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魯迅小說中的重要行為書寫,忘卻和紀念背后所隱喻的國民生存狀態(tài)值得反思。在魯迅的小說中,紀念是從一件件帶著啟迪的小事萌芽的、轉瞬之間的存在,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義;而忘卻在小說中可分為熏陶式的忘卻和逃避式的忘卻,兩者都會把人引到精神絕境中去;忘卻是紀念的開始,紀念是忘卻的結束,忘卻是從單向度的沉淪凝滯走向融化和釋然,紀念在超越沉淪的基礎上達到了多向度的自由;魯迅通過對忘卻與紀念的書寫從現(xiàn)實主義角度折射出當時現(xiàn)實環(huán)境的殘酷黑暗帶給人們的死一般沉淪的痛苦,有志之士求新道路不得反被害的人間慘劇。
關鍵詞:魯迅小說;忘卻書寫;紀念書寫;生存哲學
作者簡介:陳思羽(1996.4-),女,漢,江蘇徐州人,南通大學文學院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現(xiàn)當代文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0)-09-0-02
忘卻是真正的死亡,紀念是對死亡對象殘存意義的回訪。在強大的忘卻面前,紀念是脆弱的,這是令魯迅最為感慨的一件事。魯迅擅長書寫時間沖擊之下人們的忘卻和紀念,并以一種暴露社會問題的形式展現(xiàn)出來,這與他自身的經(jīng)歷也有很大關系。
一、紀念的脆弱
紀念是一種精神活動,紀念的表現(xiàn)形式有很多種,從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祭祀祖先、供奉神靈、佳節(jié)祝福,到對重大事件死難者的沉痛哀悼、對戰(zhàn)爭的反思、借助照片畫筆等留下難忘瞬間,這些都體現(xiàn)了在世之人的情思寄托和存在價值。
魯迅一生見證了很多次民眾在政府門前喋血的慘案,也旁觀、經(jīng)歷了很多次的紀念和忘卻,從上學的經(jīng)歷到1926年的《記念劉和珍君》再到1933年的《為了忘卻的記念》,所受到的照顧和后來的生活變故令他五味雜陳,國民黨當局對有志青年們的政治迫害使他深感憤慨,生命的脆弱也使他悲哀痛惜,一次次的紀念和忘卻只是成全了國人沉淪的消極循環(huán),最后仍是難以救贖。
在魯迅的小說中,紀念是從一件件帶著啟迪的小事萌芽的,當紀念的存在價值得到彰顯,紀念的意義才會建構其上:孔乙己被寫文章紀念是在于他是一個可恥可笑、使人快活的異類,為小伙計冰冷的打工生活帶來了一絲愉快;革命者夏瑜的墳尖被一圈紅白相間的小花圈紀念,這是革命同志對他的哀悼;人力車車夫幫助跌倒的過路老婦的責任擔當感令乘客動容且慚愧;雙十節(jié)設立的目的是為了緬懷犧牲的烈士;魯鎮(zhèn)的人們?yōu)闇蕚渥83@一重要的紀念活動而日夜忙碌。
紀念的意義對于不同的人是截然不同的,在魯迅小說中有三類人:麻木的看客、覺醒的戰(zhàn)士和被驅逐的流浪者。對于麻木的看客而言,紀念就像是節(jié)日里在大魚大肉上插幾雙筷子供神和祖先的祝福,是不變且程式化的;比如在《頭發(fā)的故事》里雙十節(jié)背后慘痛犧牲的紀念意義早已被大多數(shù)國民忘卻,變得例行而僵化:“早晨,警察到門,吩咐道:‘掛旗!‘是,掛旗!各家大半懶洋洋的踱出一個國民來,撅起一塊斑駁陸離的洋布”[1]。對于覺醒的戰(zhàn)士而言,紀念是犧牲同志墳上的花圈,是慘案發(fā)生后義憤填膺的檄文,沉重的痛苦壓迫著他們的靈魂,紀念帶給他們的更多是面對鮮血的悲痛和直面慘淡人生的勇氣;對于被驅逐的流浪者而言,紀念是遙遠而痛苦的往事,在涓生的眼中是一個和子君相伴的夢;在回魯鎮(zhèn)的“我”眼里是一成不變的祝福流程,在過客的眼里是虛無。奔騰不息的時光中,不論以何種形式,紀念都是轉瞬之間的存在,它讓人們暫立回首、凝視過往,正因為在人生中無法停下腳步,所以紀念在忘卻面前尤為脆弱,但也因此在黑暗中發(fā)著光;魯迅也在《記念劉和珍君》中寫道:“我們還在這樣的世上活著;我也早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離三月十八日也已有兩星期,忘卻的救主快要降臨了罷,我正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盵2]
