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鳳梅
【摘?要】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培養(yǎng)學生的數感是《數學課程標準》中提出的十大核心概念之一,是構成小學生數學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部分。小學生正處于一個數感快速發(fā)展和培養(yǎng)的黃金時期,但由于自身數感培養(yǎng)的能力不足,因此需要教師科學地對學生進行引導,在課堂中不斷培養(yǎng)學生的數感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數感能力;培養(yǎng)
數感主要是指人們對于數的感知,具體而言包括數與數量、數量關系、運算結果估計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數感,可以讓學生對于數學知識和關系等有更充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學生能因此在生活中更好地處理與數有關的各類關系和事件,發(fā)展適應生活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必須要針對目前小學生的數感培養(yǎng)現狀與存在的不足,探究有效的在課堂中培養(yǎng)學生數感能力的科學方法。
一、利用數形結合培養(yǎng)數感
數形結合思想非常契合小學數學教學,這是因為小學生主要依靠形象思維來進行知識的學習和理解。貿然接觸抽象的數,學生由于認知和思維的限制,在理解和感知上不夠準確,也容易出現錯誤。而用數形結合的方式,讓學生借助形的直觀、趣味和具象優(yōu)勢來理解抽象的數,就能夠有效解決問題,讓學生在形的幫助下培養(yǎng)數感能力。比如人教版小學三年級上冊《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中,教師在進行“幾分之一”、“幾分之幾”的具體教學前,就可以用電子交互白板展示一個又大又紅的蘋果:教師首先提問學生“有幾個蘋果”學生回答“1個”后,教師用手勢將蘋果一分為二,再次提問同一問題。學生看見一個蘋果被剖為兩半,多回答“有兩個一半的蘋果?!贝藭r教師就可將其中的1半蘋果移開,并提問:“現在我蘋果被拿走了一份,這一份要如何表達呢?”學生可能回答“一半蘋果”或“兩份中的一份”,而后教師就可以引出“兩分之一”的描述。為了增強互動性,教師隨后還可請學生上臺親自用手勢將這些蘋果切分為4份,先讓學生演示“1/4”,然后鼓勵學生從中拿出3份蘋果,并思考“3/4”的表達。通過此種數形結合的方式,學生能基本掌握分數、幾分之一、幾分之幾的概念,并初步對整數變分數、分數的增加與減少等建立初步的數感。
二、利用生活實際培養(yǎng)數感
利用生活實際培養(yǎng)學生的數感能力,一能讓他們產生一定的數學興趣,為發(fā)展數感能力創(chuàng)造良好的積極態(tài)度條件,二能用學生熟悉的生活事物來解釋復雜的數學知識,簡化理解,提高學習效果,發(fā)展數感能力。比如在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學習小數時,要讓學生對小數的意義、性質、讀寫法以及小數點的重要作用有一定的感知,教師可以引入生活中的貨幣知識,將分別代表元,角,分的錢幣用課件展示出來,同時創(chuàng)設如下生活情境:小紅去菜市場買菜,買了1斤1.5元的土豆,小紅給了菜農15元,菜農說:“不對,你給我個1元和5角就可以了?!碧釂枺焊鶕罱涷炏胍幌?.5(1.50)元和15(15.0)元是不是同一個數?學生能夠結合生活經驗對1元=10角的關系換算,自行建立1元5角與1.5元等同的數量關系。此時再將1.5元和15元對比,就能發(fā)現小數點處于不同位置是數的大小所發(fā)生的變化,進而解決問題,培養(yǎng)數感能力。
三、利用數的運算培養(yǎng)數感
數的運算是小學數學教學中展最大比例的教學內容。這也是能更直觀地表現和培養(yǎng)學生數感能力的基礎但重要的方法。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當根據學生和教學的實際情況,多創(chuàng)設一些多樣化的數學運算題,讓學生在使用不同運算方式的過程中增強數感能力。比如在四年級學生學習乘法分配律時,教師就可以根據分配律原型(a+b)×c=a×c+b×c,從正向運用和反向運用兩個角度來設計如下題目:25×(4+10)、25×47+75×47。題1是對分配律的正向運用,學生只需要將括號內的4和10拆分開,然后與25分別相乘就能順利得出答案。但在題2中,學生就需要反向運用分配律,先找出兩個乘法算式中共同的乘數,然后將25與75相加得出100,再與47相乘。如此學生不僅根據所學的乘法分配律通過運算實現了即時運用,還通過兩道題的正反向運用,發(fā)展了逆向思維,提升了運算時思維的靈活性,有助于培養(yǎng)數感能力。此外,為了增強解題的趣味性,教師還可將對應的算式融入到符合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內的生活化的應用題、情境問題中,讓學生在更強的互動性和體驗性情境中去分析和解決問題,讓學生綜合分析問題和進行數學運算的能力得到進一步加強。
四、利用動手實踐培養(yǎng)數感
動手實踐是小學數學教學中同樣不可忽視的重要教學方式。小學生活潑好動,對于外界的認知不僅需要通過看和聽來了解,還需要通過動手操作,以實踐的方式來形成更加完整的感知,以不斷完善自己的認知體系。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融入一些有效的動手實踐教學,還能讓學生更加自主地探索和學習,增強趣味性。比如在人教版四年級學習《圖形的運動(二)》時,教師就可讓學生利用七巧板,以一張布滿邊長為1的大量小正方形的紙面為平面完成平移操作,或將鉛筆放于桌面并以此為中心軸,將左邊的圖案從桌面上平移到右邊形成“軸對稱”的效果。并且教師可鼓勵學生自行探索并分享其他的圖形運動結果。比如繼續(xù)以鉛筆為中心軸,學生完成翻轉、旋轉等運動。過程中,教師要及時請學生思考“平移了幾個小正方形?”、“圖形進行某種運動前后在紙面上的位置變化以及移動的小正方形數量變化如何?”這樣學生就實現了通過動手操作來加強對于圖形運動有關概念以及位置、空間變化、數、數量關系等的感知能力。
結語
總之,數感能力是小學生數學核心素養(yǎng)中必不可少的重要能力。教師需要根據教學情況選擇靈活科學的方法,充分利用生活資源、教學資源、數學思想等多樣方式協(xié)助學生發(fā)展數感能力。
參考文獻:
[1]柴亞麗.小學數學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數感[J].新課程(上),2019(12):266.
[2]滕紹龍.數學教學中學生的數感培養(yǎng)[J].小學科學(教師版),2019(10):165.
(作者單位: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克山縣西聯鄉(xiāng)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