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秋惠
摘要:新課改在不斷的推進,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組織形式、課堂基本教學形態(tài)等已經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小學語文教師不能再用老眼光、老手段來解決新問題,還需要小學語文教師進一步更新理念、更新教法,從而有效的適應新課改下語文課堂教學的基本需要,助力學生語文學科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本文將就讓教和學相結合,有效激發(fā)語文課堂教學活力的策略進行討論和研究。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方法;探索
從實際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情況來看,小學語文教師往往注重對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和探索,而忽視了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教授和引導,使得語文課堂的教學受到了一定的影響,還需要小學語文教師進一步的推行素質教育,合理的將教法的創(chuàng)新和學法的轉變相結合,有效的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從而在師生的共同努力下,全面的激發(fā)小學語文課堂的教學活力,助力學生語文學科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一、讓備課和預習同行
課前準備是教師和學生為課堂的有效教學實施所做的準備性工作,課前準備是否充分、扎實和全面,對于課堂的具體教學效果和學生的最終學習效果會產生直接的影響,小學語文教師要認真的做好教學準備,并在具體的準備過程中引導學生進行扎實化與全面化的預習,進一步的助力小學語文課堂的高效施教。對于備課,需要語文教師從幾個方面入手,其一,學情和教材分析。對于學情,要盡可能的從細處入手對班級中每個學生的基本學習情況進行透徹化的了解,如看一下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如何、學生的語文基礎知識儲備情況如何,對于教材,要精準的對所要講述的具體知識點、具體教學模塊組成進行把握。其二,設計教學目標。對于教學目標要盡可能的突出教學的基本知識內容,并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和指引性,如在學習《題臨安邸》古詩內容時,教學目標可以設計為:了解古詩的意思;有感情的朗讀古詩;體會作者憂國憂民的情懷等,此外還要對教學設計進行全面的優(yōu)化。對于預習,語文教師要讓學生從閱讀教材做起,一步步對教材的主要內容、具體的知識模塊進行把握,并合理的梳理預習過程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做好歸類和整理,以為后續(xù)的有效聽課打好基礎,從而在教師和學生共同的準備下讓課堂教學的效率更高、質量更好。
二、讓講解與討論為伍
以往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往往是教師在課堂滔滔不絕地講,而學生在課堂被動灌輸式的聽講,這種教學模式扼殺了學生在課堂的學習積極性,還需要小學語文教師對目前的教學模式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進和完善,有效的將教師的口授講解和學生的討論學習相結合,從而讓教師和學生共同努力,一起來對相應的語文知識內容進行細化學習,自然可以有效的促進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例如,在學習《圓明園的毀滅》文章內容時,一方面,教師可以先讓學生開展自學+討論學習,如可以引導學生自主的對文章的生字詞、朗讀方法、基本層次組成、文章大意以及中心思想等基本內容進行大致的梳理和把握,并將自主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整理,之后可以讓學生2~3人為一組,對該篇文章進行全面化和細致化的討論學習,并在討論學習過程中積極的就存在的問題進行研究和解決,進一步強化對這篇文章的學習和理解,從而全面的助力課堂教學活力的提升。另一方面,待學生討論結束之后,語文教師不妨沿著學生討論學習的成果對文章再次進行細致的梳理和講解,讓學生精準的把握文章的脈絡、寫作手法,進一步的將學生的學習思路引向縱深,有效的助力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的提升,為小學生語文學科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助力。
三、讓自評和師評做伴
課堂評價是發(fā)現(xiàn)教學問題、幫助學生不斷改進的環(huán)節(jié),也進一步優(yōu)化課堂教學、鞏固學生學習效果的環(huán)節(jié),而傳統(tǒng)的評價模式下往往是教師單一性的課堂評價,使得教學評價的過程不夠活躍、結果不夠客觀合理,還需要小學語文教師在評價過程中有效的將學生評價和教師評價結合起來,讓課堂的教學評價活躍活潑,進一步改進教學。例如,在學習了《已亥雜詩》古詩內容時,一方面,可以讓學生自主開展評價,如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學生與學生之間進行互相評價,小組與小組之間進行集體評價,還可以男生和女生進行評價等,讓學生真正的參與到課堂的評價中來,進而不斷的激發(fā)學生在評價過程中的活力,有效的提升課堂評價的效果。另一方面,小學語文教師要開展總結性的教師評價,主要要求教師客觀公正的對學生在課堂的基本學習情況進行評價,并給予學生指導改進的方法和策略,從而進一步的補足學生短板,有效的提升評價的效能。
總而言之,要想實現(xiàn)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高效率和高質量,還需要小學語文教師積極地將教法的創(chuàng)新和學法的轉變相結合、將體現(xiàn)教師主導角色和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相結合,進一步激發(fā)語文課堂教學生機和教學活力,讓學生真正的參與進來,全面的助力每個學生語文學科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參考文獻
[1]周媛媛.做中教,做中學——陶行知“教學做合一”思想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9,16(12):160.
[2]王莉,梁守燕,魏風云.基于對話教學的小學語文課堂學習共同體教學模式探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9(51):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