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沛然
【摘 要】在以結構理論分析新版教材“設計·應用”模塊的同時,將其與舊版教材進行對比,可知改版后的美術教材在“設計·應用”模塊上較之以往具有:教學目標更明確、詳盡;教學活動操作更具體、簡便;教學內容更貼合學生實際等幾大優(yōu)勢。其不足之處在于,模塊自身的四課之間概念及通則方面整體關聯(lián)度不高,且通則部分在書中沒有呈現(xiàn)出具體的實施細則,易使該元素在教學活動中出現(xiàn)缺位情況。
【關鍵詞】小學美術;結構理論;設計·應用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11-0135-02
“課程具有明確的結構”,就意味著教師如果試圖開展高質量的授課,就必須使與課堂相匹配的教材具有明確的結構。因此,對于教材內容自身的發(fā)掘研究在教師方就顯得尤為關鍵。
臺灣吳佳蓉在匯集Ralph W. Tyler《Basic Principles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臺灣學者黃政杰《課程設計》;李子建、黃顯華《課程:范式、取向和設計》等諸多課程理念的基礎上,輔以大量文獻分析,同時結合自身的認識,提出了關于美術教材的結構理論。首都師范大學唐斌利用吳佳蓉整合后的結構理論,在《教材內容如何呈現(xiàn)給學生?——美術教材結構個案分析》一文中對美國美術教材《藝術的聯(lián)系》(Ⅲ) 一書的結構予以分析,并得出了具有相當參考價值的結論。唐并非對吳的結構理論進行照搬,而是根據(jù)大陸的語言、教學等特點進行了一系列的改良工作。唐斌研究的成功充分說明了結構理論在教材分析領域的運用是兼具普適性與合理性的。因此,本文在討論人教版小學六年級美術教材的“設計·應用”模塊時主要以唐斌重做闡釋后的“結構理論”為主①。
在此,筆者需明確兩點下文中將涉及的概念:一、教材的主要構成要素有:概念、原理(或規(guī)律)、技能、價值。二、教材結構理論中涉及“垂直組織”“連續(xù)性”“順序性”“水平組織”五類相關等評價標準。
一、新版教材的結構理論分析
這里筆者以小學六年級美術(人教版)“設計·應用”模塊為研究對象,按照概念、通則、技能、價值四重標準將此模塊做量化處理。
觀察上表可知,此教材在組織要素方面較為側重技能、概念與價值領域,三部分的安排呈現(xiàn)出較為均衡的狀態(tài),知識點分布較為合理。但對于涉及通則(原理、規(guī)律)方面的講解則較少明確指出,需教師與學生在后期具體教學活動中自行發(fā)掘、講授與實踐。恰緣于此,通則一項極有可能在實際的實施中被忽視,導致學生方出現(xiàn)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現(xiàn)象發(fā)生。因此,通則指標方面的制定是今后教材編寫時需要多加關注的。
分析上表可知,教材內容的設置在技能及價值板塊擁有很好的連續(xù)性,部分課程在連續(xù)性的基礎上兼顧順序性,使學生在一次實踐過后仍有后續(xù)的鞏固訓練,對其自身技能、認知的生成、培養(yǎng)提供了完善的理論框架。概念方面較少的連續(xù)性使學生在有限的學習時間中接觸更多的知識點,有助其知識面的拓寬。整體來看,“設計·應用”模塊與“造型·表現(xiàn)”“欣賞·評述”“綜合·探索”模塊有概念、技能、價值上的互通,促使整本教材在各個模塊之間呈現(xiàn)出連續(xù)性或連續(xù)性及順序性并存的特征。(如第一課“基本形體切挖”與第十二課“保護文物”、第十三課“古建筑的保護”和第十課“我做的樂器”與第十一課“廢舊物的‘新生命”之間存在連續(xù)性關系;第二課“點的集合”與第五課“風景寫生”、第八課“山山水水”、第九課“彩墨家園”、第十五課“中國畫與油畫欣賞”和第六課“讓皮影動起來”與第十四課“電腦美術——版畫效果的圖畫”之間存在連續(xù)性與順序性并存的關系。)綜上,此教材在垂直組織方面較為注重課程之間的連續(xù)性。在水平組織方面,以線性或格狀內容結構為主。
二、新舊版本的對比②
將新舊版本對比過后可以發(fā)現(xiàn),經(jīng)過調整的新版教材,在組織要素方面更符合連續(xù)性與順序性的要求?!盎拘误w切挖”相較于舊版的“形體切挖”而言,概念限定更為清晰,指向性與可操作性增強,不僅有助于學生快速了解課程目標與范圍,更有利于教學工作的開展?!包c的集合”作為新增的一課,可使學生了解并掌握“點”是藝術創(chuàng)作中的基本元素,繼而拓展到由點到線、由線成面的知識點。一、二兩課相連,構建起美術課程實踐中所需要的基本概念和實踐技能,為后續(xù)設計應用模塊課程的開展進行鋪墊。在加入新內容的同時,新版教材刪去了原有的“宇宙之旅”一課,使課程更符合此年齡段兒童的接受和認知水平。
