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家穗
摘 要 教育作為我國最關鍵的一部分,為我國的發(fā)展源源不斷地提供人才。而時代發(fā)展的背景下,教育的手段以及方法也變得多種多樣,當前,在我國的中學教育中,結合式的教育方式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可,并且部分學校以及教師都展開了結合式的教育模式,均取得了優(yōu)秀的成績,因此,本文以藝術融合教育作為研究主體,分析中學文化藝術活動與德育教育融合的實踐探索,通過在中學中藝術教育與德育教育的結合來促進中學教育的發(fā)展。
關鍵詞 藝術融合教育 德育教育 實踐探索
中圖分類號:G420文獻標識碼:A
在中學的教育中,藝術教育和德育教育并不是非此即彼的關系,而是相互融合的關系。藝術教育和德育教育的融合是符合當前時代教育的新型方法,也是提升當前教育的有效手段。在我國傳統的教育中,藝術教育就是藝術教育,德育教育就是德育教育,二者并沒有聯系,而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結合式的教育應運而生,它的出現打破了我國以往的教育模式,提高了教育效率效果,也有效地增強了教育的趣味性以及學生的積極性,因此,在中學中發(fā)展文化藝術活動與德育教育的融合對于提高中學教育效率效果來說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1藝術教育與德育教育的現狀
在我國的教育中,藝術教育一直是備受爭議的教育,在學生的小學階段藝術教育就已經展開,但隨著年級的增長,這些擁有著趣味性的教育卻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則是更多繁雜的課程,學生廣泛的藝術興趣與需求未能得到滿足,而藝術教育本身就是通過藝術教學和藝術活動讓學生在學習、欣賞和實踐中提高藝術修養(yǎng),達到陶冶情操的目的。
德育教育的意義是通過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及心理健康等教育,幫助學生提高思想品德素質,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德育教育是中學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完整的德育教育對于學生的意義是積極且長遠的,也是學生健康成長成才的重要的導向、動力及保證,而就我國當前中學教育來說,想要實現這個目標還存在一定差距。德育教育的目的是輔助學生學習和促進學生成長,對學生的未來有著重要的引導性,實行德育教育是保證學生在嘈雜的人生路途中靜心地學習,減少思想復雜程度,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
藝術教育和德育教育都是中學階段必不可少的,但是它們并沒有理想中那樣受學生的重視和歡迎,這是我們不想看到的情況,更是加強素質教育所要解決的問題,因此,二者結合式的融合教育不但尊重學生的教育主體地位,吸引學生主動參與,也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明是非、知善惡、識美丑,有效地促進學生提高學習的效率和效果、身心各方面和諧全面發(fā)展。
2當前藝術德育教育以及結合式教育存在的問題
2.1理論空談,操作注重灌輸知識與講大道理
在中學,學生已經基本具備了成年人的思想和一定的世界價值觀,也具備了明辨是非的能力。因此在中學德育教育以及藝術教育中,注重理論輕視實踐是錯誤的,而且一味地灌輸和重復理論對于中學生來說起到的作用是負面的。從目前的中學教育中不難分析出,中學的德育教育以及藝術教育標準、中學生行為準則及藝術理論數不勝數,相關書籍也有很多,但是起到的作用并不明顯。形式化和機械式的結合式教育在我國大多數中學中相當普及,想要完善結合式,就必須打破這個僵局。
2.2教師對學生的個人了解不充分,結合式教育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學校教育的關注點不僅僅是教學方法和教學質量,對于學生的了解也是十分重要的。現在不少教師過多地注重學校及家庭教育的影響,忽略對學生的了解,這樣的教育效果是不盡人意的。從德育的角度,對教育對象了解不充分,從藝術教育的角度,不清楚每一個學生的愛好特長、優(yōu)勢和劣勢,就無法有效地幫助學生培養(yǎng)和提升個人綜合素質,更不能真正促進學生的個性發(fā)展。
2.3德育教育過于成人化,忽略學生自身主體地位
中學生雖然自我意識較強,但畢竟年紀較小,在中學德育教育中,教師和學校一般都以成人的觀點和成人的標準去規(guī)范學生,脫離學生的年齡和成長需求以及思想觀念去教育學生,導致中學德育教育中存在諸多問題和不切實際的情況。中學生具備的價值觀和思想觀念決定了他們不應該處于被動的地位,以學生為主體,給學生提供一個具體的導向讓學生自主學習和充分發(fā)展才是德育教育最正確的做法。
2.4創(chuàng)新能力仍然薄弱,結合式教育無法發(fā)揮特點
中學文化藝術活動與德育教育的融合是我國教育上的一大突破,也是教育的一大創(chuàng)新,但是方式方法以及教師的運用才是其中的關鍵。融合教育下,創(chuàng)新能力仍然較薄弱,加上教師無法正確科學地運用該教育方法就會使融合教育無法發(fā)揮真正的作用,反而起到了本末倒置的作用。教育模式得到了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需要創(chuàng)新,教師的專業(yè)技能也需要創(chuàng)新。
3結合式教育的優(yōu)化策略
對于當前中學德育教育以及藝術教育來說,融合是取得最大效果的方法,列舉出學校中德育教育以及藝術教育存在的問題對其進行針對性的改變,是提高學生學習效率效果和促進學生多元化個性化發(fā)展的最佳方法,也是優(yōu)化結合式教育的有效措施。
