,而是在日常生活中通過實際的實踐成就的。這是源于良知自身而不是基于形而上學存在原理或當為道德規(guī)范的人類生命本質(zhì)的有機生命力的事實。人類有機生命力根據(jù)日常生活中所處的情況表現(xiàn)在每一瞬間,因此,作為有機生命力的良知若脫離日常生活就無存在的意義,也不能發(fā)揮任何能力。對此,陽明認為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與實現(xiàn)良知有關的教育必要性如下:
灑掃應對就是一件物,童子良知只到此,便教去灑掃應對,就是致他這一點良知了。又如童子知畏先生長者,此亦是他良知處。故雖嬉戲中見了先生長者,便去作揖恭敬,是他能格物以致敬師長之良知了。童子自有童子的格物致知。[1]136-137
教育開始于幫助孩子在打掃衛(wèi)生、對待大人等日常生活中實現(xiàn)他們的主觀良知。由于良知是人類的有機生命力,因此,實現(xiàn)良知的教育實際上不能通過被動和強制的學習來實現(xiàn),也不能通過脫離現(xiàn)實的高遠修煉或形而上學性探索來實現(xiàn);這是根據(jù)被教育者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面臨的狀況,依據(jù)自身的良知,自覺判斷事態(tài),設定實踐方向,通過與身體的有機統(tǒng)一,進行實踐才有可能實現(xiàn)。因此,實現(xiàn)良知的教育就是被教育者自己消除遮蔽良知的私欲,根據(jù)良知自覺判斷自己面前新展開的事態(tài),自覺強求實踐方案,是培養(yǎng)實踐基礎的教育,不是強制性、被動性教育,而是“自律、能動的創(chuàng)意性教育”。
如上所述,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也能通過實現(xiàn)自己的天生良知成為圣人,這不局限于孩子,賣柴火的人、公卿大夫、天子都一樣,各自根據(jù)自己的良知判斷和自己所處的狀況去實踐,都能成為圣人[1]110-111。陽明追求的學問和教育的最終目的,就是主動地完成天生良知,所有人類都成為“真我”的“圣人”。
三、實現(xiàn)真我的教育方案
從上述內(nèi)容我們認識了作為學問和教育先決條件的“立志”,其最終目的是通過主體性、實踐性地實現(xiàn)天生內(nèi)在于所有人類的良知來實現(xiàn)“真我”(圣人)的事實。那么,為了實現(xiàn)真我,具體的教育方案有哪些?
1.才德一致的教育
首先,強調(diào)統(tǒng)一才能和德性的“才德一致”教育方案。陽明追求“萬物一體的有機體大同社會”,他在“拔本塞源論”中主張“夫圣人之心,以天地萬物為一體,其視天下之人,無外內(nèi)遠近,凡有血氣,皆其昆弟赤子之親,莫不欲安全而教養(yǎng)之,以遂其萬物一體之念” [1]61,為了體現(xiàn)有機體性大同社會,陽明提出了如下的“才德一致”教育方案:
學校之中,惟以成德為事。而才能之異,或有長于禮樂,長于政教,長于水土播植者,則就其成德,而因使益精其能于學校之中。迨夫舉德而任,則使之終身居其職而不易。用之者惟知同心一德,以共安天下之民,視才之稱否,而不以崇卑為輕重,勞逸為美惡。效用者亦惟知同心一德,以共安天下之民,茍當其能,則終身處于煩劇而不以為勞,安于卑瑣而不以為賤。當是之時,天下之人,熙熙皥皥,皆相視如一家之親。其才質(zhì)之下者,則安其農(nóng)工商賈之分,各勤其業(yè),以相生相養(yǎng),而無有乎希高慕外之心。其才能之異,若皋夔稷契者,則出而各效其能,若一家之務,或營其衣食,或通其有無,或備其器用,集謀并力,以求遂其仰事俯育之愿,惟恐當其事者之或怠而重己之累也。故稷勤其稼,而不恥其不知教,視契之善教,即己之善教也。夔司其樂,而不恥于不明禮,視夷之通禮,即己之通禮也。蓋其心學純明,而有以全其萬物一體之仁,故其精神流貫,志氣通達,而無有乎人己之分,物我之間。[1]61-62
