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基于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yǎng)目標,論述文學概論課程教學改革的策略:注重課程的科學性特征,打造有深度的課堂;實施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打造有趣味的課堂;注重情感教育和美的教育,打造有溫度的課堂。
【關鍵詞】應用型本科院校 文學概論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43-0143-03
文學概論是一門研究文學活動普遍規(guī)律的理論課程。學生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了解和掌握文學理論的基本知識、基礎理論和研究方法,具備鑒賞、評論文學藝術作品,解讀、評價文學藝術現(xiàn)象的能力,提高自身的文學修養(yǎng)以及理性思維能力和審美水平。目前,文學概論課程教學存在不少的問題。就內容上看,該課程具有較強的理論性,以思辨的方式系統(tǒng)地研究與闡述文學和文學活動的本質、基本特征、發(fā)展規(guī)律及其內在邏輯,教材的編排注重理論的完整性和體系性。課程的這些特點,使得學生認為文學概論是一門枯燥的理論課,難懂難學。就教師的授課來看,大多數(shù)教師在講解時偏重理論的闡釋、證明和講解,教學方法往往局限于講授法,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熱情,課堂氣氛沉悶。課堂非良性的師生“互動”大大影響課程學習效果。因此,如何將文學理論與具體的文學現(xiàn)象生動活潑地結合起來、有效地引導學生閱讀文學文本,利用文學理論的人文性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和美的教育,打造有深度、有趣味、有溫度的課堂,是文學概論課程教學改革要解決的重點問題。
當前,許多地方高校響應國家教育改革趨勢,向應用型高校轉型,各類課程也增強了實踐性和應用性?;趹眯腿瞬排囵B(yǎng)的視角推進文學概論課程教學改革,可以為高校開展相關課程改革提供一定參考。本文從三個方面探討文學概論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路和方法。
一、注重課程的科學性特征,打造有深度的課堂
文學概論課程是中文專業(yè)的一門基礎理論課,該課程具有鮮明的理論思辨品格,學生通過課程學習,可以增強文學理論研究方面的學術修養(yǎng),提高理性思維能力。理性思維是一種有明確的思維方向,有充分的思維依據(jù),能對事物或問題進行觀察、比較、分析、綜合、抽象與概括的一種思維。在中文專業(yè)中,突出理性思維訓練的課程并不多,文學概論是其中一門。文學理論的研究對象是文學和文學活動。文學活動是由生活、作家、作品和讀者等要素構成的多環(huán)節(jié)活動,文學理論需要概括、分析各個要素和環(huán)節(jié)相互聯(lián)系與作用的特征及規(guī)律。要掌握好這些知識點,需要學生有較強的觀察、比較、分析和概括等理性思維能力,并且還需要掌握各個知識點之間的關系,形成理論框架。在講解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重視重要觀點的講解,還要講清楚觀點的來來龍去脈,推演與運用。
比如,講解文學是社會意識形態(tài),首先要讓學生了解“意識形態(tài)”這個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概念的歷史變革,如果學生不了解“意識形態(tài)”這個概念,就無法理解文學是社會意識形態(tài)這個觀點。通過梳理這些關鍵概念,學生可以概括出文學是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具體表現(xiàn),從而更好地理解這一知識點。在掌握這一知識點的基礎上,教師把知識點和文學的價值、功能、作家創(chuàng)作的社會責任等內容聯(lián)系在一起,引導學生進一步了解各知識點之間的邏輯聯(lián)系,形成知識點之間的相互證明和推進。
又如,在講完文學的性質及其價值與功能之后,我們應該引導學生去概括文學是什么。要回答這個問題,需要結合相關知識點,通過觀察當下新鮮的文學現(xiàn)象,比較、分析這些現(xiàn)象,綜合、概括進而得出結論。事實上,文學含義在具體的文學活動中常發(fā)生復雜演變,需要歷史地和具體地對待。自20世紀初開始,隨著現(xiàn)代主義文學特別是后現(xiàn)代主義文學的興起,文學與非文學之間的界限又重新變得模糊起來。所有這些新的變化,都使得我們在界定“什么是文學”時感到難以取舍。面對這些新鮮多變的文學現(xiàn)象,我們該如何去界定文學是什么?又該如何透過復雜多變的文學現(xiàn)象把握其內在本質,提煉出規(guī)律性的認識呢?在課堂上以辯論、翻轉課堂等形式引導學生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實際上就是訓練學生理性思維能力的過程。因此,課程在內容設置上應有一定的深度,引導學生去觀察文學現(xiàn)象、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理性思維能力。
二、實施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打造有趣味的課堂