舊版教材中,“宇宙之旅”一課中規(guī)定的教學目標為:(一)了解宇宙飛船的主要結構;(二)學習利用各種廢棄物制作宇宙飛船。對于大多數(shù)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了解宇宙飛船的主要結構已屬不易,制作宇宙飛船則顯然太過復雜,至多只能模仿其外形做出簡單的形體堆積。但如果像上述所言,將課程內容簡化為飛船外形的制作,那么就會與第六課形體切挖的知識點有過多重合之處,實在不妥。新教材將“電腦美術”一課更改為“電腦美術——版畫效果的圖畫”,并劃歸為“造型·表現(xiàn)”模塊。這一改動將教學目標細化,明確了本課在教學活動中應偏重于哪一模塊,使教學活動的操作更加具體、簡單。這幾處刪改都是新版教材的優(yōu)點所在,使教材、教學都更貼合小學生的實際。
三、結語
借助“結構理論”對本文討論的教材進行分析整合,可以使教師更好地利用現(xiàn)有教材,將片段化的、割裂的各個單元有機地融合在一起,使課與課之間有可互借的知識點、技法,以解決目前教學過程中美術課程課時不足的問題,使學生的學習更具系統(tǒng)性、連貫性,更易被各個年齡段的學生接受。新版教材在編寫過程中將“想象力”“審美能力”“觀察能力”“創(chuàng)造力”“結合生活實際能力”看作學生能力培養(yǎng)的重點,在“設計·應用”模塊的四課中反復涉及,符合當前社會對于上述特質人才需求的現(xiàn)狀。
值得注意的是,教師、教材尤其不可忽視對“通則”一項的闡釋,在實際的教材編寫中,可適當加入解釋性質的文字,亦可與steam全科教學的理念相結合,拓寬教學視域,拓展教學外延,力爭為學生打造出一個更為豐富、多彩的課堂。
注釋:
①唐斌使用的“結構理論”中改動有如下幾處:一、將“中間層次”的“表現(xiàn)審美及生活實踐三領域”改為“學習領域”;二、將“統(tǒng)整性”一詞改為“整合性”;三、將“美勞課程結構要素的層次”改為“美術課程結構要素的層次”.
②此處的舊版本是指2009年人教版六年級小學美術教材。新版本指2014年人教版六年級小學美術教材。舊版本教材中涉及設計·應用模塊的課時有:第四課、會動的剪影;第六課、形體切挖;第七課、我們做樂器;第八課、宇宙之旅;第十一課、電腦美術。新版本教材中涉及設計·應用模塊的課時有:第一課、基本形體切挖;第二課、點的集合;第六課、讓剪影動起來;第十課、我做的樂器.
參考文獻:
[1](美)泰勒(Tyler.Ralph W.)著;黃炳煌譯.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M].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1.
[2]黃政杰.課程設計[M].臺北:東華書局,1991.
[3]李子建,黃顯華.課程 范式、取向和設計[M].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8.
[4]吳佳蓉.A出版社國小一年級美勞教科書結構的分析.藝術教育研究[J], 2001.12.
[5]唐斌.教材內容如何呈現(xiàn)給學生?——美術教材結構個案分析(上).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J],2004.12.p119-124.
[6]唐斌.教材內容如何呈現(xiàn)給學生?——美術教材結構個案分析(下).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J],2004.12.p113-118
[7]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美術課程教材研發(fā)中心;上海書畫出版社編.義務教育教科書·美術·六年級·上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8]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美術課程教材研發(fā)中心;上海書畫出版社編.義務教育教科書·美術·六年級·上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