3.1改變傳統的教育觀念
相對中學藝術德育教育現狀來說,改變傳統的教育觀念是最有效的方法。傳統的教育教學過于重視向學生灌輸思想道德有關的知識、藝術的概念和音樂美術的定義,以成人的觀念及行為規(guī)范來約束學生,教學方法單一,形式刻板,效果欠佳。把藝術滲透于教育全過程,通過藝術與教育的結合來表達教育內容和效果,有利于促進教育教學工作水平和質量的提高。例如,古詩是我國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藝術寶庫中的一顆燦爛的明珠,“詩畫同源”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學??梢蚤_展詩詞配畫活動,鼓勵學生用充滿想象力的繪畫來展現自己對詩文的理解,促進學生進一步感悟經典文化內涵,陶冶情操,啟迪思維,激發(fā)學生熱愛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情感,從詩畫中得到美的啟蒙和熏陶,豐富校園文化生活,活躍學生身心、提高學習效率。實踐證明,藝術學科與其他學科、藝術教育與德育教育的相互滲透、整合、一體化,有利于形成一種更科學、更有針對性、更豐富完整的學校教育模式。
3.2充分了解學生針對性地展開教育
中學是個人成長的轉折點,在這個特殊的時期,學生的思想是非常脆弱的。有些學生想取得更好的成績卻沒有通道,導致對學習產生疲倦,進而厭學,有些學生學習目標不明確,對未來缺少規(guī)劃,自身意識不明確,對于國家政治知識缺乏,甚至還有學生存在自卑,抑郁等問題,而解決這些問題的人是教師。教師對于學生的重視程度必須加強,充分了解學生的個性喜好和個體差異,通過藝術融合教育加強德育教育的實效。例如,在組織班級參加愛國歌曲合唱比賽的過程中,班主任可以根據學生的性格特點和愛好特長鼓勵學生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分工合作挑選曲目、策劃節(jié)目、準備道具和組織排練。為學生搭建的這個充分發(fā)揮特長和展示才藝的平臺本身就是一個生動的多元課堂,更是一次最好的愛國主義教育和勵志教育。學生們各顯神通的同時,不僅增強了班級凝聚力、集體榮譽感和奮發(fā)向上的自信心,還會激發(fā)出無限潛能,他們會自發(fā)地設法把書法、繪畫、舞美、手工制作、服裝設計、舞蹈等藝術與合唱融合,以嘹亮的歌聲深情表達對偉大祖國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甚至還會放飛鴿子來傳遞中華民族渴求民族復興、期盼國家富強的強烈愿望和向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光明前景奮進的堅強決心。
3.3注重藝術活動與德育教育的結合
結合式的教育需要二者做到完美的融合,在藝術活動中不斷加強德育滲透,在德育教育的過程中加強以藝術為載體。例如,“愛我中華”中國地圖拼圖比賽不僅增強學生愛國主義情操,豐富學生課余生活,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遼闊疆域的情感,還促進學生合作探究與自主學習,培養(yǎng)學生學以致用和動手實踐的能力?;顒又?,學生們通力合作,紛紛把富有濃郁的地域特色的樹葉、花瓣、棉花、干果、雜糧、紐扣、絲帶、布料等作為材料,拼出一幅幅色彩豐富的中國地圖,發(fā)自內心地抒發(fā)熱愛祖國的情懷?;顒影褠蹏髁x教育和藝術教育融于一體,讓學生心中有了一個活地圖,牢記祖國每一寸土地,增強了學生對維護祖國神圣領土不可分割的強烈的責任感,啟迪了學生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人生航向,為實現中國夢而努力學習、奮發(fā)向上,發(fā)揮了增強學生的愛國熱情的積極作用。以理論支撐,以實踐鞏固,德育教育與藝術教育融合,建構起實效性高的德育活動藝術化活動體系,使德育活動藝術化,如班會課、主題活動、各種比賽等,根植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深厚土壤,培養(yǎng)健康的情感、積極的態(tài)度、科學的價值觀,有利于學生增強國家和民族認同感,推動學校全面工作的提升和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4結束語
中學生正處于一個迷茫的時期,德育教育可以有效地為他們尋找方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藝術融合教育,可以陶冶情操,有利于弘揚和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對學生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增強民族歷史文化傳承和國家認同感,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中學文化藝術活動與德育教育的融合是我國教育史上的一大突破,但是也存在諸多的問題需要學校和教育部門不斷地去加強和完善,以更好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yǎng)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 劉清華.怎樣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以音樂教學為例[J].中國校外教育,2015.
[2] 劉海平.學校音樂教育的德育功能[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