文學理論解釋的是文學活動的客觀規(guī)律,具有科學性,但是文學理論的科學性不同于自然科學的科學性,它是直接以文學活動作為研究對象,所以既有實用性,又有趣味性。傳統(tǒng)的課程培養(yǎng)目標往往僅強調系統(tǒng)學習文學理論知識,形成正確的文藝觀和審美觀,為學生學習文學史和從事文學研究打下理論基礎。這一培養(yǎng)目標重視文學理論知識的傳授,側重培養(yǎng)學生較高的理論修養(yǎng),但在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的大背景下也明顯存在不足,即理論指導實踐的技能訓練重視不夠,忽略學生的情商培養(yǎng)。該課程新的培養(yǎng)目標應更注重培養(yǎng)學生文學素質和實踐能力,激發(fā)學生的文學熱情和學習興趣,建構學生基本的文學理論知識,培養(yǎng)其運用理論欣賞、評論文學作品的能力。這決定了我們的課堂不能“滿堂灌”,而是需要更加注重文學理論的實用性和趣味性,在教學方法上下功夫,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意識、閱讀文學作品的熱情,在學生主動閱讀和思考過程中加深對問題的理解。
在教學中革新教學方法,摒棄傳統(tǒng)的教師講、學生聽的方式,靈活采用任務驅動法、翻轉課堂、案例法、啟發(fā)法、討論法等多樣的教學方法,鼓勵學生自主上臺講解知識點,表演文學作品片段,將文學作品改編為微電影,開展知識點辯論、討論,引導學生關注當下新鮮的文學活動情況,形成論文、調查報告等,更大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這樣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設置,可以切實提升學生的文學作品閱讀量。另外,還可以通過文學評論等練習,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這些啟發(fā)式、參與式教學方法的革新,讓學生課上課下都能積極參與學習,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提高學生運用理論知識解決文學現(xiàn)象的自主性,全方位提升學生的審美水平。
比如在談到文學超越性的表現(xiàn)時,我們可以利用多媒體的優(yōu)勢,在課前布置學生去看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巴爾扎克與中國小裁縫》。內容的圖像化和影像化更加契合當下學生的興趣點,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上圍繞巴爾扎克和中國小裁縫的關系這一主題進行討論。通過觀看電影,學生可以直觀地感受到文學作品是如何通過藝術想象和審美理想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使人獲得心靈自由的。觀影結束,教師除了引導學生討論外,可以布置課后的閱讀任務,如歌德《浮士德》、羅曼·羅蘭《約翰·克利斯朵夫》、赫爾曼·黑塞《納爾齊斯與哥爾德蒙》等,這些文學作品都精彩地描寫了人物各自的不同的自我實現(xiàn)道路。課后的作品閱讀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學超越性這一知識點,也可以為學生積累更多的文學文本。
再如,文學的功能這一內容,可以嘗試轉變角色,讓學生由“學”變?yōu)椤敖獭?,由學生以小組的形式自行預習相關內容,準備PPT,在課堂上進行知識點的講解。學生在課堂上可以和同學交流文學作品閱讀的感受,向同學講解文學是如何體現(xiàn)認識、娛樂、教育和審美的基本功能的。角色的轉變會讓學生的學習更積極、更容易集中注意力,對自己的要求更高。課堂教學不僅應側重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更應側重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教師在這樣的課堂上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而是更多地充當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學生更多為問題的提出者和主要解答者。學生由“學”變?yōu)椤敖獭?,更加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參與性,打破課堂中學生的沉默狀態(tài),讓學生動起來、講出來,煥發(fā)課堂的生機與活力。
文學作品、文學接受等章節(jié)的內容可用任務驅動法、情景教學等趣味性強的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根據(jù)教學內容,可以舉辦文學作品片段表演、辯論賽、文學作品改編為微電影等活動,既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又讓學生將所學的理論用于實踐,并激發(fā)學生精讀文學作品的積極性。如在講文學作品的形象特點時,學生表演莎士比亞《羅密歐與朱麗葉》的片段,并在表演中由男同學反串朱麗葉這一角色。學生的這一做法成了拓展戲劇表演史和莎士比亞戲劇相關知識的極好契機。從這一教學活動中,我們清晰地看到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探究文學作品的熱情。在授課案例的選擇上,不限于傳統(tǒng)的文學作品,可適當選擇學生更感興趣的網(wǎng)絡熱點問題、影視作品、綜藝節(jié)目、網(wǎng)絡文學等,再通過其他教學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閱讀相關的文學作品。從課堂實踐上看,學生對這些趣味性強的教學方式很感興趣,參與積極性都很高,在樂中學,在做中學,在學中思,達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三、注重情感教育和美的教育,打造有溫度的課堂
