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永周
摘?要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需要以聆聽者、點撥者的角色,針對學生認知進行智慧問答。教師要能在學生遭遇困惑、面臨尷尬時,及時地給予知識上的補充、方法上的幫助、人文上的關懷。智慧問答需要教師具備深入的研讀力、敏銳的傾聽力、巧妙的探問力、可感的親和力。教師只有真正從智慧問答的層面強化自己的專業(yè)能力,夯實自身的教學技巧和人文素養(yǎng),才能培養(yǎng)人格魅力,構(gòu)建“人課合一”的理想課堂。
關鍵詞 小學語文;智慧問答;探究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20)02-0114-01
語文教學是師生之間圍繞著文本展開對話的過程,這就意味著教師需要以聆聽者、點撥者的角色對學生的回答進行巧妙而機智的應對。著名教育家肯尼基·胡德說過:“教學的全部藝術(shù)就在于如何恰當?shù)靥岢鰡栴}和巧妙地引導學生回答問題?!钡z憾的是,當下很多教師只關注教材解讀,關注教學設計,關注自我表達,卻缺乏師生之間高質(zhì)量的互動對話。而小學語文教師只有不斷強化自身的專業(yè)素養(yǎng),修煉人格魅力,才能構(gòu)建智慧課堂。
一、需要教師具備深入的研讀力
我國古代就提出了“教學相長”的理念,朱永新教授也曾經(jīng)說過:“沒有教師的成長,就沒有學生的成長?!睘榇?,小學語文教師要博覽群書,夯實自身的人文底蘊,否則他的課堂必將枯燥而單薄。教師要想在課堂教學中做到智慧點撥、巧妙引領,就要進行廣泛而深入的閱讀。這樣才能對教材中的文本形成自己的獨特感知與理解,才可以幫助學生提升語文能力和人文素養(yǎng)。
如,某教師在指導一位青年教師教學《愛因斯坦和小女孩》時,讓青年教師嘗試引導學生關注“他依舊衣衫不整,仍是一面踱步一面埋頭沉思”這句話。因為這句話充分展示出愛因斯坦是一個珍惜時間的人。本以為學生理解這一層含義是一個難點,雖然青年教師設置了“你從中感受到一個怎樣的愛因斯坦?”這一問題,但不少學生的回答還是出乎教師的意料。有的學生不僅從“埋頭沉思”感受到了愛因斯坦的樂于思考,還能通過“衣衫不整”的表象,看到愛因斯坦不拘小節(jié)、潛心研究的高貴品質(zhì)。這種認知與教師課前預設的狀態(tài)有較大的差異,所以準備的問答語言也就不能派上用場了。但這位教師一下子難以組織起適合的問答語言,只能給予學生機械而平淡的稱贊。這樣的草率收兵,沒有對學生的動態(tài)生成進行提煉與升華,也沒有對課文理解的方法進行滲透與引導。因此,教師只有在深入研讀文本中把握好每一個細節(jié),才能避免課堂問答時的膚淺和尷尬。
二、需要教師具備敏銳的傾聽力
教師在課堂中要想充分發(fā)揮點撥效能,就需要做一個傾聽者,不僅要樂于傾聽,而且要善于傾聽。要讓小學語文課堂保持精彩,教師就要善于觀察學生的反應,認真傾聽學生的回答,準確理解學生的意思,這樣才能有效達到教學目標。尤其是學生在理解膚淺,甚至出現(xiàn)錯誤時,教師要能在傾聽中準確而快速地辨析,組織問答的語言,進行巧妙引導。這一切都需要建立在教師積極而高效的傾聽上。
如教學“戴”字時,教師借助生活現(xiàn)象進行示范引領:“我的手腕上戴著手表,你們還看到哪些人身上戴著什么?”孩子們的思維被迅速打開:“我爸爸戴著眼鏡。”“我們少先隊員都戴著紅領巾?!薄處焹A聽著每一個孩子的發(fā)言,并及時進行問答,對能準確掌握和運用生字的學生及時給予鼓勵。此時,一個孩子突然回答:“我身上戴(帶)了十塊錢?!苯處熂皶r發(fā)現(xiàn)了該生對“戴”字運用的錯誤,并對學生錯誤運用生字的原因進行了分析。為此,教師相機展開了這樣的引導與點撥:“帶錢的帶,究竟應該用哪個字呢?”“你有沒有發(fā)現(xiàn)什么規(guī)律?”“剛才你們說的戴手表、戴眼鏡、戴紅領巾都是把東西放在什么地方?”學生心領神會,迅速總結(jié)出分別是戴在了手腕、鼻梁、胸前等身體部位上?!澳悄阌X得口袋里帶著十塊錢應該用哪個字?為什么?”孩子的思維徹底打開了,敏銳地發(fā)現(xiàn)了“帶”和“戴”這兩個字在用法上的區(qū)別。有孩子指出,“帶十元錢”是將錢從一個地方轉(zhuǎn)移到另一個地方,而不是將錢“戴”在身體部位上。
在這一案例中,教師就是因為自己在學生發(fā)言時進行了有效傾聽,及時關注了學生的發(fā)言狀態(tài),才能智慧問答,彰顯導學的效能。
三、需要教師具備巧妙的探問力
教師作為課堂教學中的組織者、點撥者和引領者,需要在學生遇到問題時及時給予指導。但很多教師面對學生的困惑,如果自己也無法解決時,就顯得手足無措;如果是自己知道的問題,就直接告知答案。這都存在著極大的弊端。面對這種情況,考驗的就是教師的問答能力。教師需要迅速理出一條清晰的主線,并設置巧妙的問題,使學生的認知思維朝著教學目標邁進。
在小學語文課堂中,點撥與引領的價值決定了師生雙方絕不應該是分離和割裂的,教師要能在學生遭遇困惑、面臨尷尬時,及時地給予他們知識上的補充、方法上的幫助、人文上的關懷。只有真正從智慧問答的層面強化自己的深層修煉,夯實自身的教學技巧和人文素養(yǎng),才能培養(yǎng)人格魅力,構(gòu)建“人課合一”的理想課堂。
參考文獻:
[1]楊玉琴,倪娟.深度學習:指向核心素養(yǎng)的教學變革[J].當代教育科學,201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