在學校教育中,最重要的是提高社會成員各自不同的才能,但教育不僅僅只是提高知識和技術的教育,事實上他們的“才能和德性”應相互符合。只有才能和德性相一致的學校教育,才能實現(xiàn)萬物一體的大同社會理想。
其次,為了維持萬物一體的有機體性大同社會,需要可提高每個社會成員天生才能的教育。陽明認為,每個人都具有禮樂、政治、教育、農(nóng)業(yè)等各自不同的才能,根據(jù)天生的不同才能,可擔任農(nóng)業(yè)、工業(yè)、商業(yè)、管理、飲食、教育、音樂、禮儀等不同的多種職位。這意味著積極承認社會成員之間互相不同的多樣性才能,人類社會由具有不同才能的成員構(gòu)成。若人類這個有機體只由相同功能和作用的成員構(gòu)成,則這個社會不僅不能存續(xù),而且其成員都要面臨滅亡。因此,這種人類社會成員之間的才能多樣性和自身才能的功能與作用的多樣性,是圓滿維持人類社會不可或缺的條件。為了維持這種萬物一體的有機體性大同社會,不能無視每個人的個性,不能只進行一樣的技術知識教育,而是需要提高每個人天生才能的多樣性教育。
但是,單靠提高才能的教育不能實現(xiàn)真我,也不能完整地維持有機體性大同社會。為了社會成員的完整性,需要才能和德性劃一的教育。人類不僅具有可體現(xiàn)萬物一體至善生命本質(zhì)的有機體性生命性(天理=良知=仁),還內(nèi)在具有遮蔽此種本質(zhì),以自身形體標準區(qū)別內(nèi)外,斷絕和無視與天地萬物的有機而互補的關系網(wǎng),執(zhí)著于自身利益與欲望,有發(fā)動私欲(物欲)的可能性。因此,如果通過教育只提高社會成員才能,只依據(jù)出眾的才能委任職責,就不能完整維持有機體性大同社會。即使是通過教育提高了社會成員的才能并錄用符合職能的有能之士,若他們不能以生命本質(zhì)為依據(jù),將自身才能應用于完整存續(xù)有機體性人類社會,而用于滿足自身個體欲望,他們的才能反而會桎梏人類社會成員的生命,進而混亂人類社會[1]90。因此,陽明主張學校教育以成就社會成員的德性為目的,但提高才能的同時應符合德性,在政治上提拔人才時應根據(jù)德性,應評價其才能是否適于其職責。
“德性”是與引發(fā)人類相互之間對立和斗爭的個體欲望相對立的相互饒恕,以及相互養(yǎng)育的同心一德即“萬物一體之仁”。在有機體性人類社會,提高成員們才能的教育應以這種德性的成就為基礎。學校教育需要才能和德性缺一不可的“才德一致”教育,對此,筆者想表述為社會成員的“完整性”,只有以這種完整性為前提,以才能為基礎的社會成員多樣性才有其意義,為完整展現(xiàn)有機體性人類社會,還可以正確發(fā)揮多種才能。
最后,才能和德性劃一的教育以對社會成員的“平等意識”為前提。在有機體性大同社會,每個人的職責不是依據(jù)相關人士身份的上下、尊卑、貴賤,而是依據(jù)他們的才能和德性層次。因此,在有機體性大同社會,以才能的多樣性和完整性為依據(jù)的每個成員平等性為前提,職責等級的高低并不重要,或并不是根據(jù)職責等級決定身份。對此,陽明提出如下的“四民同道異業(yè)論”:
古者四民異業(yè)而同道,其盡心焉,一也。士以修治,農(nóng)以具養(yǎng),工以利器,商以通貨,各就其資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業(yè)焉,以求盡其心,其歸要在于有益于生人之道,則一而已。[1]1 036
這種以德性平等為基礎,主張才能、個性發(fā)揮是陽明思想中主張“人類平等論”的主要依據(jù)[4]142。通過教育培養(yǎng)好每個人天生才能的特殊性和人類普遍的固有性,從事適于自己的職業(yè),不失自豪與本分,一生職守,職守自己的本分,揚棄與他人的對立,成就和諧世界。從此,社會成員都消除個體欲望,成就“萬物一體之仁”,達到“天地萬物一體=異物同體=物我一體”的境界。
