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力
摘 要:隨著國際化進程的日益加速,國際間的交流越來越頻繁,特別是一帶一路進程的加快,對于大學生第二外語能力的培養(yǎng)越來越重視。由于中日兩國有著頻繁的貿易往來,并且漢語與日語之間存在著相對密切的關系,日語逐漸成為高校第二外語的首選課程。但是,高校日語教學中存在很多問題,教學模式千篇一律,學生無興趣可言。作為教師,要積極探索教育創(chuàng)新模式,助力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為社會培育更多的人才。
關鍵詞:日語;第二外語;現(xiàn)狀;改革
一、高校二外日語教學的現(xiàn)狀分析——以山東科技大學為例
1.二外日語課程的開設和設計。我校目前開設了英語、日語和朝鮮語專業(yè)。英語專業(yè)的學生從大二下學期開始必須要選修一門二外,其中選修日語的人數(shù)占據了大約二分之一。二外日語教學分為四個學期,即大二下學期到大四上學期,平均每學期72學時,總共288學時。預期通過四個學期的學習,達到基本的聽、說、讀、寫的能力,即相當于日語國際能力測試N3水平,具備一定的語言交際和運用能力。
2.二外日語的學習對象和學習動機。目前我校學習二外日語的學生分別是2017級、2018級的英語專業(yè)本科生和2019級的英語專業(yè)研究生。2017級學生經過兩個學期的基礎學習,已經基本達到日語國際能力測試N4水平,但在聽、說方面比較欠缺;2018級學生剛剛日語入門,興趣比較濃厚,對其今后的日語教學暫持樂觀態(tài)度;2018級研究生經過本科階段的日語學習,進入程度較深的中級日語學習,總體而言,其日語能力水平參差不齊,書面能力較強,口頭能力偏弱。對于學生選修日語的動機,筆者曾經做過一個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認為“我必須學習,拿到學分,它是畢業(yè)的通行證”的同學比例最高。由此看出,認為學習日語只是為了及格拿學分畢業(yè),而不真正為了掌握一門外語以適應社會對多語種型人才需求的學生占多數(shù);而認為“我想了解日本的經濟、文化等”和“喜歡日劇、漫畫、游戲等”兩個項目上的比例較低。這表示,在日語學習最初階段,學生對日本文化興趣較大,但是隨著日語學習難度加大,學生產生了消極灰心的情緒,對過去感興趣的東西也漸漸喪失興趣。
3.教學形式單一,缺乏多樣化發(fā)展趨勢。在第二外語日語知識的學習過程中,記憶知識最
為基礎的部分,許多知識的理解單靠記憶是遠遠不夠的。一般來講,要想對所學知識進行深刻理解,都需要經過記憶、運用、體驗和反思的過程,并且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是對知識的深化過程。同時,對于學生來說,對新日語知識的學習,只有通過與原有的知識體系建立一定的內在聯(lián)系,并且將其融入到既有的知識系統(tǒng)之中,才能真正掌握,并且實現(xiàn)內化。這就對日語老師的教學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目前我校講授式日語教學形式過于單一,缺乏多樣性,只適合學生應付現(xiàn)有的考試,但是長遠來看,對于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并無益處。同時一直處于講授式的教學形式下,學生的思維就會被限制在一定的框架之內,日積月累,有限的知識視野和狹窄的思維空間所帶來的桎梏將很難打破,學生的語言能力都將受到較大的影響。
4.以考定教現(xiàn)象嚴重。二外日語教學方式的選擇在很大程度上會受到教育大環(huán)境的影響。在目前的教學環(huán)境下,學習成績似乎成為學生素質的唯一衡量指標,同時也是日語老師教學質量的重要體現(xiàn),所以學校和老師都想辦法盡可能的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這種教學形式與學生教育的基礎和宗旨是相違背的,更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因為教學時間有限,日語老師會將主要的時間都用在考試內容之上,對于其他方面的知識則沒有精力涉及。
二、對高校二外日語教學改革的建議
1.加強第二外語日語師資隊伍的建設。一是學校需在第二外語日語人才的引進方面給予一定的重視,逐步形成二外師資穩(wěn)定、結構合理的日語教學團隊。二是建立第二外語日語教師激勵機制,支持日語任課教師開展科研教研工作,學校對參與第二外語日語教學的教師在科研項目、教學改革項目立項上給予適當?shù)恼邇A斜;學校重視日語實踐教學的開展,對參與第二外語日語實踐教學的教師、教學團隊給予工作經費的支持和績效獎勵。三是把日語師資隊伍的建設、日語教師能力的提高作為外語學科發(fā)展的重要一環(huán),加強第二外語日語教師的培訓,安排第二外語日語教師參加與日語教學、日本文化等相關學術交流研討會、實踐研修班,幫助第二外語日語教師了解學最新研究成果和發(fā)展方向,掌握學科最新理論,具備較清醒的教研意識和能力,豐富教師的知識結構,促使教師將師資培訓中所學得的新知識穿插在課堂教學中,豐富教學內容,提高教學質量,促使教師主動積極地反思教學行為,提升教師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促進日語教學效果和教師自身專業(yè)發(fā)展水平的提高。
