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琳
摘要:蒙古舞蹈在我國舞蹈體系中占據(jù)重要位置,對民族民間舞蹈教學發(fā)展及學生藝術素養(yǎng)培養(yǎng)起著關鍵性影響,所以如何開展蒙古舞蹈教學是中職教育應長期努力的方向。隨著藝術教育的不斷改革與網(wǎng)絡的不斷普及,學生所接觸信息日益多樣化,對舞蹈理解亦日益多元化,所以中職教育應加大蒙古教學關注并主動進行改革,以更好地滿足學生學習需求。
關鍵詞:中職教育? ?蒙古舞蹈教學? ?改革
中圖分類號:J70-05?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20)03-0134-02
蒙古舞蹈教學不同于其他舞蹈教學,其較為注重臂腕、馬步等訓練,不局限于固有種類的動作是蒙古舞蹈重要基礎,是蒙古舞蹈優(yōu)勢特征,這就決定了中職蒙古舞蹈教學需要打破傳統(tǒng)局限,積極融入新的教育理念、教育內容,進一步提升教學時代性與影響力,為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與訓練環(huán)境。
一、中職蒙古舞蹈教學常用方法
當前,中職蒙古舞蹈教學方法多集中于元素教學與以舞帶舞教學。
元素教學,其與元素教材整理方法相關。該方法是先人所留下的可行性方法,主要目的在于通過動作起因跟元素優(yōu)化來補充民間舞教材,實踐中貫徹著整體性思想與循序漸進原則。據(jù)觀察,中職蒙古舞蹈教學多使用該方法進行教材編撰,所以日常教學時以元素教學為主,換言之,整合舞蹈動作并提煉出有效元素,分層次進行訓練,在此基礎上逐步疊加訓練,從單一訓練至復雜訓練,逐步掌握動作要領,提高舞蹈理解。該方法在舞蹈教學創(chuàng)新發(fā)展方面起到積極推動作用,是可操作性的合理性教學方法,既能夠融會貫通亦能夠舉一反三,但一定程度上肢解了原生態(tài)舞蹈,與現(xiàn)代舞蹈相適應,進行元素重組時可能性面臨風格丟失現(xiàn)象,若應用不當將會促使教學成為灌輸式教學,既枯燥又單一,難以調動學生興趣,培養(yǎng)學生問題分析解決能力,同時易導致學生忽視動作銜接,難以把握蒙古舞蹈特殊風格韻律,因此中職蒙古舞蹈教學不應局限于這一固有方法。
以舞帶舞教學,傳統(tǒng)的蒙古舞蹈教學多以老藝人跳唱、晚輩模仿學習方式呈現(xiàn),這一過程中沒有多余的語言描述,包括動作分解介紹,僅以舞帶舞,此種方式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后輩在反復模仿與學習中,不斷發(fā)現(xiàn)情感、感受內涵、領悟風格、感受韻律,進一步提高蒙古舞蹈這一藝術認知。現(xiàn)階段,仍有部分民族民間舞蹈延續(xù)此種方式,韓國舞蹈教學也是如此,首先舞蹈教師應具備扎實的舞蹈技術,通過自身舞蹈吸引學生關注并主動分析動作細節(jié),從而使學生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投入到學習之中。剛接觸舞蹈時,學生可能感到手無足措,需要通過長期學習掌握舞蹈技巧,但所取得效果有所不同,除了需要依靠自己熟記舞蹈動作,還需要通過教師舞蹈觀察把握舞蹈動作風格韻律。從現(xiàn)實層面來說,蒙古舞蹈風格韻律的感受與保留需要學生用心感受與領悟。
二、中職蒙古舞蹈教學改革思考
(一)激發(fā)學生蒙古舞蹈學習參與
學生是課堂主體,其參與程度直接決定著教學效果,換言之,學生學習參與是影響學生蒙古舞蹈學習的必要條件。我國是多民族國家,舞蹈種類相當豐富,但現(xiàn)實中,學生往往難以把握民族民間舞蹈內涵、價值,因而具體的課堂學習中興趣較低,課堂參與較低。針對這種情況,開展蒙古舞蹈教學時,教師應充分關注學生地位與個性,盡可能地激發(fā)學生課堂參與,使他們在課堂學習中保持高度熱情。首先可以通過新媒體播放蒙古舞蹈教學視頻與圖片,進一步展現(xiàn)舞蹈特征,提高學生蒙古舞蹈認知,以及可以講述與蒙古舞蹈相關的故事,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到蒙古舞蹈魅力,激發(fā)探索欲望;其次應堅持理論聯(lián)系實踐原則,加大蒙古舞蹈動作講解力度,全方位介紹蒙古舞蹈動作風格韻律,避免學生因多樣化動作難以了解舞蹈精髓進而不愿學習舞蹈,所以通過動作講解提高學生舞蹈精髓把握至關重要,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豐富學生舞蹈基礎的重要保障;最后應強化舞蹈示范,教師是課堂教學核心人物,部分學生習慣于模仿教師,這就決定了進行蒙古舞蹈教學時,教師需要通過自身示范展現(xiàn)蒙古舞蹈之美,使學生更好地了解與感受蒙古舞蹈獨特風格特征,從而全身心投入到蒙古舞蹈學習與訓練之中。
(二)豐富蒙古舞蹈教學內容
