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巧莉
[摘? 要] 幾何探究題是初中數學重要的問題類型,通過以知識探究的形式來設置問題,具有綜合性強、拓展性高的特點. 該類試題的解答需要學生以幾何知識為基礎,結合探究的方法. 文章以一道圖形旋轉為背景的幾何探究題為例,探究其突破思路,并開展解后反思,提出相應的教學建議,與讀者交流、學習.
[關鍵詞] 幾何;探究;平行;特殊;一般;猜想
試題呈現(xiàn)
試題? (2019江蘇淮安中考)如圖1,在△ABC中,AB=AC=3,∠BAC=100°,點D是線段BC的中點.
小明對圖1進行了如下探究:在線段AD上任意取一點P,連接PB,然后將線段PB繞著點P逆時針旋轉80°,點B的對應點為點E,連接BE,于是得到了△BPE. 小明發(fā)現(xiàn),隨著點P在線段AD上的位置變化,點E的位置也在發(fā)生變化,點E可能在直線AD的左側,也可能在直線AD上,還可能在直線AD的右側.
請你幫助小明繼續(xù)探究,并解答下列問題:
(1)當點E在直線AD上時,如圖2.
①∠BEP=______;
②連接CE,直線CE與直線AB的位置關系為______.
(2)請在圖3中畫出△BPE,使點E在直線AD的右側,連接CE,試判斷直線CE與直線AB的位置關系,并說明理由.
(3)當點P在線段AD上運動時,求AE的最小值.
探究突破
本題屬于中考常見的幾何探究題,以三角形的內容為基礎,結合幾何旋轉,通過問題探究的形式考查幾何綜合知識. 問題分為三小問,實際上問題之間具有關聯(lián)遞進性,下面逐步探究突破過程.
1. 第一步:把握特殊情形
第(1)問中的點E在直線AD上,屬于特殊情形的探究,需要關注原三角形ABC的性質及旋轉過程,同時適度結合猜想進行探究.
對于①問,如圖2,根據旋轉過程可以獲得兩方面的內容:一是由“逆時針旋轉80°”可得∠BPE=80°;二是由旋轉前后線段長不變可得PB=PE,進而可知∠PBE=∠PEB(等邊對等角). 綜合上述可知△PBE是一個頂角為80°的等腰三角形,從而可計算出∠BEP=50°.
對于②問,線段之間的常見位置關系主要有平行和垂直,結合圖中的情形可以猜想CE與直線AB為平行關系,則只需結合兩直線平行的判定定理來探究等角或補角即可. 連接CE,如圖4,因為△ABC為等腰三角形,點D是線段BC的中點,所以AE是線段BC的垂直平分線. 所以EB=EC,AD⊥BC. 計算可得∠EBD=∠ECD=40°. 又∠BAC=100°,AB=AC,所以∠ABC=∠ACB=40°,進而可得∠ABC=∠ECD. 所以AB∥CE(內錯角相等,兩直線平行),即直線CE與直線AB的位置關系為平行.
2. 第二步:一般情形推廣
第(2)問則需要確保點E位于直線AD的右側,屬于點E位置的另一種情形,需要明晰兩點:點E的位置由旋轉角和旋轉半徑BP兩者共同決定,但旋轉角始終為80°,則點E的位置就僅受BP長的影響. 進一步深究有:點P越靠近點A,BP就越長,則旋轉后點E就越向AD右側移動. 上述就是點E的動態(tài)旋轉過程,以及影響點E位置的因素. 實際分析時,可以采用特殊情形法,即只需取點E位于AD右側的某一位置即可,然后基于圖像結合第(1)問的解析方法,采用“猜想—證明”的思路來探究,具體如下.
如圖5,以點P為圓心、PB的長為半徑畫圓,使得旋轉后點B的對應點E位于直線AD的右側,然后連接PC. 顯然AD是BC的垂直平分線,則∠ABC=∠ACB=40°,PB=PC. 又∠BCE=■∠BPE=40°,從而有∠BCE=∠ABC. 所以AB∥EC. 所以直線CE與直線AB依然是平行關系.
3. 第三步:綜合拓展應用
第(3)問求點P在線段AD上運動時,AE的最小值,針對幾何探究題,需要充分結合前兩問的結論來構建思路. 由上述結論可猜想:無論點P在AD上如何移動,直線CE始終與AB平行. 而點C為頂點,則點E始終在射線CE上運動,即隨著點P在線段AD上運動,點E在射線CE上運動,如圖6. 過點A作射線CE的垂線,垂足為H,顯然當點P運動到與點A重合時,AE的值最小,此時AE的長與線段AB的長相等,即AE的最小值為3.
