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君
【摘要】伴隨著新時代的快速來臨,教育教學工作已經(jīng)突破了以往發(fā)展的諸多難題,而且,不同階段的教學工作具有不同的側(cè)重點。但是,各個階段都需要針對現(xiàn)有的教學情況進行分析和思考,并在此基礎上促進教育教學工作的完善與發(fā)展。在幼兒園時期,每一個學生都是剛剛開始接觸教育,如何能夠讓學生在這一時期便養(yǎng)成熱愛閱讀的好習慣,并終生閱讀,這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幼兒園階段? 親子閱讀? 價值? 具體方式
【中圖分類號】G61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04-0098-01
伴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發(fā)展,我們國家的教育工作更加重視幼兒園階段,因為這個階段的學生具有自身發(fā)展的特殊性,也是教育開始的初始階段,他們不僅具有為發(fā)展成熟的思維模式,同時,對于事物的認知與判斷力都還需要家長和教師的正確引導。并且,良好的閱讀習慣的培養(yǎng)對于學生們未來的學習以及溝通能力的提升等方面,均具有十分積極的作用,因而需要學校和家庭對于幼兒園學生的閱讀能力的提升予以更多的關注。
一、在幼兒園階段積極開展親子閱讀的價值闡釋
其一,有利于激發(fā)幼兒園階段學生的閱讀興趣。在幼兒園階段,積極開展親子閱讀活動,能夠使學生們從這一階段開始積累閱讀知識,提升閱讀能力。因為這一階段的學生的可塑性比較強,如果能夠多多開展親子閱讀活動,那么便會在學生們頭腦中形成一種熱愛學習和讀書的思維定式,從而有助于學生一生的發(fā)展。
其二,有利于幫助孩子拓寬閱讀視角,掌握更多知識。良好的閱讀習慣的形成能夠使學生們受益一生。同時,因為學生們在幼兒園階段的記憶力最佳、掌握新事物的能力比較強,教師和家長如果能夠通過有效的方式來引導學生們進行閱讀,那么將有利于幫助還需拓寬閱讀視角,同時,能夠激發(fā)學生們的好奇心和對于世界的興趣,這對于學生們一生的成長來說都是極為重要的財富。
其三,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們的溝通能力。幼兒園階段的親子閱讀書籍往往都是童話故事、寓言故事、成語故事等,這些書籍不僅以故事、寓言和成語的形式來展示,同時,也體現(xiàn)著一定的教育意義,比如:在閱讀寓言故事《揠苗助長》當中,學生們可以在了解了故事的大致內(nèi)容之后,通過教師的引導來思索故事中道理,即要尊重客觀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在閱讀成語故事《一心一意》的時候,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們說說讀過之后明白的道理和自己的感悟,引導學生們說出做事、做人要專心且專一,不能總被外界因素所吸引等。可見,通過開展親子閱讀活動能夠提升學生們對于事物的認知能力,也能夠鍛煉自己的溝通能力。
其四,有利于增進學生們與家長之間的關系。家長在孩子們心中的位置是不可代替的,幼兒園階段的孩子更喜歡家長給自己講故事。但是,現(xiàn)階段的很多家長為了能夠給家人更好的生活,便無休止的加班、工作,忽視了孩子的親情教育。因而,開展親子閱讀活動能夠使得孩子在家長的引導下開始進行閱讀,并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二、在幼兒園階段開展親子閱讀的主要途徑
其一,積極營造健康的閱讀氛圍,提升閱讀樂趣。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書籍的種類和讀書的地點都發(fā)生了極大的變化,如何能幫助學生們確定讀書的類別,并營造積極的讀書氛圍對于學生而言十分關鍵。幼兒園負責人可以根據(jù)實際情況,在幼兒園中開設特定的親子閱讀讀書角、親子閱讀課堂等來給予學生們一個安靜的讀書空間,使得家長和學生一同感受書中的知識,提升閱讀的興趣。并且,也可以在這些閱讀空間布置好學生們喜歡的卡通人物形象和學生們的照片,使學生們先熱愛閱讀環(huán)境,再熱愛閱讀書籍。
其二,為學生們推薦閱讀內(nèi)容。幼兒園階段的學生也分為不同的年齡階段,這對年齡較小的學生,因為他們更加喜歡圖片、色彩,且認知能力和理解能力有限,因而可以推薦給家長和學生一些簡單的書籍,并且,書籍中要有大量的插畫,這樣才能夠提升閱讀興趣。針對年齡稍大的學生,要從教育意義和做人道理出發(fā)來推薦閱讀書目。
其三,注重角色扮演,增進學生與家長間的交流。親子閱讀活動的開展需要重視角色扮演,通過學生與家長更換角色的方式,讓學生們來指導家長進行閱讀,互換了身份的雙方可以在閱讀過程中,更加了解彼此,從而在提升閱讀能力、積累閱讀知識的過程中,還可以換位思考,增進交流,這對于溝通情感來說十分有益。
結(jié)束語:
綜上,幼兒園階段的教育在學生一生的學習過程中是基礎階段,同時,也是能夠影響一生的重要過程,因而不容忽視。親子閱讀活動的開展具有諸多益處,能夠幫助學生提升閱讀能力、增長見識、掌握更多知識,同時,也能夠與家長之間形成良好的互動,對于學生個人的發(fā)展以及整個教育工作的進步來說,都是具有重要作用的。
參考文獻:
[1]吳丹.幼兒園開展親子閱讀的價值與指導方式探尋[J].課程教育研究,2019(13):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