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笑
摘? 要? 文章通過對微信朋友圈中自我呈現(xiàn)從正常到炫耀性呈現(xiàn),再到虛假性呈現(xiàn)這一過程的演變、原因、影響進行分析,最后探討如何正確處理和對待朋友圈的自我呈現(xiàn)。
關鍵詞? 自我呈現(xiàn);過度包裝;社交媒體;虛假呈現(xiàn)
1? 朋友圈的自我呈現(xiàn)與表演
1.1? 擬據(jù)理論與表演
莎士比亞在《皆大歡喜》中寫道:全世界是一個舞臺,所有的男人和女人都是演員,他們各有上場與下場的時候,一個人在一生中扮演著許多的角色。美國學者戈夫曼提出了一種解釋人際交往行為的理論——擬據(jù)理論,又稱自我呈現(xiàn)理論或印象管理,他以戲劇學的角度、借用舞臺表演的相關概念,來解釋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關系。
1.2? 社交平臺上的自我呈現(xiàn)
新媒體社交環(huán)境下,人們通過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平臺能夠瞬時發(fā)布信息、快速捕捉關系鏈中他人的信息,受眾的參與度、體驗感都得到了極大的優(yōu)化。以微信朋友圈為例,人們利用它來記錄日常生活、發(fā)表觀點看法等,這實際上是一種線上自我呈現(xiàn),具有“給予”的強化和“流露”的弱化的特點,用戶是自己的“把關人”,他們能夠根據(jù)不同的社會關系需要,塑造理想的自我形象來維持這些社會關系。
受眾在新媒體中的互動過程,也是傳播中“傳者—受者—反饋”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受眾會極大程度地沉浸于這些虛擬平臺,并且釋放自己的需求、收獲“觀眾”的反饋、收獲所謂的“存在感”。
1.3? 從自我呈現(xiàn)到炫耀性呈現(xiàn)
社交平臺中存在大量基于強關系連接的“觀眾”,調查顯示,一般個體在社交網站賬戶(微信)添加的好友數(shù)量平均在200人以上,這就為用戶的“表演”提供了更大的舞臺和更多的觀眾,這也激勵著用戶分享更多、更好的個人動態(tài)。
社交網絡滿足了用戶自我展示和“被關注”的需要,但是單純真實的自我呈現(xiàn)已經逐漸滿足不了他們了,部分用戶的朋友圈就出現(xiàn)了夸大事實的信息,越來越多的用戶在朋友圈“秀”優(yōu)越感,營造“品味表演”,以此來顯示自己顯赫的身份和與眾不同的生活,產生了炫耀性的自我呈現(xiàn)。
2? 朋友圈自我呈現(xiàn)的極端化
2.1? 理想化表演與誤解性表演
印象管理,實際上是人們如何在他人心目中塑造一個自己的理想形象的策略,是戈夫曼擬劇論的實質。他將印象管理分為四類,其中理想化表演與誤解性表演就很好地解釋了自我呈現(xiàn)極端化出現(xiàn)的前因。
理想化表演是指表演者要掩飾自身與社會認知的價值規(guī)范、道德標準不一致的行為,并努力表現(xiàn)出與這些公認的標準規(guī)范相一致的行為。比如曬高級餐廳、秀恩愛,曬經過包裝的所謂的精致生活方式,以尋求在點贊和評論中獲得的滿足感。因此,理想化表演本身就意味著一定程度的掩飾。表演者會掩蓋或者隱瞞部分與自己理想的形象不一致的行為、事實和動機,以求在“觀眾”面前展示一個理想的形象。
誤解性表演是指給別人一種錯覺,得到虛假印象的表演。一般來說,誤解性表演有兩個目的:一是為了獲得利益,比如為了獲得他人尊重的需要或社會地位;二是為了滿足虛榮心。常見的朋友圈內容為富人哭窮、窮人擺闊、假裝文藝青年。
無論是理想化的表演還是誤解性的表演,都是為了塑造想成為的自己。但有些人就是在這樣觀眾一片的“叫好聲”中走向極端的。
2.2? 朋友圈的過度包裝與虛假呈現(xiàn)
社交媒體不僅僅是分享幾張照片、國外定位和步數(shù)第一的標簽的平臺,而是從一個秀場變成了“假面舞會”,每個人都帶著虛榮的面具在表演,從赤裸裸的炫耀到穿上皇帝的新衣。
淘寶曾經公布過的一次年終銷量前五十的產品中,ins網紅拍照道具名列前茅,可見幾十萬人在朋友圈假裝過得很好,越來越多的人抹掉自己的情感,在他們的朋友圈中假裝精致。朋友圈里每個人的形象都是可編輯的,朋友圈里沒有人,全是人設。
這是對朋友圈的過度包裝,是從炫耀性呈現(xiàn)到虛假性呈現(xiàn)的變化,是自我呈現(xiàn)的極端化。
2.3? 虛假呈現(xiàn)的影響
社交幾乎存在于生活的每個角落,換句說,就是“生活即社交”。就拿廣告人常說的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來說,其中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都離不開分享,分享是人之常情,是對“被尊重”的期盼。但是部分用戶不惜花錢營造在高檔餐廳吃飯、開豪車、迪拜旅行的假象,使分享變了質,朋友圈也成了虛榮心作祟的工具。
