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超 王曉嵐
小班幼兒在集體教學活動中經常存在這樣的現象:一些幼兒站起來發(fā)言較膽怯,語言表達不夠自信;與教師進行應答基本使用簡短詞匯,或者接教師前半句話應答非常普遍;大部分幼兒不太能用完整句子表達想法,個別幼兒存在不應答的現象。小班幼兒語言表達尚處于起步階段,如何以看圖講述活動來促進小班幼兒語言表達能力提升呢?
多種方式,打好口語講述的基礎
促進幼兒語言表達能力提升,不能單靠一次次的集體教學活動,更需要教師在一日生活中持續(xù)的培養(yǎng)。我們特意在生活中創(chuàng)設幼兒語言學習的平臺與機會,滲透培養(yǎng)幼兒語言表達的自信心與完整性,為開展看圖講述活動打好基礎。
游戲環(huán)節(jié)中有意識地培養(yǎng)。我們主動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環(huán)節(jié)鼓勵幼兒進行自我表達。如餐前開展游戲,鼓勵幼兒站到同伴面前表演或表達,幫助幼兒逐步建立自信心。
生活中教師適時地指導。教師應注重在一日生活中進行針對性的培養(yǎng),在各領域教學中注重指導幼兒說完整話。如在音樂教學中,利用情景式人物簡短對話,有目的地培養(yǎng)幼兒語言的清晰表達;在數學教學中,要求幼兒回答問題后再完整重復一遍……
家園合作共同培養(yǎng)。針對個別膽怯幼兒,我們及時與家長溝通,鼓勵并創(chuàng)造機會讓幼兒積極表達。
多種角度,支持看圖講述活動有效實施
依據幼兒語言發(fā)展水平制定教學目標??磮D講述活動的教學重點放在促進幼兒觀察圖片、完整講述圖片進而能夠用比較完整生動的語言講述,從而使教學活動能精準實現敘事講述的核心經驗,幫助教師發(fā)現并挖掘幼兒語言表達的提升空間。
依據幼兒學習特點選擇圖片。備課初期,我們將講述內容鎖定在圖片的選擇上。經過多圖的比選與分析后,我們特意選擇了《小猴造車》。《小猴造車》呈現的畫面清晰,只有動物沒有背景,方便幼兒觀察;故事簡單,角色關系明確,都是幼兒很熟悉的動物,方便幼兒講述;此外,圖片間聯(lián)系緊密、遞進關系明顯,從小猴造車、造出一個輪子的獨輪車、兩個輪子的自行車、三個輪子的三輪車……便于幼兒在觀察后進行聯(lián)想與遷移。此外,前三幅圖片的引導可以作為暗線搭建起完整講述的框架,鼓勵幼兒獨立完成最后一幅圖的觀察與講述。
運用層次性問題促進幼兒觀察、思考與講述。我們采用遞進的方式提問,以此針對性地促進幼兒的觀察、思考與講述。我們以《小猴造車》的第一張圖片為例。首先,教師提出“直觀性問題”,包括:他是誰?他在做什么?車子有幾個輪子?這些問題的答案很明顯地呈現在畫面之中。其次,教師提出圖片上觀察不到,但可以通過思考、推測圖片的內隱線索,從而促進幼兒思考的問題。如小猴造好自行車后還會造什么?會有幾個輪子……這些問題指向的都是畫面上未出現的情節(jié),同時也鼓勵幼兒大膽推測、猜想,引發(fā)幼兒運用不同詞匯表達。
巧妙把握提問時機。不止提的問題要有針對性與層次性,提問的時機也需要教師及時觀察與把握。如大部分直觀性的問題是在故事圖片出示之后提問,但是偶爾有一些能夠激發(fā)幼兒好奇心的問題,卻是需要教師在出示圖片之前就進行提問。這一方式能夠幫助幼兒在沒有看到圖片前對圖片產生興趣,也能夠幫助幼兒有目的地觀察。
靈活運用圖片出示方式。在《小猴造車》中,由于難點是鼓勵幼兒對最后一張圖片進行個性化的講述,所以除了要有準確的重點提問,也需要在出示圖片時運用不同策略。比如出示首張圖時遮擋部分圖片引發(fā)幼兒仔細觀察、有序觀察;出示第二張圖時整體出示或采用動物逐漸加入的方式呈現,方便幼兒觀察事情發(fā)生的前后順序。
創(chuàng)造情境激發(fā)講述并及時應答。教師還可根據教學內容,精心安排教學形式,有意無意地創(chuàng)設條件,使幼兒不自覺地進入口語講述的氛圍中。
本文為北京市學前教育研究會“十三五”研究課題《在各種講述活動中提升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策略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編號09212。
(作者單位:北京市海淀區(qū)美和園幼兒園)
責任編輯:歐陽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