2.增強能動性、自律性、創(chuàng)意性的教育
陽明未停留于提示實現(xiàn)真我的教育論階段,而是通過創(chuàng)辦學校、積極講學等方式積極進行教育活動。例如,嘉靖七年(陽明57歲)四月,陽明在廣西田州創(chuàng)辦學校,六月在南寧創(chuàng)辦學校,早晚給各個學校的老師和學生講課[4]367-368。特別是早在正德十三年(1518,陽明47歲),平定了與南贛(江西)相連接的四省邊境之亂,回來后鼓勵屬于南贛的各縣人士創(chuàng)建學社,頒布了《訓蒙大意示教續(xù)劉伯頌等》和《教約》[5]。
在此文中,陽明首先強烈批評了扭曲被教育者——兒童生命本質(zhì)的劃一性、強制性注入式教育,提出了可充分發(fā)揮他們自身生命本質(zhì)并成為基礎的增強能動性和自律性以及創(chuàng)意性的教育方案。他指出了當時教育的弊端:
若近世之訓蒙穉者,日惟督以句讀課仿,責其檢束,而不知導之以禮;求其聰明,而不知養(yǎng)之以善;鞭撻繩縛,若待拘囚。彼視學舍如囹獄而不肯入,視師長如寇仇而不欲見,窺避掩覆以遂其嬉游,設詐飾詭以肆其頑鄙,偷薄庸劣,日趨下流。是蓋驅(qū)之于惡而求其為善也,何可得乎?[1]100
在此,陽明批判了形式主義和劃一的教育以及以入學考試為主的強制性的教育方式,認為這種劃一性、被動性、強制性教育壓抑兒童的情緒,使兒童對教育產(chǎn)生反感,并扭曲他們的善之本性,使孩子成天虛偽和偽善、詭辯,最終使孩子變得愚鈍、庸俗、卑劣,讓其喪失可體現(xiàn)自身本質(zhì)的契機。
那么,陽明提出的理想的兒童教育是什么呢?針對適于兒童自然情緒的教育方向,陽明提出了如下意見:
大抵童子之情,樂嬉游而憚拘檢,如草木之始萌芽,舒暢之則條達,摧撓之則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趨向鼓舞,中心喜悅,則其進自不能已。譬之時雨春風,霑被卉木,莫不萌動發(fā)越,自然日長月化,若冰霜剝落,則生意蕭索,日就枯槁矣。[1]99
陽明對兒童的教育批評了外在標準,否定了劃一性、強制性的方法,指出應該根據(jù)兒童朝氣蓬勃的情緒,營造可盡情享受“生命力”的環(huán)境,應給他們提供自發(fā)、自律學習的契機。對此,陽明主張圣人的學問不是拘束和束縛、痛苦,也不是像道學一樣裝扮,圣人教人不會通過束縛他們統(tǒng)一為一種形態(tài),而是根據(jù)他們不同才能和氣質(zhì)教育他們,使其成為相符于才能和氣質(zhì)的人類?!笆ト藬溔耍?/p>
不是個束縛他通做一般:只如狂者便從狂處成就他,
狷者便從狷處成就他。人之才氣如何同得?!盵1]118以這種主張為依據(jù),教育不能拘束和束縛被教育人,應該根據(jù)被教育者的才能和氣質(zhì),提供增強他們“多樣性”的教育。
陽明以增強社會成員“能動性”和“自律性”以及“創(chuàng)意性”的自主教育觀為依據(jù),在《訓蒙大意示教讀劉伯頌等》中具體提出了發(fā)展兒童本性和才能的能動、自律的教育方案:
惟當以孝弟忠信禮義廉恥為專務。其裁培涵養(yǎng)之方,則宜誘之歌詩以發(fā)其志意,導之習禮以肅其威儀,諷之讀書以開其知覺?!史舱T之歌詩者,非但發(fā)其志意而已,亦所以洩其跳號呼嘯于詠歌,宣其幽抑結(jié)滯于音節(jié)也。導之習禮者,非但肅其威儀而已,亦所以周旋揖讓而動蕩其血脈,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也。諷之讀書者,非但開其知覺而已,亦所以沉潛反覆而存其心,抑揚諷誦以宣其志也。凡此皆所以順導其志意,調(diào)理其性情,潛消其鄙吝,黙化其粗頑,日使之漸于禮義而不苦其難,入于中和而不知其故。[1]99