2.適當增加學時,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于二外日語課時少的情況,需要適當?shù)倪M行課時的增加,在有限的時間之內讓學生進行相關日語知識的掌控是存在一定困難的。所以需要進行日語教學課時的增加,從而進行教師教學效果的提升,使得其能夠嚴格按照大學日語課程教學要求,使學生能夠充分的時間進行學習其他的改革方面需要在這一基礎上來進行,這樣對于學生學習并使用二外日語具備較大的幫助。由于不同學生進行日語選擇的動機存在差異,使得其在進行授課的時候需要針對不同學生的需要來進行學生興趣的激發(fā)。例如部分學生希望進行日語的學習能夠對工作有幫助,所以在進行日語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適當?shù)倪M行日企會議習慣等方面的介紹;對于部分學生具備考研及考級等方面的需求的考生,則需要重點對其語法及歷屆的考研題目等方面的講述,使其能夠讓學生切實的感受到知識的重要性,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同時還可以適當?shù)倪M行日本動漫及相關文化的穿插,從而引發(fā)學生對于日語的興趣。
3.實現(xiàn)傳統(tǒng)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教學的交叉融合。以“傳統(tǒng)課堂+課外實踐”相融合的教學模式,實現(xiàn)知識傳遞、能力培養(yǎng)、價值塑造的目的。在二外日語教學中,日語教師需要將中日文化內涵的差異、中日價值取向的差異、中日社會習俗的差異等融入日語教學。一方面,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因材施教,根據每單元教學目標和內容,選擇多元開放的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的潛能,重視啟發(fā)式、參與式等教學方法的使用,加強對知識重點、難點、熱點的分析。同時,利用互聯(lián)網信息技術,依托微信、QQ 等網絡平臺,完成日語知識的傳遞,實現(xiàn)教學知識點的基本覆蓋,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日語學習具備個性化、碎片化的特點,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能力、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研究能力和思辨能力。另一方面,在實踐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于實踐。依托實踐教學、校園社團文化活動、社會實踐,以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統(tǒng)一,讓學生將所學轉化為實踐技能,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實現(xiàn)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知識經濟時代,社會對人才的要求愈來愈高,第二外語學習已經成為高校開展文化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在二外教學過程中,要想實現(xiàn)教育目標,教師不能局限在課堂之中,而要積極進行拓展,探索二外日語教學的新模式和新路徑。筆者通過多年從事二外日語教學以來的實踐經驗總結,以我校日語教學為例對二外教學改革提出了幾點建議,目的是希望與同行切磋,進一步提高我國高校二外教學質量,培養(yǎng)出適合社會需要的具有較高水平的外語人才。
參考文獻:
[1]王武軍.1987.日語教學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李秀艷.2004.談日語教學中的“精講”與“多練”[ J].教育探索,第7期.
[3]龐好農.2001.二外日語的教學探討[J].重慶教學學院學報,第12期.
[4]楊麗加.2018.高校第二外語日語教學模式改革探析[J].文化創(chuàng)新比較研究,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