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宗遠
摘?要: 利用現代化的教育教學工具,寓教于樂,以提高教學的實效性。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有效運用已經成為一個熱點問題,它將成為課堂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成為學生學習、研究、探索知識的有力工具。
關鍵詞: 信息技術;多媒體;小學語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3733(2020)01-0251-01
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有效運用已經成為一個熱點問題,它將成為課堂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成為學生學習、研究、探索知識的有力工具。在日常的教學中,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去探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合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查閱資料,進行電子備課,為課堂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
備課是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熟悉教材、鉆研教材、考慮教法、學法,提高教學實效的基礎。由于農村小學條件比較差,與教材有關的資料比較少。再加上農村孩子見得少。這就要求教師課前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多準備與課文有關的資料,選擇適合農村學生的教學方法??墒?,現在的農村小學教師教好幾個學科,工作量大。備課手寫麻煩,于是把好多有用的內容省略了。有的教師純粹就是照抄以前的教案。備課流于形式,根本起不到應有的作用。我認為電子教案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教師備課前先熟悉鉆研教材,再上網查閱優(yōu)秀教師的備課。網上的備課各種各樣,一課有好多種,而且資料多。教師可根據自己學生的實際,加上自己的見解,有選擇性的拿來運用到自己的備課中。比如:我在備《雨后》這課時,就參考利用網上的六種教學設計,備出了適合自己學生的教案。導入用插圖, 學文用投影, 朗讀用錄音, 在學生基本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 借助課件, 讓學生體會雨中孩子的歡樂,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的。我一直堅持電子備課,既提高了備課的水平,又為課堂教學做好了充分的準備,為提高教學質量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在課堂教學中,有效利用現代教育技術,豐富語文教學形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人們獲取知識是通過各種感官(口、耳、舌、鼻等)將外界信息傳遞給大腦。現代教育教學技術的有效運用可以大大提高人體,特別是眼、耳、腦的學習功能,增加學習效率。課堂教學師生的雙邊活動,它不僅需要教師、學生來完成,更要借組其他媒體才能提高信息傳遞的有效性。教師在發(fā)送信息時,不僅通過語言和手勢,還要借助錄音、錄像計算機等媒體,盡可能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多渠道獲取信息,并且相應地多渠道反饋信息。同時,學生之間相互討論,延長了信息在頭腦中停留的時間,增強了學習的有效性,使學生掌握得更牢。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 注意力的穩(wěn)定程度和對象本身的特點有關, 如果注意對象新穎、豐富而又富于變化, 注意力和興趣就比較穩(wěn)定和持久。 因此, 在有效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注意對象不但有所變化, 而且比較新穎、豐富。這樣就會對學生的各種感官形成刺激, 始終處于積極的情緒中, 激起學生的情感, 讓學生全身心投到特定的意境中。
在教學新知識時, 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 選用適當課件, 配以教師得當的體態(tài)、語言,激發(fā)學習興趣。比如我在教學《問銀河》一課時,學生對于天文知識的探知欲是十分濃厚的,但極為有限的課本文字、插圖,激不起學生過高的學習興趣,注意力難以集中。導入時我問學生:“你們見過銀河嗎?銀河是什么樣的?”有的學生說銀河就像一條大河,有的說銀河像黃河…...我利用形、聲、色俱備的教學課件,展示有關銀河的圖片,讓學生觀察欣賞。播放課文錄音,在極短的時間內,就把學生帶入到神秘的銀河世界,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使學生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去, 從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3?有效運教育信息技術進行“口語交際”教學,以說促寫,提高學生口頭表達能力
現代技術進入課堂,為學生的說創(chuàng)設了的情境。以指導學生寫“尋找春天”為例,當學生到大自然觀察了春天后,教師很自然地用一句話導入:“同學們,春天已向我們悄悄地走來了,她生機勃勃,清新可愛,你們瞧見了嗎?”頓時,學生紛紛發(fā)言.“你們還想看看嗎?”“想!”一按鍵,屏幕上顯示出各地春天的美景。頓時,教室里安靜下來,陶醉在其中.“呀!怎么有這么多漂亮的地方呀?”“真美呀!”教師緊接著問:“想不想給大家介紹?”“想!”學生的表現欲一下子被調動起來了,個個躍躍欲試。這時教師再因勢利導:“請你按老師講的觀察方法加以觀察,然后選一只你最喜愛的景色向大家介紹,比一比誰描述的最美?!滨r明生動、聲情并茂的畫面,把學生的思維緊緊地凝聚在小小的屏幕上,學生想說的愿望被充分調動起來了。這時教師再讓學生同桌對說,小組討論,大家交流,學生的話匣子一下打開了,個個說得開心,這也為寫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4?有效利用教育信息技術進行課外延伸,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課文學習完了,并不代表這一課的任務完成了。課外延伸是對課文內容的有效補充。農村條件有限,學生不能上網查找資料。在課后,我利用網絡查找了課外補充材料,打印出來,貼在班級的學習園地,讓學生閱讀欣賞。如在教學《鳥島》一課時,為了理解作者對鳥島獨特的風光以及鳥的喜愛之情,培養(yǎng)學生保護鳥類與鳥類和諧相處的意識,可以設計這樣的課外活動,讓學生自主選擇。
1.繼續(xù)搜集有關鳥島的信息,舉行“鳥島知識知多少”的宣傳活動。
2.寫一些保護鳥的標語。
3.畫一幅展現鳥島風采的圖畫。
4.創(chuàng)作或填寫保護鳥的歌曲。
通過完成作業(yè),學生盡情地展示了自己的探索成果。這樣的延伸,拓展了探究的空間,放飛了學生的思想,展示了學生的個性,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也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質。
總之,教育教學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為教育教學帶來了無限的生機和活力。 但是, 我們應該明確多媒體永遠只是輔助課堂教學、優(yōu)化教學效果的手段。在小學語文教學中, 運用教育教學信息技術必須把握“適時、適度、適當”的原則, 并以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性為軸心, 這樣, 才能發(fā)揮其最佳效益。
參考文獻
[1]?房磊,張中敏.解析小學語文教學中微課資源的設計及運用[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6(13).
[2]?劉文英.例談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整合策略[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4(19):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