解后反思
上述是以圖形變換為基礎的幾何探究題,整體設計由特殊到一般,由結論到應用,能夠充分體現(xiàn)知識探究應用的過程,不僅全面考查了學生對幾何知識的掌握情況,還考查了學生的探究能力. 筆者認為下面幾點需要深入反思.
1. 探究突破的關鍵點
問題以幾何旋轉為基礎,由點的位置討論進行探究深入,分設了三個小問,每一問的突破均需要充分利用前一問的結論及論證過程. 因此對于(1)問,其突破的關鍵是融合感性認識與理性分析,充分利用旋轉特性來論證猜想. 而對于后兩問,則需要充分了解分類情形出現(xiàn)的根源,結合(1)問的結論來適度猜想,并嚴謹論證. 總體而言,深刻認識旋轉特性是求解該類試題的基礎,從旋轉的過程中提煉出“變”與“不變”的條件是解題的關鍵.
2. 值得學習的內容
幾何探究題的問題形式突出“探究”這一特點,即試題具有一定的開放性,通過問題形式可以引導學生遞進思考,獲得相應的探究能力. 以上述考題為例,實際上三小問就是圍繞幾何旋轉特性開展的幾何探究,其特殊之處在于動態(tài)特性的轉化形式. 如第(2)問,借助幾何圓來呈現(xiàn)幾何旋轉,由圓的特性來轉化旋轉特性,利用隱形圓可以簡潔地突破難點. 而第(3)問則是對第(2)問結論的深入拓展,以此為基礎構建了相應的動點軌跡,即以特殊點的位置為依托,由“點”成“線”,以“線”定“位”.
3. 問題的深度變式
對于上述問題,了解其命題核心后,可以依托幾何知識對其適度變式.
變式1?搖 (原試題的條件不變)請在圖3中畫出△BPE,分析直線AD的右側是否存在點E,使得直線CE與直線AB平行. 若存在,請判斷存在的個數,并說明理由.
參考思路?搖 在直線AD的右側任意作出一點E,結合旋轉特性和兩線平行的判定條件來構建思路并加以論證,從而可判定這樣的點有無數個.
變式2?搖 (原試題的條件不變)當點P在線段AD上運動時,試分析點E的運動軌跡,并求出直線AE的取值范圍.
參考思路?搖 結合上述探究結論,很容易判斷出點E的運動軌跡為一條線段,則只需要根據點P在線段AD上的運動范圍即可確定AE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教學建議
1. 注重引導設問,倡導獨立思考
幾何探究題突破的難點是如何利用題干條件來提出猜想的,這需要學生掌握相應的探究方法,包括對條件的解讀和思考方向. 以上述考題為例,兩直線常見的位置關系有兩類:平行和垂直,因此問題的實質就是挖掘平行或垂直的判定條件. 分析時只需要關注其中的角度即可. 而在教學培養(yǎng)時,可以采用引導設問的方式,給出核心條件,以此為出發(fā)點設置關聯(lián)問題,利用問題的指向性來引導學生思考,逐步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2. 注重解后思考,總結解題方法
幾何探究題是中考常見的問題形式,該類題的特點是設問具有關聯(lián)性,以探究應用為主. 解決該類試題時,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對其加以解讀,提煉相應的解題思路. 以上述幾何旋轉為背景的探究題為例,探究時需要合理利用“從特殊到一般”的數學思想,采用“猜想—論證”的解題思路來加以突破. 另外,解題突破時,還應注意總結模型構建的方法,例如上述所涉及的繪制“隱形圓”、連點成線等. 解題過程不僅是解題策略的融合,還是解題思想的綜合過程,在解后思考階段,教師應提煉解題過程中的數學思想,使學生逐步理解數學思想的內涵.
3. 注重問題變式,拓展解題思維
“解一題,同類題”是開展考題教學的意義所在,即需要通過類型考題講解使學生充分認識考題結構,深入理解解題方法. 而開展問題變式是重要的教學方法. 變式探究的過程可實現(xiàn)問題重構、思維重組,學生的思維可以獲得極大的鍛煉. 以上述考題為例,通過變式1,學生可以充分認識到兩線平行的一般性;由變式2學生可以認識到動點的運動軌跡. 因此,教學中,需要教師在解后回顧階段針對教學目的合理設置一些變式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深入探究問題,以拓展學生的思維.
寫在最后
幾何探究題具有極高的教學價值,是知識與能力融合最為緊密的代表性問題,教學時應注重探究方法的講解,合理設問,逐步引導,使學生在突破問題的同時獲得相應的探究方法. 探究題的拓展性很強,在解后反思階段,有必要引導學生反思解題過程,總結解題思路,并通過適度的變式來提升學生的解題思維,以促進學生數學素養(yǎng)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