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翠 董禎
摘 要:旅游翻譯是一種跨文化交際活動,在翻譯過程中,除了語言差異之外,更需要考慮較多的非文本因素。本文從接受美學角度, 結(jié)合《廣東印象》,對旅游文本的英譯進行探討。本文認為在接受美學視角下,關(guān)照譯文讀者反應,采取指導性的翻譯策略,綜合運用不同的翻譯技巧,才能有效實現(xiàn)旅游文本翻譯跨文化交際的目的。
關(guān)鍵詞:接受美學;旅游翻譯;讀者反應;翻譯策略;翻譯技巧
英文旅游宣傳文本在來華游客中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但當前旅游文本的英譯還存在著許多問題,尤其忽視了中西方的文化差異和外國讀者的期待。接受美學是以讀者為中心的文學理論,在翻譯的過程中注重跨文化方面以及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問題,考慮到外國讀者的審美心理和文化接受程度,能夠有效地解決當前旅游文本翻譯中存在的問題。
1 接受美學——以讀者為本
“接受美學”這一概念由康茨坦斯大學文藝學教授Hans Robert Jauss于1967年提出。這一理論認為,文本本身并沒有實際意義,它僅僅是一些符號,它的意義的產(chǎn)生是在閱讀過程中由讀者來完成的。因此,讀者是閱讀過程中最主要的環(huán)節(jié)。他指出,接受是指讀者利用自身的審美經(jīng)驗理解文本意義。Jauss認為,讀者在閱讀作品時,以原有的理解結(jié)構(gòu)和知識框架為基礎(Jauss,1989),因此在這種條件下,翻譯文本的接受美學取決于讀者的期待視野。接受美學的最大特點之一是強調(diào)了讀者的主體性,陳剛教授認為,旅游翻譯是一種交際活動,跨越了語言、社會、文化、心理等(陳剛,2004)。由此可見,作為非文學翻譯的旅游文本翻譯需格外關(guān)注文化色彩和譯文讀者的心理因素。在接受美學的視域下,將中文旅游宣傳資料翻譯成英文不僅要準確,并且要注重讀者的理解和審美,力求使語言生動形象富有感染力,從而吸引更多的游客來游覽參觀。
2 接受美學視角下的旅游文化翻譯
2.1 接受美學視角對譯文讀者的關(guān)照
在旅游翻譯中,為了準確地傳達信息、有效地感染讀者,譯者須關(guān)照讀者的語言表達習慣和心理感受,在譯文中盡可能使用他們所熟悉的表達方式,而不是過多地拘泥于原文的形式和結(jié)構(gòu)(方夢之, 2013)。漢語的旅游宣傳介紹通常以一整段出現(xiàn),將不同的內(nèi)容都包含其中,而英文的旅游宣傳介紹則一個段落只講一個內(nèi)容,分段細致。介于這種差別,漢譯英時應考慮全文的結(jié)構(gòu)布局,進行適當?shù)亩温湔{(diào)整。《廣東印象》一文的形式和結(jié)構(gòu)比較符合英文的行文習慣,每一個印象是一個小主題,單獨成段,翻譯時應按照漢語的形式翻譯。
2.2 接受美學視角對翻譯策略的關(guān)照
由于旅游翻譯的特殊性,以及接受美學理論對讀者的關(guān)照,譯者通常采用歸化策略對部分文化信息或文化空缺進行貼近譯文讀者的處理。但是關(guān)照讀者因素,并不意味著過多地遷就讀者的理解力,而是要靈活運用歸化和異化策略。
例1:“蔚藍一派”;“山水一派”
譯文1:“blue school”
譯文2:“the Blue Scenery Series”
對于“蔚藍一派”和“山水一派”的翻譯,譯文1采用的是異化的翻譯策略,將“派”直譯為“school”,外國讀者讀到這樣的翻譯,可能一頭霧水,不能理解其真實含義,而譯文2采用了歸化的翻譯策略,將“派”這個字的內(nèi)含意思表達了出來,宣傳了我國的語言文化特色,使整個句子的句意表達更清晰,讀者更易懂,有利于文化之間的交流。
例2:如陽江閘坡大角灣沙灘……
譯文1:…such as yangjiang zhapo da jiao wan beach…
譯文2:This includes Dajiaowan Beach in Zhapo town of Yangjiang city…
