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淑花 馬偉英 黎喜倩
摘要:裕固族是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特有的少數民族,也是我國22個人口較少民族之一,擁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近年來雖然當地政府大力提倡保護與傳承裕固文化,加大對少數民族教育的建設力度,但在多元文化的影響下,裕固族語言及其文化消亡趨勢愈加明顯。本文將從裕固族文化、多元文化、雙語教育現狀三部分進行敘述并提出一些淺薄的建議。
關鍵詞:多元文化;裕固族;雙語教育
一、裕固族文化及其語言概況
裕固族是我國人口較少的民族之一,為甘肅省特有的世居民族。裕固族自稱“堯呼爾”,新中國成立之初,經本民族代表協商,確定以同“堯呼爾”音相近的“裕固”(也取漢文富裕鞏固之意)為族稱。根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tǒng)計,裕固族人口為1.37萬人,主要信仰藏傳佛教,近90%聚居在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境內。裕固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文化,但由于歷史原因,裕固族遺失了本民族的文字,轉而用口頭傳承的方式來傳承民族文化。裕固族有兩種類型,一種是西部裕固族語(亦稱“堯乎爾”語),屬阿爾泰語系的突厥語族,主要是肅南裕固族自治縣西部的裕固族群眾使用;另一種是東部裕固族語(亦稱“恩格爾”語),屬阿爾泰語系的蒙古語族,主要是肅南裕固族自治縣東部的群眾使用。當前,除民族語言外,漢語也是一些裕固族群眾日常交際的語言工具。
二、裕固族雙語教育發(fā)展歷史
1、新中國成立以前的雙語教育
裕固族對于教育十分重視,其起步可以追溯到民國28年(1939年)民族上層人士顧嘉堪布等人倡導辦學。在《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志》一書可以看到這樣一段記載:在裕固族群眾的支持下,四所初級小學相繼在蓮花、慈云、西溝、紅灣等寺院設立。民國30年(1941年)至民國31年(1942年)又在明海、馬蹄寺設立初級小學2所,經統(tǒng)計,6所學校有學生171人,教師6名。學校借用寺院房屋做教室,各學校開設語文、算術等課程。據走訪中的當地老人回憶,當時上課時教師用漢語教學,課外學生則用本民族語言交流,當時人人都可以講裕固語。學校的教育經費由蒙藏委員會在邊疆教育補助費中給予補助,民國31年(1942年)改歸教育部補助,不足經費由地方群眾集資。
2、新中國成立以后的雙語教育
新中國成立以后,裕固族各項事業(yè)得到進一步發(fā)展,肅南縣成立時,全縣有初級小學8所,在校學生307人,。1968年,縣第一中學成立高中部,擴大建設為完全中學?!拔幕蟾锩逼陂g,裕固族民族教育事業(yè)得到破壞,到1974年時,處于癱瘓或者半癱瘓狀態(tài),無法實現“以學為主”。1975年,裕固族教育事業(yè)得到新生,紅石窩“馬背牧讀小學”被樹立為典型。1976年,全縣教育事業(yè)經過全面改革和調整,走上了正軌辦學道路。由此可以看出來,肅南縣的教育發(fā)展基本經歷了和中國大多數行政縣基本相同的發(fā)展歷程,只是可能起點更低,發(fā)展的更慢一些。
在剛剛過去的20世紀,經過艱苦奮斗和不懈努力,裕固族各項社會事業(yè)發(fā)展迅速,尤其是教育事業(yè)發(fā)展幾經曲折,不斷推進,取得了不小的成就:現代意義上的學校教育經歷了從無到有的發(fā)展歷程,建立了一個相對完整的從幼兒園到普通高中的基礎教育體系;在社會上形成了尊師重教的優(yōu)良風尚,受教育程度和人口素質大幅度提高;1994年實現了全民族普及初等教育的目標;1997年實現了全民族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目標;培養(yǎng)出了一批擁有博士、碩士、學士學位的高層次人才和各級各類專門人才,據2000年全國人口普查統(tǒng)計,裕固族每萬人中擁有高中生654人,中專生528人,大學??粕?62人,大學本科生104人,研究生6人,為裕固族社會文化的發(fā)展奠定了較好的人力資源基礎。
三、多元文化對裕固族民族文化的影響
隨著文化強國戰(zhàn)略的實施,人們對民族文化在推進現代化建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重要性的認識也在不斷加強。進入21 世紀以來,民族文化進入少數民族地區(qū)制定中長期發(fā)展規(guī)劃和宏觀經濟社會發(fā)展戰(zhàn)略的視野。民族文化傳承與發(fā)展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但同時,在機遇的背后民族文化傳承與發(fā)展面臨一系列的挑戰(zhàn)。
現代化進程加快給裕固族民族文化傳承帶來前所未有的沖擊,現代化是不可阻擋的潮流和趨勢。改革開放以來,肅南縣經歷了前所未有的現代化進程。這一現代化進程使肅南縣的經濟發(fā)展狀況、社會制度等發(fā)生了根本性的改變,但同時使少數民族傳統(tǒng)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市場經濟的深入發(fā)展給民族文化傳承提出新的挑戰(zhàn)。市場經濟不僅推動了經濟的大發(fā)展、大繁榮,也帶來了我國文化的繁榮和發(fā)展。但是,市場經濟也有阻礙民族文化傳承發(fā)展的一面。
改革開放以來,各種流行文化、都市文化等多元文化進入肅南縣,很多年輕人對都市文化、流行文化的關注遠遠超過了對民族文化的關注,再加上近年來越來越多外出打工的年輕人近距離地接觸流行文化、都市文化,淡化了他們對民族文化的認同。這樣的結果便是民族文化的生存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少數民族文化資源不斷流失,許多重要的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后繼乏人,面臨失傳。