二、忘卻的深淵
忘卻是一道深淵,無數(shù)的醒悟瞬間都在其將要能爬出之時掉落,迷失在此處的黑暗中。在魯迅的小說中,很多文章都在揭露消極的忘卻帶來的沉淪和傷害。這種忘卻時時刻刻都在吞噬著人們的靈魂,它有力量使人脫離苦海、暫得輕松,就像孔乙己被人嘲笑偷竊、被舉人打,但是他之后還是會去偷書;忘卻是可恥但有用的個人逃避,正如阿Q的精神勝利法,阿Q被人揪住辮子打了,還要說:“我總算被兒子打了,現(xiàn)在的世界真不像樣……”[3]然后心滿意足地走了。忘卻就像魔鬼梅菲斯特,它引誘著痛苦的心靈卸下自己的責任和思考,從小道逃跑至虛偽的天堂,實則是去往開滿鮮花的地獄,那里有沉淪和麻木。
海德格爾提出沉淪狀態(tài)的主要表現(xiàn)是閑談、好奇和躊躇,在魯迅的小說中就具體體現(xiàn)為兩種消極的忘卻狀態(tài),第一種是熏陶式的忘卻,第二種是逃避式的忘卻。所謂熏陶式的忘卻,體現(xiàn)在人受到環(huán)境氛圍的影響,被動地被同化;比如《頭發(fā)的故事》里又一個雙十節(jié)國民們態(tài)度慵懶隨意的掛旗行為;《長明燈》中長明燈的綠光給吉光屯帶來傳統(tǒng)意義上的榮耀,這綠瑩瑩的榮耀里有封建迷信和落后世界觀的束縛,使村民忘卻了實事求是和求新求變,沉淪在長明燈的保佑能趕走蝗蟲和旱災的愿想、“燈滅變泥鰍”的詛咒中,長明燈點燃的是封建迷信的觀念,這種來源于歷史環(huán)境積淀的忘卻,影響深遠、隱蔽陰柔;《故鄉(xiāng)》里成年閏土還受著封建觀念的制約,忘卻了人與人之間的平等親近,全無小時候的靈動模樣,謙卑且恭敬地稱呼“我”為“老爺”;還有《示眾》里的看客,都在圍觀的過癮中忘了自己的事情,把自我忘卻在操著別人事情的閑心上;《狂人日記》里人們其實都在延續(xù)吃人的歷史,就連最接近本真的小孩子們也似乎一出生就在環(huán)境的熏陶下忘卻了純真的天性,個個有著兇狠的眼神、鐵青的臉色[4],令狂人怕、納罕且傷心。
而逃避式的忘卻則是體現(xiàn)在由人主導的,趨利避害的行為,這里的利是指物質(zhì)上,也是指精神上;再下去能細分為兩類,一類是像阿Q、孔乙己這樣在現(xiàn)實壓迫中不得翻身、便自欺欺人的精神勝利忘卻:阿Q安慰自己這是“兒子打老子”;孔乙己仗著讀書人的身份申辯“竊書不是偷……竊書!”;一類是像呂緯甫、涓生、魏連殳這樣的知識分子經(jīng)歷了生活的殘酷打擊而悲觀,渾噩度日的精神沉淪忘卻:呂緯甫盡管知道無聊但是還是順著家人心意送剪絨花、辦遷葬、教四書五經(jīng)的課,他自己心灰意冷而無所作為;涓生在子君死后“要將真實深深藏在心的創(chuàng)傷中,默默地前行,用遺忘和說謊做前導[5]”;魏連殳與環(huán)境格格不入,在生活的逼迫下,郁郁寡歡而死。
兩種忘卻都是如精神鴉片一般,把人引到那開滿虛無和頹唐之花的精神絕境中去,它給人短暫的安慰,之后就是強大的墮落引力,迷失掉從頭再來的希望和對未來的清醒導向覺知。
三、忘卻與紀念的生存哲學
忘卻與紀念是長遠與短暫的對立關系,也是前后接應的互承關系;忘卻使人們離開過去的歷史,紀念把歷史閃現(xiàn)在人們眼前;忘卻是實實在在的,紀念在人們的堅持下卻似乎隨著時間的流逝漸漸出現(xiàn)一種遙遠的感覺,很容易流于虛空的形式。
