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昕
春季是肝“主事”的季節(jié),不少人會出現(xiàn)肝火旺盛的情況。此時不妨做做艾灸來降火氣。
不論寒熱虛實都可艾灸
●本刊記者:很多人認為,艾灸陽熱,艾火燥化,會耗人津血,引起上火。那本身就肝火旺的人,還適合做艾灸嗎?
【袁敏哲】其實,古籍名著《醫(yī)學入門》早就告訴我們:“虛者灸之,使火氣以助元陽也;實者灸之,使實邪隨火氣而發(fā)散也;寒者灸之,使其氣復溫也;熱者灸之,引郁熱之氣外發(fā),火就燥之義也?!笨梢?,只要艾灸應用得法,可治寒熱虛實一切癥狀,而不只是針對寒證和虛證。
要“滅火”,先分清虛實
●本刊記者:做艾灸時,我們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
【袁敏哲】因為肝火有虛實之分,施灸的穴位也各異,所以在艾灸前須辨明是肝實火還是肝虛火。虛火多為陰虛火旺,過度勞累、久病耗損、肝腎陰虛都是“導火索”,主要癥狀包括手腳心發(fā)熱、盜汗、小便色淡且氣味清、大便稀軟或腹瀉、身體消瘦、舌淡紅、苔泛白且舌苔少等。而實火多是陽熱亢盛之火邪,主要癥狀包括面紅耳赤、舌質(zhì)紅且舌苔厚膩、小便色黃且氣味重、口干舌燥、大便干燥、情緒不穩(wěn)定等。大家可以通過上述癥狀做一個初步辨識。
艾灸時該如何取穴
●本刊記者:肝實火和肝虛火在施灸取穴時有哪些不同呢?
【袁敏哲】對于肝有實火的人,取太沖穴(位于足背側(cè),第一、二跖骨結(jié)合部之前凹陷處)和行間穴(位于足背側(cè),當?shù)谝?、二趾間,趾蹼緣的后方赤白肉際處)。太沖穴是肝經(jīng)的原穴,行間穴是足厥陰肝經(jīng)滎火穴,滎主身熱,艾灸這兩個穴位,可以有效地清瀉肝火,消怒氣。
對于肝有虛火的人,可以取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側(cè),外膝眼下四橫指處)、關元穴(位于臍下三寸處)、涌泉穴(位于足底部,蜷足時足前部凹陷處,約當足底第2、3跖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1/3與后2/3交點上)。艾灸這三個穴位,可以把虛火從上面引下來,藏到腎水里面,引火歸元。
艾灸以上穴位時,可以采用溫和灸的方式:將艾條點燃置于穴位上,距離皮膚2—3厘米處進行施灸,每次艾灸5—20分鐘,每天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