四、肅南縣裕固族雙語教育現狀
肅南縣實施雙語教育活動起步較晚,于2003年9月,肅南裕固族自治縣教育局正式下發(fā)要求在各級學校以第二課堂形式開展民族語言教學活動通知,開始了第二次民族語教學的實踐活動。但實際僅有縣城的紅灣一所小學在執(zhí)行,其他各地學校沒有跟進。紅灣小學主要授課內容包括西部裕固語日?;驹~匯等,但這一活動也僅維持了一年,隨后放棄。2010年7月,肅南裕固族文化研究室利用另期在大河鄉(xiāng)西嶺村開辦了裕固族語言培訓班,這是他們自己編印教材,在牧區(qū)開辦的第一個據有試驗性質的裕固族語言培訓班,希望通過教授牧民群眾和大中小學生記音符號,使本民族群眾可以達到書寫、念誦本民族語言的程度,從而可以準確有效地記憶和傳承裕固族語言。但是,其效果目前仍不明朗。截至2010年,肅南全縣有中小學18所,其中職業(yè)中學1所,幼兒園1所,九年制學校9所,六年制學校10所;全縣共有學生5340人,其中,少數民族學生3530人。目前全縣各學校均以漢語進行教學,課下學生間交流主要以漢語交流為主。
五、對肅南縣裕固族雙語教育的建議
1、做好宣傳工作。政府機關、教育部門等有關機構開展宣傳少數民族雙語教育活動。告訴家長雙語教育的好處,雙語教育是為了讓孩子走的更遠,可以為孩子的將來插上翅膀。
2、扎實落實國家的雙語教育政策。在政策施行的過程當中要學會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給具體的操作者一定的靈活性,不能一棒子打死,不同的地區(qū),情況不一樣,不適合是難免的,但要保持整體的基調不變。
3、加大對雙語師資的建設力度,師資力量薄弱是雙語教育發(fā)展過程當中的一個難題。政府應該加大扶持力度,鼓勵更多的學生到師范類院校學習少數民族的語言文化,井且鼓勵更多的少數民族學生到各師范類院校的學習漢族文化。對現有的雙語老師進行大力度的培訓,選派他們到眾多的高等院校進行進修學習,充實他們現有的知識,同時加強他們各自在語言方面的修養(yǎng),增強語言教學能力。
4、選擇正確的教學方法,要循序漸進,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學會去發(fā)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尊重每一位學生的個性。如在校園里創(chuàng)設多形式的漢語學習環(huán)境,舉辦各式各樣的趣味夏令營活動,組織少數民族學生赴內地和漢族學生一起參加夏令營,增進彼此的了解,在嬉笑的過程中學習漢語。
5、降低課程標準,有利于雙語教育。為了讓少數民族同胞更好地學習漢語,應減少對考試本身的重視。因為一方面他們要學第二語言,另一方面還面臨者升學考試的壓力,這樣會增加他們的學業(yè)負擔,意味著如果升學考試不過關,那么就沒有機會接受學業(yè)教育了。
六、結語
少數民族雙語教育,無論是在國際雙語教育體系中,還是在中國多元文化教育體系中,都是一個富有特色的有機組成部分。今天,少數民族雙語教育已經不再僅僅是為符應多元文化社會的需求而存在,而是生成多元文化社會的系統(tǒng)設置。過去少數民族雙語教育總是存在于特定的時空中,教育者和學習者又都相對固定,但是,在人口遷移與社會流動頻繁、族群與文化又不斷離散與聚合的今天,少數民族雙語教育究竟如何不斷改革發(fā)展,才能既保證其本身的良性運行,又能為多元文化社會的良性運行提供現實基礎,更多地取決于少數民族群體。
肅南縣是一個地處多元文化環(huán)境中的多民族聚居的自治縣,在全球化和現代化浪潮的沖擊下,裕固族語言和傳統(tǒng)文化正面臨瀕危的狀況。如果在全縣各個學校貫徹“多元一體教育”理念,著力開展裕固語雙語教學活動,積極發(fā)揮學校在傳承傳遞優(yōu)秀傳統(tǒng)民族文化的主陣地作用,將會對搶救保護以語言為重點的裕固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起到十分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王海飛.文化傳播與人口較少民族文化變遷——裕固族30年來文化變遷的民族志闡釋,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12.
[2]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鳳凰出版?zhèn)髅郊瘓F,江蘇文藝出版社2007.04.
[3]高小強、鐵文英.甘肅少數民族文化概論.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4.11.
[4]李天雪.裕固族民族過程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11.
[5]謝佳欣.少數民族雙語教育的實證情況研究及保障[J].法制博覽,2018(13):230-231.
[6]阿爾斯蘭.多元文化環(huán)境下的裕固語雙語教學述評[J].民族翻譯,2011(03):82-85.
[7]巴占龍.追尋族群性——裕固族雙語教育改革發(fā)展根本動力的探索性案例研究[J].青海民族研究,2019,30(01):62-70.
[8]郭裕嘉. “雙語教育”浸潤民族團結教育之花. 甘肅教育, 2018,(02):2.
[9]楊杰. 以雙語教育助推現代民族教育特色發(fā)展. 中國民族教育, 2018,(09):32-34.
[10] 潘采偉. 西北少數民族地區(qū)基礎教育多元文化課程體系構建的模式探究.? 社科縱橫, 2011,(12):148-150.
[11]耿才華,拉格. 現代教育技術背景下少數民族雙語教育發(fā)展的思考. 民族教育研究, 2017,(04):40-45,
[12]安文軍. 裕固族地區(qū)裕固語言教學嘗試. 新課程(中旬), 2018,(04),
[13]楊寶琰,張善鑫,安富海. 肅南裕固族的語言使用和雙語教學調查研究[J]. 雙語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