忘卻和死亡在本質(zhì)上同出一家,不論是消極走向絕境的忘卻,還是通過悟的過程通透了本質(zhì)道理,產(chǎn)生新的意識的積極忘卻,都意味著不斷陷入現(xiàn)世新的沉淪的狀態(tài)。海德格爾把人的沉淪狀態(tài)稱為“此在”的本質(zhì)被遮蔽狀態(tài)[6],這句話也適用于忘卻。忘卻使人篩除多余的事物,直到剩下自我的存在,這與“畏”的狀態(tài)是異曲同工。消極的忘卻使人沉淪在情緒里,實質(zhì)是對困境的畏懼和逃避;積極的忘卻說明人已經(jīng)克服了畏懼和認知到未知的存在,進入到一種嶄新的境界,這種對忘卻的跨越讓人認識到自我內(nèi)在的沉淪,并得到啟迪。海德格爾還說過:“存在是死亡的開始,而死亡是存在的終結,當人真正認清了此在的這個實質(zhì)時,他就不會終日惶惶于死亡,就能獲得不受死亡約束的自由,就能視死如歸,從畏轉向大無畏?!盵7]魯迅小說中消極的忘卻就是開啟死亡狀態(tài)的開始,但對忘卻的成功跨越就是這種死亡狀態(tài)的結束,從而上升到一種在現(xiàn)實之上回首往事的紀念高度。成功跨越消極忘卻的人就不會終日畏懼,因為他們已經(jīng)懂得如何積極地忘卻,從容地完成這一段段克服恐懼、消解未知的挑戰(zhàn),不斷接近更成熟的人格境界。因此,忘卻是此在面對畏的模擬場景,忘卻模仿了死的特質(zhì),把此在的注意力從對外在世界的沉淪狀態(tài)中拉回此在的自身內(nèi)部,令此在把自身與他人區(qū)別開,并開始重新關注自己,進行類似于整合重組的工作。
紀念作為一種從心而發(fā)的動作,它所揭露的是過去某一瞬間所帶來的本質(zhì)引起的人的反思。對悲劇的紀念要穿越痛苦的釋放,對喜劇的紀念則帶著溫情的內(nèi)斂,紀念是一場場此在通過存在對自身的不斷確證,它作為忘卻的整合重組工作的總結,預示著即將迎來新的道路的開辟。
忘卻是紀念的開始,紀念是忘卻的結束;忘卻是從單向度的沉淪凝滯走向融化和釋然,紀念在超越沉淪的基礎上達到了多向度的自由,那是一瞬間的永恒。這本應是由心而發(fā)、等待著隨時間自然生長的事情,若是用固化的儀式試圖把剎那間顯現(xiàn)的短暫復雜本質(zhì)鎖定在永恒靜止的表層價值里,那么人們最終依舊會迷失,得到的就還是忘卻。
忘卻和紀念都是魯迅先生小說中重要的行為書寫,雖然大部分都是從消極視角去描寫,但是結合魯迅先生當時的歷史背景和生存環(huán)境來看,恰恰是從現(xiàn)實主義的消極描寫折射出當時現(xiàn)實環(huán)境的殘酷黑暗帶給人們的死一般沉淪的痛苦,有志之士求新道路不得反被害的人間慘劇。魯迅的忘卻和紀念來源于面對了一次次噩夢般的人間悲劇,這令他憤懣也使他悲哀,手中的筆也不由地將文章渲染出慘淡的灰色來。
注釋:
[1]吳義勤主編. 孤獨者[M]. 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2012:33.
[2]張秀楓編選. 魯迅散文合集[C]. 南昌:二十一世紀出版社, 2013:208.
[3]吳義勤主編. 孤獨者[M]. 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2012:59.
[4]吳義勤主編. 孤獨者[M]. 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2012:4.
[5]吳義勤主編. 孤獨者[M]. 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2012:201.
[6]夏基松著.現(xiàn)代西方哲學教程新編·下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516.
[7]夏基松著.現(xiàn)代西方哲學教程新編·下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