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鄉(xiāng)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PICU(河南 衛(wèi)輝 453100)
2.新鄉(xiāng)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小兒內科 (河南 衛(wèi)輝 453100)
王團結1 肖愛菊2 吳湘濤1劉煒青1 王志遠1 李樹軍1
小兒病毒性腦炎為神經系統(tǒng)受到病毒感染所引起疾病,若未經及時有效治療,容易留下后遺癥,導致該病致殘率以及死亡率較高[1]。其初期臨床表現(xiàn)為發(fā)熱以及嘔吐等常見癥狀,后期會出現(xiàn)意識障礙等嚴重癥狀,由于這些癥狀均不是該病特異性表現(xiàn),所以對于小兒病毒性腦炎診斷存在一定困難[2]。臨床上常使用腦電圖、腦脊液檢測及頭顱影像學檢查等方式對病毒性腦炎進行診斷;頭顱影像學方式一般為MRI和CT,兩種檢查均可以有效反映患者病變位置、大小以及病情輕重情況等信息,可為臨床診斷及治療提供重要影像學依據(jù)[3-4]。本研究為進一步確定MRI與CT在診斷小兒病毒性腦炎方面應用價值,對我院近3年病毒性腦炎患兒MRI以及CT影像學資料予以回顧性分析,相關情況如下。
1.1 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12月74例在我院接受頭顱MRI與CT檢查病毒性腦炎患兒影像學資料。納入標準:①患兒病情診斷依據(jù)《臨床神經病學》中病毒性腦炎標準;②患兒存在相關病毒性腦炎癥狀且出現(xiàn)不斷抽搐或者癲癇癥狀;③意識出現(xiàn)障礙;④病情經腦脊液或者腦電圖檢查證實;⑤影像學資料完整無缺失。排除標準:①腦血管出現(xiàn)畸形或者并發(fā)先天性顱內腫瘤;②認知功能障礙或者智力不正常;③僅接受CT或者MRI一項檢查患兒;④影像學資料不全患兒。74例患兒中男患兒39例,女患兒35例;年齡2~9歲,平均(5.19±1.07)歲;癥狀:發(fā)熱36例,嘔吐43例,嗜睡16例,頭痛23例,抽搐12例,昏迷20例;腦脊液與腦電圖異常分別24例和70例。
1.2 方法
1.2.1 CT檢查:檢查使用德國西門子公司生產螺旋CT,層厚與層距均為5~10mm,掃描時間和采集矩陣分別為2s和512×512。
1.2.2 MRI檢查:檢查使用SiemensVerio-3.0T型超導磁共振掃描儀,患者分別接受自旋回波T1WI和快速自旋回波T2WI掃描檢查,兩種掃描重復時間分別為220ms和3500ms,回波時間9.0ms和117ms,矩陣依次為320×228和320×256,視野均為180mm,層厚與層距均為3.0mm,0.3mm。而彌散加權成像DWI和反轉恢復序列FLAIR相關參數(shù)則為:掃描重復時間分別為8500ms和5200ms,回波時間94ms和96ms,矩陣依次為192×192和178×172,視野均為180mm,層厚與層距均為3.0mm,0.6mm。
1.2.3 圖像閱片:由我院2位高年資專業(yè)影像學醫(yī)師對獲取MRI與CT圖片進行閱片,重點觀測病變部位情況如位置、大小、數(shù)量以及輕重程度,兩位醫(yī)師意見一致時為閱片有效。
1.3 觀察指標分析CT和MRI診斷病毒性腦炎影像學特點,比較CT和MRI診斷患兒病情分度、病灶情況。
1.4 評價標準CT檢查異常分度標準[5]:輕度異常為腦部水腫僅為輕度狀態(tài);中度異常為出現(xiàn)彌漫性水腫,同時患兒腦室至少有一個分布不勻炎癥部位或者腦室出現(xiàn)受壓情況;重度異常為腦部有大量壞死并出現(xiàn)軟化病灶。
MRI檢查異常分度標準[6]:輕度異常為病灶使單個腦葉受累,并且出現(xiàn)FIAIR高信號、T2WI高或者稍高信號、斑片形狀T1WI低或者稍低信號;中度異常為病灶使2個以上(含兩個)腦葉受累,腦室雙側或者單側出現(xiàn)異常,并且出現(xiàn)FIAIR高信號,T2WI高或者稍高信號,點狀、斑片形狀非對稱以及條形T1WI低或者稍低信號;重度異常為病灶使雙側腦葉或者腦干受累,并且出現(xiàn)FIAIR高信號、T2WI高或者稍高信號以及斑片形狀T1WI低或者稍低信號。
1.5 統(tǒng)計學方法數(shù)據(jù)使用SPSS20.0軟件包進行分析處理,計數(shù)資料比較使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CT和MRI病毒性腦炎影像學特點分析CT影像學特點:平掃為片狀或斑點片狀低密度影,大部分患者腦實質與病灶界線不清,少部分界線清楚;部分患者可見斑點狀出血病灶,表現(xiàn)為在低密度腦部病灶中出現(xiàn)斑點狀高密度影(見圖1-3)。
