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榮
(福建省政和縣東平鎮(zhèn)東平中心小學 福建 政和 353602)
識字能力是低年級的小學生必須具備的技能,同時也是培養(yǎng)小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關鍵步驟。識字能力的強弱直接關系到之后的語文閱讀學習與語文寫作學習,以及是否可以引導學生建立起良好的語文學習方法與學習習慣、激發(fā)小學生探索語文知識的興趣、提高小學生的語文學習效率與學習質量,優(yōu)化課堂教學效果。因此,小學低年級的語文教師必須要充分認識和理解新課程理念,以此為指導,革新教學理念,創(chuàng)新識字教學方法,帶領低年級學生發(fā)現(xiàn)語文的奧妙與學習語文的樂趣,加強教學質量。
1.1 沒有意識到學生之間的差異性。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有著自己的性格特點與生活環(huán)境,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低年級學生識字時,應該充分考慮到每個學生的個體差異與學習需求,按照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與學習水平進行針對性教學。然而實際上,許多低年級的語文教師沒有意識到進行差異化教學的重要性,多采用“一刀切”的教學模式,存在著無法滿足學生學習需求的問題,從而使得小學低年級的語文教學質量被嚴重影響,學生也不愿意主動學習。
1.2 沒有充分尊重學生的教學主體地位。教學大綱對低年級的語文識字教學有著較高要求,需要小學生學會大概1700左右的常用漢字,教師的教學任務較為繁重,為了滿足教學要求一般采用“滿堂灌”的教學模式,由教師為主導,讓學生死記硬背、記憶字詞。這就使得學生的教學主體地位被忽略,抑制了學生學習主動性的發(fā)揮,壓縮了學生的獨立學習空間,過度重視識字量的增長,長此以往,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將被大大影響。
1.3 沒有順應學生的心理發(fā)展。小學低年級時期正是小學生建立理性思維的過程,也是從感性認知轉化為理性認知的階段,語文教師在進行識字教學時應該與學生的心理變化與成長發(fā)展相結合,選擇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與制定科學的教學目標。但在現(xiàn)階段的小學低年級語文識字教學課堂中,許多教師仍然無法將識字教學與學生的成長發(fā)展與身心狀態(tài)充分結合起來,一味要求學生按照成熟理智的成人思維模式進行思考與學習,忽略了學生的發(fā)展過程和心理特征,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2.1 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學生只有對識字學習產生深厚的興趣,才可以推動學生發(fā)揮自身主觀能動性探索語文知識,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yǎng),加強識字學習質量。語文教師應該綜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能夠引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方式,例如應用游戲教學法等,使學生在學習時集中注意力,提高學習效率。
在教學二年級下冊的《中國美食》一文時,對于文章中出現(xiàn)的“國”字進行教學時筆者就使用了游戲教學法,給學生擬了一個謎題,即“口中含了一塊玉,打一字”,學生表現(xiàn)出了極大的學習興趣,發(fā)動思維,很快猜出來“國”字,此時筆者又問“口中放了一塊木頭是什么字?洞口中住了一位員外是什么字?”等,學生按照原先的思維模式很快得出了答案,并分清了國、困和圓字,有效提高了教學質量。
通過引發(fā)學生的識字興趣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加深學生對字的理解與記憶,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2.2 引導學生拓展識字量。一般來說,低年級學生的識字數(shù)量應該在1600-1800左右,但語文教材中的課后生字量是不夠的,教師往往采用灌輸方法引導學生增加生詞量,從而使得教學效果不佳。新課程理念下,語文教師可以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融合多種教學資源,與多媒體相結合,培養(yǎng)學生主動識字的意識,拓展學生的字詞量。
例如在教學二年級下冊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一文時,筆者為拓展學生的識字量,便從網(wǎng)絡上搜集整理了傳統(tǒng)節(jié)日的有關介紹,并利用多媒體在課堂中向學生展示,讓學生自行朗讀其中內容,并標記出生字的讀音,幫助學生拓展識字空間。此外,筆者還讓學生多多留意生活中出現(xiàn)的生字并記錄下來,自行翻閱字典進行查詢,了解清楚字的含義。
通過引導學生拓展生字量不但可以高質量的完成教學目標,還能夠豐富小學生的語文知識,增加其語文素養(yǎng),優(yōu)化教學效果。
2.3 教會學生識字學習規(guī)律。低年級的小學生較易混淆字音字形,語文教師應該針對漢字的讀音、字義以及字形進行針對性教學,可以先對學生教學字音,然后讓學生學會書寫,接著講解清楚字形結構,最后延伸到字義,讓學生對漢字有一個全面的了解,掌握漢字的意義。通過規(guī)律性系統(tǒng)化的識字教學可以讓學生在學習中遇見漢字時能夠根據(jù)其中一個因素聯(lián)想到另外兩個因素,優(yōu)化學習效果。
例如在教學“明”字時,筆者就先講解清楚了“明”字的讀音與寫法,然后對字形結構進行了分析,“明”字為左右結構,由“日”和“月”組成,太陽和月亮都是帶來光明的事物,組合在一起就成為了“明”,此時學生就對明字有了一個深刻的了解,很好的掌握了字音、字形以字義,加深了學習印象。
通過利用識字學習規(guī)律進行教學可以將漢字學習變得系統(tǒng)化,學生在學習時不單單局限單一因素,而是可以產生聯(lián)想、綜合記憶漢字,學習質量明顯提高。
總的來說,新課程標準的出現(xiàn)給小學低年級的語文識字教學帶來了新的挑戰(zhàn),小學語文教師要做好準備,擺脫落后的識字教學理念,革新教學方法,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識字學習中來,打造高效課堂,高質量的完成識字教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