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超群
摘要: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經常發(fā)現有的學生遇到題目長一點的數學問題就犯難,大多數是數學閱讀能力的欠缺。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要學會學習首先要學會閱讀。不僅語文課標在積極倡導閱讀,數學新課標也提出要重視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這其中就包括閱讀能力。
關鍵詞:從兒童出發(fā);認知發(fā)展;數學閱讀;提高閱讀能力
我覺得可以從學生認知發(fā)展出發(fā),把閱讀和平常的數學課堂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系統(tǒng)地滲透數學閱讀的意識,有計劃、有目的地去培養(yǎng)閱讀習慣和能力。本文將從遵循學生認知發(fā)展特點,把閱讀融入數學學習的角度,談談自己的思考。
一、從兒童出發(fā)
一切教育都要從兒童出發(fā),我認為把閱讀融入數學,我們首先需要了解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的特點,選擇適合的閱讀內容和閱讀方法進行教學。
(一)選編閱讀材料,符合兒童發(fā)展
閱讀材料的選擇要從兒童出發(fā),遵循兒童的認知發(fā)展特點。低年級的兒童,處于具體形象思維階段,識字量有限,閱讀的內容以故事、游戲等把概念具體化,以文字量少、圖形豐富、內容有趣的書籍為主,如《數學幫幫忙》《漢聲數學》。教師也可以專門編制一些閱讀內容,作為學生課外閱讀以及教師設計課堂教學的材料。當然閱讀內容要根據孩子的課本學習進度和學習情況,調動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不能盲目揠苗助長。
(二)指導閱讀方法,基于兒童特點
低年級學生處于具體運算階段,對事物充滿好奇心,在正式學習知識之前通過閱讀就獲得對數學的認識,這就使新知識學習建立在以前的學習和經驗上成為可能。所以最主要的是讓他們愛上數學閱讀,鼓勵孩子多閱讀,激發(fā)興趣,適當滲透基本的數學方法,著重指導學生能把題目讀完整,讀精準,進而指一指、圈一圈、畫一畫關鍵的詞等,把意思讀明白,遇到題目長的多讀一讀,直到讀明白。
二、閱讀融入數學
把閱讀融入數學,教師要精心選編課前閱讀材料激發(fā)學生學習樂趣。課上充分挖掘教材中的閱讀內容,適時指導、點撥與提升,突出學生在閱讀中理解、思考、探索、交流。閱讀后及時總結并整理回顧,并將學習內容和熱情向課外延伸,鼓勵學生閱讀課外數學書籍,拓展數學學習的時間和空間。我將以《圓的認識》為例,談一談將閱讀融入數學的具體操作流程。
(一)課前前置閱讀,激發(fā)閱讀興趣
在課前,教師應該仔細考慮課的類型和內容,以及學生原有的認知基礎,以此為出發(fā)點精心設計符合學生的課前學習單,可以是有趣的故事、創(chuàng)設的情境、預習提綱,或者閱讀生活中素材等。
片段:在學習《圓的認識》一課時,我布置學生課前閱讀生活中的數學:①找一找生活中,你在哪里見過圓?②觀察圓與以前學過的圖形有什么不一樣?③你想了解關于圓的什么知識?
思考:在課前布置學生閱讀生活中的數學,找一找生活中的圓,讓學生感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培養(yǎng)用數學的眼光閱讀生活,同時激發(fā)興趣。
(二)課中指導閱讀,提高閱讀能力
課堂中的閱讀包括對教材中例題、圖表、概念、公式、法則、“你知道嗎”的閱讀等,在課堂中要深刻挖掘閱讀內容,適時指導數學閱讀的方法,引導學生走進文本教材,在閱讀中理解、思考、質疑、交流、反思,提高閱讀能力。
片段1:教師:通過閱讀,你知道了關于圓的哪些知識?
學生:我知道了圓有半徑和直徑。
學生:我知道了什么是半徑?什么是直徑?
出示:
教師:圖中哪些是半徑?哪些是直徑?哪些不是?為什么呢?
思考:學習圓的半徑、直徑時,教師安排學生自主閱讀,把自己認為重要的圈一圈、畫一畫。學生通過閱讀很快知道了半徑和直徑的定義,不過這樣的認識往往還停留在表面。通過反例辨析,教師點撥,在思考質疑中深入閱讀,突出關鍵,透徹理解概念。
片段2:教師:讀一讀
(1)在同一圓里可以畫多少條半徑?多少條直徑?
(2)在同一圓里,半徑的長度都相等嗎?直徑呢?
(3)一個圓的直徑和半徑有什么關系?
(4)圓是軸對稱圖形嗎?它有幾條對稱軸?
教師:猜一猜,說一說你的猜想。選擇其中一個,想一想可以怎樣驗證你的想法呢?在小組內交流。
教師:誰來說說你發(fā)現了什么特征,是怎樣發(fā)現的?
學生:我發(fā)現同一個圓內,半徑長度都相等,直徑長度也都相等。我是用尺子量的。
教師:為什么要說“在同一圓”里?把這句話去掉行不行?
學生:……
思考: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和學生一起閱讀,在閱讀中猜想、驗證,不斷挖掘教材,學生之間合作探究,積極討論;讀出了問題,讀出了想法。教師適時引導、點撥、設疑提問,及時反饋,激發(fā)學生深入閱讀,提高閱讀能力。
片段3:最后教師介紹古希臘著名數學家畢達哥拉斯和他曾經說過的話:一切平面圖形中最美的是圓形。啟發(fā)學生讀中思考:為什么說圓是最美麗的圖形呢?接著在音樂聲中欣賞各種美麗的圖片:圓形的窗花、圓形的旋渦、圓形的向日葵、圓形的日全食……
思考:這是書后的“你知道嗎”的閱讀,我們在教學中不可忽視它,還可以適當拓展延伸,發(fā)揮更大價值。這里,學生在閱讀中認識歷史上的數學家,感受自然界中圓的美,收獲了數學經驗,更是通過閱讀,感受數學文化的魅力,塑造人生價值觀。
(三)課后回顧閱讀,鞏固閱讀內容
每節(jié)課后教師應要求學生及時回顧閱讀,梳理知識點。想一想今天學習了什么知識?是怎么來的?怎么發(fā)現的?為什么是這樣?針對有問題的地方反復閱讀,直到弄明白為止。當學完一個單元后,還要系統(tǒng)回顧閱讀,將一個單元的知識點串聯起來看,了解知識之間的聯系,形成知識網絡。教師可以課內示范,指導學生如何整理知識,還可以做成思維導圖。這樣對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持續(xù)閱讀熱情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四)課外延伸閱讀,升華閱讀興趣
數學閱讀就像一顆小小的種子,要把它播到學生的心里,才能生根發(fā)芽。所以在數學閱讀培養(yǎng)的整個過程中都要以興趣為基石。家長和教師要共同營造好的氛圍,選挑適合的數學閱讀刊物、帶領孩子一起閱讀,這些豐富的資源都是我們閱讀的材料,學生通過閱讀能認識更廣闊的數學世界,擴展視野。還需要組織有趣的閱讀活動,讓閱讀的興趣持續(xù)發(fā)展。數學閱讀,讀出文本的意思,讀出思維的碰撞和升華,讀出數學之趣、之美,領略數學世界的精彩。播撤一顆數學閱讀的種子,滋養(yǎng)一個美好的人生,而這,需要我們從兒童出發(fā),循序漸進、堅持不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