虛榮,之所以被列入天主教的七宗罪之一——傲慢之中,就說明它是一種不良的天性,這種不良的心理會造成惡性攀比,給其他用戶帶來心理壓力,甚至使他們產生嫉妒、不理智消費等負面情緒和行為。據(jù)統(tǒng)計,從2017年下半年開始,越來越多的人不再發(fā)朋友圈,甚至在逃離朋友圈。
3? 卸下朋友圈自我呈現(xiàn)的假面
3.1? 做好自己的把關人
我們現(xiàn)在處在自媒體時代,所謂自媒體,是指借助互聯(lián)網科技,用戶可以通過公共社交平臺將個人收集到的信息和觀點發(fā)布出來的一種傳播渠道。在自媒體時代,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是信息的發(fā)布者,換句話說“人人都是把關人”,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朋友圈的發(fā)布的內容更具隨意性和主觀性。所以作為把關人的我們更應該承擔起“傳者”的角色,發(fā)布朋友圈時不僅要考慮“獲贊量、評論量”,更應該考慮對受眾的影響,當我們分享動態(tài)的動機和優(yōu)越感或價值感需求有關時,這條動態(tài)可能已經背離了我們記錄生活、分享看法的初衷,這種類型的動態(tài)大可不必發(fā)布。
3.2? 減少朋友圈,發(fā)展一對一、線下社交
在這個互聯(lián)網高速發(fā)展的時代,現(xiàn)代人普遍“孤獨”,網絡上的社交替代了真實生活中的社交,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拉大,“網友成群,朋友寥寥”。所以,當我們想要分享生活時,不妨發(fā)給單個人,遠離朋友圈這種非單方交流的方式,甚至分享給現(xiàn)實中的人,更多的觸及真實的情感,這樣更能獲得真實的想法,遠離非黑即白的“點贊”。
3.3? 關閉或屏蔽一些內容
不知何時,朋友圈圖標旁邊標有99+的紅色圓圈也能成為炫耀的資本,每當我們發(fā)布完一條動態(tài),就會有意無意的去關注“點贊量、瀏覽量、評論量”這些數(shù)字,當這些反饋達不到自己的期望時,甚至會出現(xiàn)“刪除動態(tài)、二次精修”的行為,所以及時關閉數(shù)字性的提示,盡量少的關注直觀的、可量化的反饋對避免不良情緒的產生是很有必要的。
擁有“傳者和受者”雙重身份的我們,更加應該明白朋友圈里的內容有真有假,就像一個女生能判斷出其他女生自拍的真實程度、看出修圖痕跡一樣,不要把自己的真實生活和別人精心設計的內容進行比較,這樣不僅容易給自己造成無形的壓力,還會滋生攀比心理和行為,屏蔽你認為格外虛假、過度包裝的表演型賬號,及時凈化朋友圈。
4? 總結
社交媒體為用戶提供了自我表達的平臺,用戶通過表達自我精神來尋求價值認同。在他人面前展示一種積極的印象沒有錯,但是要正確的認識自己,面具戴久了會失去真實的自我。
參考文獻
[1]丁倩,張曼曼,張永欣.自戀與社交網站成癮:炫耀性自我呈現(xiàn)的中介作用[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9(1):99-102.
[2]歐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xiàn)[M].馮鋼,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3]馮盼盼.朋友圈自我呈現(xiàn)的路徑[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8(6).
[4]張培.國內外擬據(jù)理論研究綜述[J].新聞世界,2011(3):144-145.
[5]董晨宇,丁依然.當戈夫曼遇到互聯(lián)網——社交媒體中的自我呈現(xiàn)與表演[J].新聞與寫作,2018(1):56-62.
[6]宋貞穎.新媒體社交環(huán)境中的“炫耀傳播”[J].科技傳播,2014(14):43.
[7]張錚,張曉涵,周奕欣.朋友圈的炫耀性內容對個體消極情緒的影響——嫉妒與消費水平的調節(jié)作用[J].新聞界,2017(10):64-72.
[8]李鳳華,孫哲,牛犇,等.照片分享服務中的人際關系印象管理[J].Engineering,2018(1).
[9]陳嘉.對朋友圈“精裝修”的一點思考[EB/OL].[2019-10-30].http://esb.sxdaily.com.cn/pc/content/201910/30/content_487768.html.
[10]次央,鐘思敏.自媒體時代如何做好微信公眾平臺“把關人”[J].新媒體研究,2016(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