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人民群眾更加注重對學生進行素質(zhì)方面的教育,因此,進行素質(zhì)教育也成為當今學校應該重視的方面之一。在課堂之上,教師不僅僅應當傳授課本內(nèi)的相關理論知識,還應該提高學生的素質(zhì)教育,使學生在不斷思考的過程當中,也能注意到個人素養(yǎng)的重要性,使學生能夠全方面發(fā)展。為找到如何提高學生的個人素質(zhì)問題進行調(diào)查,本文將對調(diào)查結果進行總結分析,并結合實際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個人素養(yǎng)。
關鍵詞:素質(zhì)教育;全方面發(fā)展;實際教學
由于社會發(fā)展的需求,要求中學生具有良好的個人素質(zhì),因此,在教學當中,不僅只能局限于課本當中,還應注重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理念,進一步對課程進行改革[1]。以上內(nèi)容的實現(xiàn),要求教師能夠對素養(yǎng)問題進行全面地剖析,根據(jù)不同學生的實際情況及其主觀性意識,采取多元化的教學方式,使學生易于接受,在知識文化與道德層次均得到提升。
一、培養(yǎng)學生的法律意識
在當今社會中,常規(guī)的課本內(nèi)容已經(jīng)無法跟隨社會的腳步,僅僅依靠課本無法達到當今的教學目標。因此在課堂上,老師不僅僅要傳授相關課本的知識,還要采取多元化的教學方法,是同學們在學習中找到樂趣,形象化的理解課本知識,真正的培養(yǎng)學生們的法律意識,以此達到提高學生素質(zhì)的目的。在進行相關法律知識的教學過程中,應用較多的方式為:實踐法、參與法。通過社會實際案情,是學生更加形象化的理解法律常識,進一步縮小與法律之間的距離。同時通過此教學方法,能夠提高同學們的思維能力、參與意識,最終達到提高法律教學效果的目的[2]。比如,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老師可將案例演變?yōu)閷嶋H活動,由學生們進行演繹,將學生分成小組,共同討論相關法律知識,同時帶領學生思考、領悟法律的真諦。由于年紀較小的學生對法律的理解層次較低,因此在傳授知識時,老師可以以PPT、視頻等方式,提升同學們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對法律的理解更加形象化,與同學共同探討法律的目的和意義,同時引導同學深入衡量自身的權利與義務。最終,由授課老師進行總結,使同學們對所學內(nèi)容能夠更全面系統(tǒng)地接受。通過靈活性的教學方式,使原本抽象的法律知識形象化,同學們的理解更加深入,提高了同學們的法律意識,積極履行自己的權利與義務,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合法維護自己的權益。
二、培養(yǎng)學生的理性思維
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當中,圍繞學生的個人特點,找尋發(fā)展學生身心的方法,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都是當今教育中應該注重的方面。對于提高學生的科學人文素養(yǎng)和理性思維能力,老師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要,應找到不同方式的教學經(jīng)驗及方法向同學傳授知識。比如,在進行有關自然的授課中,其主要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愛護自然,與自然和諧共生。而同學們的思維比較開闊,老師應該幫助其發(fā)散思維。對于本課程的講解,不應僅僅局限于課本,還可通過討論或研究的方式,讓同學們深刻的理解與自然的關系。但是在實際的應用過程當中,由于同學的思想意識不夠全面,無法系統(tǒng)的進行考慮,因此老師可以鼓勵同學們以舞臺劇的形式進行展示,將生活中不好的行為習慣表演出來,讓同學們更加深刻的理解與大自然的關系,并且能夠明白正確的做法。比如,在進行《明明與麻雀》的授課中,引導學生思考,使學生融入到情景當中,深刻體會其中的蘊意,并鼓勵同學提出自己的疑惑,比如,明明為何將麻雀困在牢籠,又為何最終會放逐麻雀,被關起來的麻雀內(nèi)心有怎樣的想法,等等諸多問題,都可以在小組同學的互相幫助互相交流之中得到答案。在進行總結的過程中,老師要肯定同學們的想法,鼓勵同學們發(fā)散思維,同時可根據(jù)同學們的掌握情況,向同學們普及相關法律知識,讓同學們知道麻雀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在日后應做出保護動物的行為。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不做出違反法律的事情,最終學生能將所學知識,活學活用,應用到生活當中[3]。增強同學們保護大自然的意識,提高同學們的思維高度,發(fā)散同學們的思維認識,以理性的方式更好的進行學習。
三、提升同學的社會責任感
在教學中,除了對同學進行法律意識及理性思維的培養(yǎng),還應努力提升同學的社會責任感。在進行教學時,老師可采用參與法的教學方式培養(yǎng)同學的社會責任感,通過讓同學參加到各項活動當中,更好地認識自己扮演的角色,豐富其對社會的感情。比如,在《道德與法治》的授課中,課堂上應以學生為中心,鼓勵同學們進行思考,互相探討自己的核心價值觀。老師要向同學講解社會責任感的含義,并讓同學思考社會責任感的具體做法,老師也可以根據(jù)不同角色的不同定位,對學生進行講授。比如作為學生應該承擔怎樣的責任,作為家長或老師又應該承擔怎樣的責任。告知同學在社會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有著不一樣的責任,以及這些責任感在社會中的重要性。最后,老師應進行總結分析,對同學們的探討進行拓展,也可對教學方法進行創(chuàng)新,鼓勵同學們進行有關責任感的演講,讓同學們進一步理解責任感、感受責任感。通過本次課程的學習,能夠有效地提高同學們的社會責任感,以便同學們在社會中積極的承擔自己的責任,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提高個人素質(zhì)。
四、總結
在對學生進行教學的過程中,要能提高同學們的法律意識、邏輯思維能力以及社會責任意識,讓同學明白自己應該履行的義務及應當承擔的責任。通過課程改革,不斷提高同學們的核心素養(yǎng)理念,并反映在實際行為當中,對教學的方法有著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楊耀坤.芻議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J].新課程·中學,2019 (3).
[2]石洪輝.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學生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策略探究[J].考試周刊,2019 (27).
[3]楊克芳.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中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策略[J].新課程導學,2019 (5).
作者簡介:齊永春,秦皇島市北戴河區(qū)第二中學,河北省秦皇島市昌黎縣,本科,職稱:中教二級,專業(y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向:初中道德與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