文學概論課程的學習,不應僅僅限于理論知識的掌握和文學批評能力的提高,教師在授課中,更應該注重發(fā)揮文學理論的人文特性。所有的文學活動都是發(fā)現(xiàn)和挖掘人的精神力量的過程,充滿了人文情懷和人文價值,文學理論也具有濃郁的人文性。教師應該充分利用文學理論這一特性,打造有溫度的課堂教學,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和美的教育,引導學生關注和重視人的精神世界,培養(yǎng)其熱愛文學、欣賞文學的情趣,進而提升其人生修養(yǎng),打造有溫度的課堂。
比如,談到文學的功能這一內容,通過學生自行講解相關知識點,可以引導學生了解文學的功能不是孤立存在的,各種功能都相互聯(lián)系、相互滲透,具有整體性。文學對人的情感、理想、信念、道德和人格等方面有潛移默化的影響。中華民族擁有優(yōu)秀豐富的文學作品,從先秦的《詩經(jīng)》、楚辭和漢賦、唐詩、宋詞、元曲以及明清小說,從五四運動時期興起的新文化到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社會主義文藝,改革開放以來大量的優(yōu)秀作品,這些作品是中國人民幾千年來克服困難、戰(zhàn)勝內憂外患、創(chuàng)造幸福生活的強大精神力量,也是我們文化自信、民族自信的源泉。作為青年一代,應該為中華民族擁有這樣博大精深的優(yōu)秀文學作品而感到自豪,學生應多去閱讀這些文學經(jīng)典,汲取其中的精神力量。
再如,講到文學典型時,以司湯達的《紅與黑》作為案例,布置學生課前進行作品精讀,課堂中通過辯論賽進一步了解于連這一個文學形象。學生在閱讀、辯論和討論中去思考文學典型人物在文學作品中的性格發(fā)展和性格形成原因。于連在人生中面臨“紅”與“黑”的抉擇,不僅是文學作品中的人物面臨的選擇,而且還應該是當下的大學生需要思考的問題。教師引導學生探討青年一代如何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做出人生道路的正確選擇。我們面臨的新時代,既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發(fā)展的最好時代,也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代。廣大青年既擁有廣闊發(fā)展空間,也承載著偉大時代使命。青年人應朝氣蓬勃,敢于創(chuàng)新,為了理想能堅持、不懈怠,才能創(chuàng)造無愧于時代的幸福人生。
文學概論是通過審美教育的方式來體現(xiàn)和實踐其人文特性,即在教學實踐里,通過文學審美教育來使學生情操升華、人格完整、人性完善。在課堂上,要引導學生多閱讀和賞析中外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讓文學作品的教育和審美功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作用,感染學生,使之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成長為心系國家、社會并有擔當?shù)娜瞬拧?/p>
總之,文學概論教學應重視課程的科學性特征,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注重情感教育和美的教育,打造有深度、有趣味、有溫度的課堂。在當下轉型和發(fā)展的大潮中,各門課程的教學并沒有固定的形式,我們應勇于迎接挑戰(zhàn),不斷探索和總結經(jīng)驗,逐步促進教學的發(fā)展,培養(yǎng)更多實踐能力強、具有創(chuàng)新意識、素質良好的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約翰·杜威.我們如何思維[M].伍中友,譯.北京:新華出版社,2015:10.
[2]《文學理論》編寫組.文學理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9.
[3]張艷紅.應用型培養(yǎng)模式下文學概論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赤峰學院學報,2016(12).
[4]楊輝,羅興萍.《文學概論》的教學改革與思考[J].景德鎮(zhèn)學院學報,2017(8).
[5]郭慧.文學概論課程改革的幾點思考[J].哲學文史研究,2017(12).
【基金項目】廣西民族大學相思湖學院《文學概論》金課建設教學改革項目(XSHJK17)
【作者簡介】丁麗君(1980— ),女,京族,廣西防城港人,廣西民族大學相思湖學院文化與傳媒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文學研究。
(責編 王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