蒙古舞蹈教學時,若一直延續(xù)傳統(tǒng)教學模式,以傳統(tǒng)蒙古舞蹈教材為主要授課教材,將會促使學生處于被動狀態(tài),生搬硬套教材知識,生記硬背舞蹈技巧,不愿深層次挖掘蒙古舞蹈內在價值,所以傳統(tǒng)的蒙古舞蹈教學環(huán)境下學生難以把握舞蹈精髓。對此,教師需要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通過平等交流了解學生實際,并以此為依據(jù)選擇舞蹈內容,引導學生分組創(chuàng)作,使學生對蒙古舞蹈有一個更為清晰的認知,能夠從內心接受蒙古舞蹈,進而主動配合教師,提升教學質量,同時適當融入蒙古文化知識,包括文化背景與生活習俗,基于蒙古文化進行舞蹈學習與訓練更易激發(fā)學生情感,使他們在把握舞蹈普遍性規(guī)律的同時自主創(chuàng)編蒙古舞蹈,以此打破傳統(tǒng)局限,拓展教學內容,進一步促進蒙古舞蹈發(fā)展。一方面動作分析,肩部動作是蒙古舞蹈關鍵動作,被廣泛應用于蒙古舞蹈之中,大部分動作集中于上半身動作,頻繁動肩,舞蹈時肩部動作與手臂、手腕相互配合,共同作出多樣化上肢動作;另一方面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教學內容重要組成部分,教師需要在了解蒙古舞蹈風格特征與學生個性愛好的基礎上將蒙古舞蹈教學劃分為硬肩訓練、其他相關肩類訓練、步伐流動過程中涉及的肩類訓練、學習創(chuàng)造四個部分。
(三)培養(yǎng)學生辨別力與表現(xiàn)力
民族民間舞蹈獨特特征要求中職教師以舞蹈特征促學生舞蹈表現(xiàn),但具體學習時多數(shù)學生無法將自身情感與舞蹈學習相融合,這就決定了教師通過視頻、圖片等方式豐富學生蒙古生活認知,切實將思想情感滲進舞蹈學習之中,全方位展現(xiàn)舞蹈表現(xiàn)力,落實到具體課堂,教師首先應摒棄教育者角色,與學生成為朋友,引導學生觀察,循序漸進地培養(yǎng)學生觀察意識;其次應采取對比等方式深化學生辨別能力,能夠有效辨別蒙古舞蹈正確與否;最后應通過動作模仿激發(fā)學生舞蹈興趣,結合現(xiàn)實,動作模仿是蒙古舞蹈教學的有效方式之一,對學生掌握蒙古舞蹈知識與技能大有裨益,故教學時還應做好示范動作,通過示范豐富學生舞蹈感受與舞蹈表現(xiàn)力感知。
(四)創(chuàng)新蒙古舞蹈教學方法
教學既是科學亦是藝術,雖然存在普遍性規(guī)律,但所使用教學方法不可局限于單一方法,不可生搬硬套其他教學方法,教學方法是教學質量的關鍵影響因素,只有保證教學方法的適應性與創(chuàng)新性,才能更好地提升教學質量。蒙古舞蹈教學應在延續(xù)普遍性方法的同時適當使用情景啟發(fā)方法與角色轉換方法,首先就情景啟發(fā)方法來說,該方法強調以豐富多樣材料、生動具體語言促學生舞蹈感知,即學習與訓練舞蹈動作時,啟發(fā)學生辨別差異化著力模式,心理變化,在此基礎上通過靈活肢體動作展現(xiàn)舞蹈動作,以此達到激發(fā)學生情感共鳴、培養(yǎng)學生民族情感認可的目的;其次就角色轉換方法來說,該方法也稱錯位式教學方法,即課堂教學中,教師摒棄教育者身份,與學生保持良好的互動交流并互換角色,換言之,學生扮演教育者身份,營造平等的課堂氛圍,師生共同討論、學習,值得一提的是,此種教學方法不可應用于教學全過程,因為前期教學階段,學生對所學習內容缺乏認知,難以科學教授,這就決定了該方法應用于中后期階段。除此之外,模擬方法、生活感受法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可結合蒙古舞蹈實際與學生個性愛好適當應用。教學活動具有一定的動態(tài)性,教學方法也不例外,與課堂環(huán)境、學習主體、社會需求密切相關,一般情況下會隨著此些因素的變化而變化,而教師是課堂教學的核心人物,占據(jù)主導地位,所以教師應在完成日常教學任務的同時在教學鉆研方面投入大量時間與精力,以學生實際為依據(jù)探索多樣化教學方法并能夠在實踐運用中隨機應變,適當調整,以確保教學順利進行;以及應做好備課工作,估計正式教學過程中可能性面臨問題并構建多種解決方案,靈活把握教學進度,最大限度地提升蒙古舞蹈教學效果。
三、結語
總而言之,民族民間舞蹈在民族藝術中占據(jù)重要地位,是推動民族文化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的重要保障,故開展此類舞蹈教學時,理應樹立與時俱進理念,制定靈活多樣教學模式,最大限度打造高效課堂,彰顯舞蹈魅力的同時豐富學生學習體驗。蒙古舞蹈作為中職教育與民間藝術的重要部分,自然也需延續(xù)民族民間舞蹈教育目標,結合實際積極作出創(chuàng)新,進一步促進學科建設,提升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趙林平.關于構建蒙古族舞蹈教學體系的思考[J].舞蹈.2010,(08).
[2]謝飛.論高師蒙古族舞蹈教學體系的構建[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