兒童的教育以啟發(fā)德性為基礎,應通過具體吟詩、掌握禮節(jié)、讀書方法,啟發(fā)意志、糾正態(tài)度、啟發(fā)知覺。這是基于本性的“歌詩意志”“習禮威儀”“讀書知覺”關系,不偏于人類情感、態(tài)度、精神三種中的任一方,均勻啟發(fā)、創(chuàng)造有機體的人類的教育方案。例如,通過詩歌教育啟發(fā)兒童意志、培養(yǎng)情操,增強兒童的自律性,通過習禮教育保持健康的體魄和精神,通過讀書教育讓孩子自己認識知覺。自覺心的本質(zhì),基于自身情緒展開自己的抱負,應增強孩子們的主體性和能動性。通過這種教育順利地引領意志,調(diào)節(jié)性情,消除卑劣和吝嗇,教化粗糙和愚鈍,可以創(chuàng)造自己實現(xiàn)良知的有機性社會成員。
陽明的兒童教育重點可以說是實施適于被教育者情緒的教育,修養(yǎng)他們的自然情緒、增強德性、啟發(fā)知覺的同時,為了使他們最大限度發(fā)揮自發(fā)性、自律性、能動性、創(chuàng)意性,創(chuàng)造有機體性人類社會成員。陽明以這種提高兒童能動性、自律性、創(chuàng)意性的教育方案為基礎,在《教約》中更具體地提出了自發(fā)性生活教育、修養(yǎng)情操為目的的音樂教育、修養(yǎng)德性為目的的禮儀教育、啟發(fā)創(chuàng)意性的教育、自律性教育等[1]100-101。陽明的這種教育思想是親民的具體實踐方案之一,其重點在于造就可貢獻于良知的人類和形成那種社會的條件[6]。
3.學行合一教育
陽明實現(xiàn)真我的教育論中重要的教育方案之三,可舉“學習和實踐合一(學行合一)教育”。主張知行合一說,最重視“實踐行為”的陽明在口傳習錄口(中)“答顧東橋書”136條中,把《中庸》的“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看作“學的過程”亦是“行的過程”,主張學與行的合一,即通過“學行合一”實現(xiàn)良知。
陽明首先認為:“夫?qū)W問思辨行,皆所以為學,未有學而不行者也。如言學孝,則必服勞奉養(yǎng),躬行老道,然后謂之學,豐徒懸空口耳講說,而遂可以謂之學孝乎?學射,則必張弓挾矢,引滿中的,學書,則必伸紙執(zhí)筆,操觚染翰,盡天下之學,無有不行而可以言學者,則學之始固已即是行矣?!?[1]51“學”并不是與實踐經(jīng)驗無關的學,學包括在現(xiàn)場直接實踐經(jīng)驗的過程。學和實踐經(jīng)驗無時間上的先后順序,是同時開始、同時進行、同時完成的合一的過程?!昂V行”也并不是通過理論學習先知、后在現(xiàn)場篤實實踐的另一個實踐過程,而意味著篤實履行同時性的學與行進行合一的過程?!昂V者敦實篤厚之意,已行矣,而敦篤其行,不息其功之謂爾?!盵1]51因此,“學與行的合一”是指學與行同時開始、進行、完成的綜合過程。
在學行合一的基礎上,仔細討論學的過程中產(chǎn)生的疑問,慎重思考(慎思),清醒地辨別(明辨)過程都規(guī)定為“學”“行”?!吧w學之不能以無疑,則有問,問即學也,即行也。又不能無疑,則有思,思即學也,即行也。又不能無疑,則有辨,辨即學也,即行也。”[1]51這是源于包括實踐行為的學——陽明所謂的“學”不是單純的理論學習。在學的過程中,若有疑問,則詢問、慎重思考、明辨的思考過程亦在實踐的過程中進行,也可以看作是行的一面。因此,在行的過程中進行的思考過程,是糾正行的過程中發(fā)生的錯誤或持續(xù)提示行的方向性,以使行更明確和正確。從這方面來講,學、問、思、辨別、實踐互相關聯(lián),時間上無先后順序,并不是階段性的五個階段,而是同一個過程的五個方面,即在行的過程中學、問、思、辨別的同時性過程,也可以說是同時開始、同時進行、同時完成的合而為一的過程。
這種學和行的合一教育,最終目的在于實現(xiàn)良知。朱熹認為,《中庸》的“學、問、思、辨、行”中學、問、思、辨是探索外在事物內(nèi)在理(物理、事理)的認識過程(知),篤行是從修身到處事接物的實踐過程(行),知和行是先后關系。針對朱熹的這種主張,陽明提出反駁,認為不實踐就不能學習,不實踐就不能另外窮理。王陽明指出:
故必仁極仁,而后謂之能窮仁之理,義極義,而后謂之能窮義之理。仁極仁,則盡仁之性矣,義極義,則盡義之性矣。學至于窮理至矣,而尙未措之于行,天下寧有是邪?是故知不行之不可以為學,則知不行之不可以為窮理矣。知不行之不可以為窮理,則知知行之合一并進,而不可以分為兩節(jié)事矣。[1]52
窮理與實踐并沒有先后順序或分離,窮理是在實踐過程中形成?!案F究仁或義之理”是指真誠實踐仁和義,使仁和義達到最終境界,可以說是完全實現(xiàn)本性后,窮究仁或義之理。因此,未經(jīng)實踐就不能稱為學,未行也不能稱為窮理。朱熹認為,窮理局限于事物內(nèi)在的存在法則(所以然之故)或認識當為的道德規(guī)范(所當然之則)過程,與朱熹相反,陽明認為連窮理也是通過實際的實踐體現(xiàn)自身內(nèi)在本性的過程,將學行和窮理整合為一個實踐過程。
窮理可以整合為實踐過程的依據(jù)源于心對實踐條理的無限創(chuàng)造性?!胺蛉f事萬物之理不外于吾心,而必曰窮天下之理,是殆以吾心之良知為未足,而必外求于天下之廣,以裨補增益之,是猶析心與理而為二也?!盵1]52對于陽明來說,“窮理”的“理”并不是指客觀事物內(nèi)在的存在法則或外在的當為道德規(guī)范。理是指人類與天地萬物感應的過程中從心創(chuàng)出的實踐條理,因此,不需要像朱熹一樣另外認識心之外理的窮理過程。從心發(fā)出的實踐條理反而不受私欲的阻撓,為了完整實現(xiàn)實踐條理,需要通過實踐行為的主體性和自發(fā)性努力。因此,窮理的“窮”并不是對外在理的認識過程,而是可以轉(zhuǎn)換為實現(xiàn)從心到發(fā)出的實踐條理的實踐行為。這種心的感應力和創(chuàng)造性、實踐力的主體就是良知,因此,學、問、思、辨、實踐、窮理都成為實現(xiàn)良知的具體實踐方案?!胺?qū)W問思辨篤行之功,……亦不過致吾心之良知而已?!癖卦桓F天下之理,而不知反求諸其心,則凡所謂善惡之機,真妄之辨者,舍吾心之良知,亦將何所致其體察乎?”[1]52可以說,學甚至是窮理、追求與行合一的教育方案最終目的,亦在于通過良知的實現(xiàn)來實現(xiàn)真我。
四、陽明教育論的現(xiàn)實意義
當前,我們社會面臨著教育危機,特別是本應培養(yǎng)健康學生、真誠人類的教育場所變成了扼殺自律和生命的競爭場所。這種扼殺生命的教育危機源于以學歷為主的社會環(huán)境。我們有必要重新回味陽明所主張的學習最終目的在于實現(xiàn)“真我”而不是立身揚名。在陽明生活的年代,學問和教育只不過是考中科舉享受榮華富貴、光宗耀祖的手段,教條主義、主旨主義和扭曲兒童生命的劃一、強制性注入式教育占了主導地位。對此,陽明批判當時成為教條主義和主旨主義基干的朱子學,通過“心即理說”,把外在而權威的性理收攝于人的內(nèi)心,樹立了主體性、創(chuàng)意性的人類形象,通過“知行合一說”和“致良知說”,擺脫了當時思辨、主旨主義學風的弊端,樹立了律動、實踐性、有機體性的真實人類形象。實現(xiàn)這種主體性、創(chuàng)意性、實踐性、有機體性的真我(圣人),就是陽明教育論的最終目的。
陽明追求的學問和教育的最終目的并不是通過外在知識探索的立身揚名,而是通過自覺、實踐過程實現(xiàn)人類天生本心(良知)的“真我”。教育就是營造學生“實現(xiàn)真我”“成就立志”的環(huán)境,為了使學生不斷成就真我,主體、自律、實踐性地進行教養(yǎng)的過程。
為了解決當前的教育危機,必須重視以立志為基礎的“實現(xiàn)真我”的陽明教育觀,在此強調(diào)如下三個要點:
第一,才能與德性相符的“才德一致”教育。每個人都是有機社會的一個成員,為了健康延續(xù)有機社會,需要成員不一樣的多種才能和技術。因此,不進行社會成員劃一的才能和技術教育,而需要進行增強學生不同的天生才能和技術的教育。這種增強才能的教育應以發(fā)揚和培養(yǎng)的德性(良知=萬物一體之仁)成就為基礎。