MRI影像學特點:位于內外囊以及灰質位置病灶分布多為兩側對稱,而額葉和顳葉區(qū)域病灶分布以及范圍呈現(xiàn)不對稱狀態(tài);病灶多為腦回狀、斑片形以及大片形,其與周圍組織界線不清,而處于額葉和顳葉大范圍病變病灶則顯示出顯著腫脹。平掃T1WI大部分顯示為點片形狀低信號,少量為等信號和顯著低信號;T2WI多為片狀高信號,少量混信號;FLAIR均為高信號;DWI可見患者病灶部分位置顯示出彌散受限。增強掃冠狀與矢狀位大部分顯示為不勻強化,少量顯示為局部顯著強化或者無強化(見圖4-9)。
2.2 CT和MRI診斷患兒病情分度比較MRI診斷患兒病毒性腦炎陽性率顯著高于CT(97.30% vs 83.78%,P<0.05),見表1。
2.3 CT和MRI診斷患兒病灶情況比較MRI對額葉和顳葉部位病灶檢出顯著優(yōu)于CT(P<0.05),對頂葉以及其他部位病灶檢出差異不顯著(P>0.05)。MRI對于病毒性腦炎患兒多發(fā)病灶診斷優(yōu)于CT,差異比較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病毒性腦炎診斷需要對腦脊液進行免疫學以及病毒學檢測,而腦脊液檢查有創(chuàng)且時間較久,不能直觀顯示病灶部位及相關特征[7]。影像學技術發(fā)展使其在對病毒性腦炎病灶情況顯示以及病情輕重程度判斷方面診斷效率越來越高,因為其無創(chuàng)特點,可為患者治療過程提供影像學依據(jù),其中CT與MRI檢查是病毒性腦炎診斷的重要影像學方法[8]。
表1 CT和MRI診斷患兒病情分度比較[n(%)]
表2 CT和MRI診斷患兒病灶情況比較[n(%)]
圖1-3 為CT平掃軸位;圖4-9 MRI圖像:圖4 T1WI;圖5 T2WI;圖6 FLAIR;圖7 DWI;圖8-9 T1增強掃冠狀與矢狀圖。
病毒性腦炎患者主要為腦組織結構出現(xiàn)異常以及病灶部位發(fā)生水腫[9],CT掃描顯示平掃為片狀或斑點片狀低密度影,部分患者可見斑點狀出血,表現(xiàn)為在低密度影,腦部病灶出現(xiàn)斑點狀高密度影;患者腦實質與病灶界線不清或者清晰,導致在診斷時易于其他疾病如腦梗死、一氧化碳中毒以及腦白質病等混淆,致使其使用具有一定局限性[10-11]。MRI檢查顯示位于內外囊以及灰質位置病灶分布多為兩側對稱,而額葉和顳葉區(qū)域病灶其分布以及范圍呈現(xiàn)不對稱狀態(tài),其可作為病毒性腦炎確診征象[12]。另外患者病灶多為腦回狀、斑片形以及大片形,其與周圍組織界線不清,而處于額葉和顳葉病灶則顯示大范圍病變以及出現(xiàn)顯著腫脹。平掃T1WI大部分顯示為點片形狀低信號,T2WI多為片狀高信號,這些信號多與病情發(fā)展期間神經細胞發(fā)生變性和壞死、腦組織出現(xiàn)水腫以及炎癥細胞浸潤等原因有[13]關。本研究中FLAIR均為高信號,F(xiàn)LAIR檢測有效減少了腦脊液信號對診斷干擾,顯著改善了病變組織與周圍組織之間對比度,致使其對病灶顯示具有更好敏感度。DWI可見患者病灶部分位置顯示出彌散受限,DWI信號對于細胞毒性所致水腫敏感性較佳,但是其空間分辨率情況較差,所以該信號由于腦底部位置出現(xiàn)磁敏感性偽影,使其對額葉以及小腦等位置病變診斷正確性不佳。
本研究中MRI診斷患兒病毒性腦炎陽性率(97.30%)顯著高于CT診斷(83.78%),其可能是由于MRI具有空間定位效果好,對軟組織分辨率較好,不易受到外界干擾特點,可以清楚顯示與其他疾病區(qū)別,所以對于小病灶以及早期病灶檢出率較高,同時由于MRI增強掃冠狀與矢狀位大部分顯示為不勻強化,有利于區(qū)別病灶與正常組織;而CT不能發(fā)現(xiàn)早期以及微小病灶,同時在病毒性腦炎病變部位性質為彌漫性時,CT也不能發(fā)現(xiàn)其形態(tài)學變化[14]。MRI對于病毒性腦炎患兒位于額葉和顳葉部位病灶檢出顯著優(yōu)于CT,其主要是因為MRI使用多維以及參數(shù)進行成像,其對于額葉和顳葉部位病灶檢查與CT比較更加敏感以及準確[15]。此外,MRI對于病毒性腦炎患兒多發(fā)病灶診斷情況顯著優(yōu)于CT,與常四鵬等[16]研究中相關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小兒病毒性腦炎使用MRI進行診斷能夠有效提高疾病檢出率,為后期治療提供準確影像學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