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清
【摘要】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發(fā)展,其文化也開始引入到課堂中,數學文化除了數學發(fā)展、思想之外,還有在教學中所體現(xiàn)出來的人文精神,只有不斷的改革和實踐,才能讓數學文化為素質教育保駕護航。因此,本文就主要分析了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數學文化應該如何在課堂中生根發(fā)芽。
【關鍵詞】數學體系 ?發(fā)展歷程 ?教學質量 ?學習視野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02-0123-01
數學其實是有生命的,但由于應試教育的要求,使得很多老師在教學中都是把數學知識進行提煉,從而供給同學們學習。在時代的要求下,數學教學方式需要做出一些改變,并把數學原有的生命體現(xiàn)在課堂教學中,這樣才能讓高中生真正的理解數學文化和思想,而不是單純的為了考試逼迫著自己學習。
一、數學文化在高中課堂教學中的重要性
數學是一門獨立的學科,同學們只有掌握正確的數學思想才能展開深入的學習。在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很多老師為了提高同學們的成績,都會使用題海戰(zhàn)術,這樣的方式就忽略了教學中的數學文化,使得同學們所吸收到的知識過于零散,他們對數學的唯一印象就是各種各樣的公式和理論。因此,為了讓高中生的數學得到更好的發(fā)展,就需要把數學文化深入其中,這樣才能將數學中的各板塊連接起來,讓同學們能夠在腦海中形成數學體系,從而更容易的去理解知識[1]。
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每一個知識點都有它發(fā)展的過程和淵源,之所以數學會發(fā)展到現(xiàn)在的程度,是因為每一代數學家都很努力的把其中的文化精髓進行提煉。為此,把數學文化滲入在高中課堂教學中,可以通過某個故事、某個人來挑起對數學的興趣,只有先激發(fā)同學們對數學的興趣,才能幫助他們去理解一些平時無法理解的東西。此外,數學給高中生所帶來的壓力是巨大的,不管在哪個階段,都與數學離不開,老師需要通過數學文化來改變他們的想法,給他們講解數學發(fā)展歷史,讓他們感受到數學的“溫度”,既而才能從內心去接受和愛上數學[2]。
二、數學文化在高中課堂教學中生根發(fā)芽的具體方法
1.數學文化滲入生活化教學中
我們都知道,數學在很多領域都得到了應用,特別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數學也是形影不離,比如保險、理財、按揭、股票等,這些都與數學問題離不開。在高中課堂教學中,老師為了完成教學目標和任務,就需要把數學文化滲入到生活化教學中,既而從一些實例中來讓數學知識具體化。例如:在進行“函數”教學的時候,老師可以舉一些生活中的實際案例,比如老丁準備進行一個存錢計劃,他們的存款一共是20000元,計劃存五年,利率為2.5%,而銀行就給出了兩種存錢方式:A方案:先存定期一年,時間滿了就轉存;B方案,零存整取。試問:“這兩種方案哪一種獲得的利息更多”,首先A方案是每年轉存五年本利和;B方案是五年零存整取本利和,由此可見,A方案所獲得的利潤更多。通過這樣的方式,讓數學文化能夠滲入到生活中,這樣既能激發(fā)高中生對數學的熱情,又能發(fā)現(xiàn)數學的實用性。
2.數學文化滲入教學活動中
在高中數學教學活動中滲入數學文化,可以有效培養(yǎng)高中生的審美能力,既而增強他們在數學方面的創(chuàng)新意識。老師需要根據同學們的不同特點來分析他們對數學知識的認知情況,并找到合適的切入點,從而方便數學文化進一步滲透。因此,老師在教學活動中,可以采用演講的方式來給同學們介紹數學的背景文化,并正確指導他們進行收集資料等活動[3]。例如:在“簡單幾何體”教學中,為了能讓同學們更直觀的了解不同的幾何體,老師就可以讓同學們來說說自己常見的幾何體有哪些,比如長方體、圓柱體、圓錐體等,然后讓他們對這些幾何體展開結構描述,這樣既能培養(yǎng)他們的觀察能力,又能提高他們的空間想象能力。與此同時,老師也可以開展評比大賽,鼓勵同學們學會用自己的方式來推出新的幾何體,既而在調動他們積極性的同時,讓他們體會到數學存在的應用價值。通過這樣的交流、評比方式,讓同學們感受到數學文化的魅力,從而獲得更多有關于幾何體的靈感。
結論
根據以上的闡述和分析,在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滲入數學文化是一種新的教學方式,它也是教育發(fā)展的主要趨勢,這對高中生形成良好數學素養(yǎng)有著一定的幫助。老師需要把數學文化滲入到生活化教學和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只有這樣,才能發(fā)揮數學文化存在的價值,從而讓高中數學課堂變得更具魅力。
參考文獻:
[1]柏銀花,程光宇.在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滲透數學文化教育探析[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9(03):33.
[2]肖鵬,韋煜.文化視域下數學史融入課堂教學研究——以丹德林“雙球模型”為例[J].數學教學研究,2017(10):49-51.
[3]練德洪.新課標下數學文化融入高中課堂教學的思考[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6(11):10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