這個例子里包含了大量景點名稱,兩個譯文的翻譯差異比較大。我國旅游景點的翻譯應該是歸化和異化相結(jié)合,以概念意義為主,漢語拼音為輔。因為翻譯過多使用漢語拼音,會使外國游客無法理解文本中深厚的文化、歷史底蘊;完全采用歸化的翻譯策略,則使譯文解釋過多,晦澀冗長。一般來說,景點名或人名等采用音譯,另外一部分涉及游客參觀內(nèi)容的采用歸化策略,兩者結(jié)合即可。如“陽江閘坡大角灣沙灘”,陽江閘坡是此景點所處的地理位置,音譯即可,置于景點名稱后面,表明位置,大角灣是沙灘的名稱,音譯即可,沙灘是景點的內(nèi)容,譯為“beach”。譯文2的這種翻譯策略有助于讀者理解,即使不認識前面的“Dajiaowan”,看到后面的“beach”也能清楚的知道這個景點的參觀內(nèi)容。
2.3 接受美學視角對翻譯技巧的關(guān)照
接受美學理論關(guān)照下,旅游文本的翻譯需要采取必要的變通和補償手段,在譯文和譯文讀者之間建立起有效的交互聯(lián)系。常見的翻譯技巧包括增譯、省譯、改譯等(陳洪麗,高宇征,2018)。
例3:我們在廣東開平見到的座中西合璧的碉樓……
譯文1:The watchtowers with both Chinese and western features in Kaiping …
譯文2:The tower houses which integrate the Chinese and the Western building style and which can still be well seen today in Kaiping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此句中的“廣東開平”是一個地名,譯文1譯為“Kaiping”,并沒有達到很好的信息傳達作用,外國游客讀了未必能完全理解這句話的意思。譯文2對于這個名稱的翻譯采用了增譯的翻譯技巧,譯為“in Kaiping City, Guangdong Province”,有助于讀者理解,使句意更清晰,有效傳遞景點信息。
例4:時尚元素、流行季風,從廣東一路飄揚。
譯文1:And the popular monsoon with fashion elements flew from Guangdong all the way.
譯文2:Guangdong takes the lead in promoting fashions in China.
此句中的“一路飄揚”同樣帶有文學色彩。英文旅游文本一般少有修飾性或華麗的語言,所以此處也應該進行改譯,直接譯出其包含的深層意義即可。譯文1的翻譯文學性較強,與外國游客的期待心理相悖,譯文2采用改譯的技巧,將此句話轉(zhuǎn)換為“廣東引領(lǐng)了時尚?!弊g文簡潔,譯出了此句包含的實質(zhì)性信息,符合英文旅游文本的特點,符合外國游客的心理期待。
3 結(jié)語
總之,在旅游文本的英譯中,譯者從接受美學的角度出發(fā),充分考慮到跨文化因素的影響和英文讀者的審美需求,并根據(jù)具體內(nèi)容采用恰當?shù)姆g策略,綜合運用各種翻譯技巧,能準確生動地表達出源語的旅游文化信息,擴大本土文化的影響力。
參考文獻
[1]Jauss, Hans Robert. Toward An Aesthetic of Reception[M].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89.
[2]陳剛.旅游翻譯與涉外導游[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4:59.
[3]方夢之.應用翻譯研究:原理、策略與技巧[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3.
[4]陳洪麗,高宇征.接受美學視角下的旅游文本翻譯[J].河北工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5(03):8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