第二,增強能動性、自律性、創(chuàng)意性的教育。形式性、強制性、劃一性的注入式教育扼殺兒童的天性和自律性,應提倡適于兒童自然情緒、實施自律性的教育,在培養(yǎng)他們的自然情緒,增強德性,啟發(fā)認知能力的同時,最大限度地發(fā)揮他們的自發(fā)性、自律性、能動性、創(chuàng)意性,才可以實現(xiàn)真我,才可以培養(yǎng)有機體的人類社會正直的成員。
第三,學習和實踐合一的“學行合一”教育。人類是身與心的統(tǒng)一體,因此,只靠單純的主旨主義理論學習不能實現(xiàn)真我。學習不只要用頭腦,還要用全身體會(體認),從這種意義上來講,不以理論為主,而應采用以體驗為中心的教育、體驗后自己清醒的教育[7]。人類還處于很多關系場內(nèi),就如父母子女之間的關系只有通過慈愛和孝道這種具體實踐行為才能實現(xiàn)一樣,關系場只有通過不屬于學習認知階段的實踐活動才得以實現(xiàn)。最終,有機社會成員的真我不是在認知階段成就,而是基于良知的自覺,通過實際的實踐行為,只有通過實現(xiàn)良知才得以體現(xiàn),因此,需要學習和實踐的合一教育。
一句話概括陽明的教育理論,就是人的“主體性” “創(chuàng)意性”及“實踐性”,即拯救生命的教育。我們應擺脫扼殺自律和生命的注入式教育,樹立拯救生命的新的教育目標和方案。當然,不能回避發(fā)展國力的實用教育,如學習、創(chuàng)造尖端技術,適于全球化時代的外語教育與學習,科技時代提高信息技術等。但是,不以德性成就為后盾的才能和以技術為主的實用教育,稍不留神可能會用于扼殺生命。因此,教育應以相互拯救的“同心一德的德性”(萬物一體之仁)為基礎,成為增強才能的教育。這樣,它的才能和技術才不會成為扼殺生命的才能,而可以完全執(zhí)行拯救生命的功能。
把扼殺自律和生命的他律注入式教育轉(zhuǎn)變?yōu)檎壬妥月傻慕逃?,最重要的是被教育者自己確立正確的志向。立志是學習和教育的根基。如同無根的樹無法正常生長一樣,自己未立志的被教育者無法成就真我。教育從現(xiàn)在的強制式教育中解脫出來,為學生自己立志,自主、自律、實踐性地增長自身德性和才能,全力營造環(huán)境。
現(xiàn)今社會的教育問題之一是不能培養(yǎng)實踐力。不僅在知識能力方面,還在道德品質(zhì)方面也無法培養(yǎng)出自創(chuàng)獨立的人才。周圍雖有很多知識分子,但實踐的人少,自主獨創(chuàng)的人少[8]。因此,現(xiàn)在的教育不能只停留在教室里的純理論學習,而要在生活中自己感受,逐漸增加啟發(fā)自己的實踐學習。只有通過身心統(tǒng)一的學和行的主體合一教育,才能成就主體性、創(chuàng)造性的真我。
參考文獻:
[1] 王守仁.王陽明全集[M].吳光,錢明,董平,等,編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2] 金世貞.人間良知的有機生命性[J].儒教思想研究,1998(10):412-418.
[3] 金世貞.王陽明的生命哲學[M].首爾:清溪,2006.
[4] 崔在穆.吾心是燈光[M].首爾:理學社,2003.
[5] 陳榮捷.王陽明傳習錄詳注集評[M].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3:277.
[6] 金吉洛.王陽明的經(jīng)世思想研究[J].儒學研究,1994(2):212.
[7] 崔在穆.陽明學和共生、同心、教育的理念[M]. 大邱:韓國嶺南大學出版部,1999:169.
[8] 李銀善.儒教、基督教和女權主義[M].坡州:韓國知識產(chǎn)業(yè)社,2003:341.
(責任編輯:楊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