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麗
[摘 ? 要]教育信息化的普及與深入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提供了有效途徑。以偏遠山區(qū)學校為例,說明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促進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師的成長,合理開發(fā)并不斷完善課程資源,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并對當前課程實施情況進行了反思。
[關鍵詞]教育信息化;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
綜合實踐活動是一門實踐性、開放性、生成性都很強的課程,課程的實施是教師指導下學生自主實踐學習的過程。學生自主性的實踐學習通常需要教師的有效指導,但傳統(tǒng)的教育手段和策略已難以保證課程的深入實施。教育信息化的普及與深入為教育教學方式帶來了巨大變化,促使作為新課程亮點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更加立體化、多樣化,有利于教師開發(fā)和完善課程資源,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一、教育信息化促進綜合實踐教師專業(yè)成長
教師是課程實施的主體,課程能否落實取決于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新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對很多教師而言也是新事物,需要從零開始,對課程進行深入的學習和理解。在偏遠山區(qū),由于學習資源和培訓機會相對匱乏,互聯(lián)網成為教師獲取學習資源的主要途徑。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的早期,網上的課程資源較少,只能找到由華東師范大學郭元祥教授提供的一些課程解讀以及一些相關實施方式方法的介紹,使教師們能夠從理論上認識這門課程。隨著課程實施的進一步深入,網絡資源不斷豐富,既有了文本,也有了音像資源;既包括理論指導與課程實施相結合的郭元祥教授團隊提供的視頻課程,也涌現(xiàn)了大量優(yōu)秀課例。這些網絡資源使教師們得以更方便、更近距離地學習課程理念并把握課程實施原則與策略,促進了教師的專業(yè)成長。
二、教育信息化支撐下的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強調學生是活動的主體,強調要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實踐活動獲得直接經驗,但這并不意味著不需要教師的指導。實際上,尤其是在初期,綜合實踐活動的組織、內容選擇、實踐操作等過程,都離不開教師的引導,并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師在落實課程、提高活動質量方面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活動中仍處于主導地位。在教育信息化支撐下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使教師能夠對學生各階段的活動提供更及時、更恰當?shù)闹С峙c幫助。
1.開題階段:以多媒體創(chuàng)設情境并激發(fā)興趣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認為,每個人生來就具有學習的潛能和動力,并能確定自己的學習需求,因此教師的任務不是教學生知識技能,而是創(chuàng)設一種有利于自由學習的情境,讓學生自己學習所需要的一切。綜合實踐活動的開題階段就是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確立活動主題,對主題內容進行深入思考、分化出子課題,激發(fā)學生活動興趣。在這一階段采用多媒體課件創(chuàng)設情境,會更直觀形象、指向性更強,可有效引導學生以最佳情緒狀態(tài)主動投入,積極參與到活動中,便于學生快速確定主題,激發(fā)主動思維,對問題進行積極思考。
例如,在實施“紐扣的世界”主題活動時,教師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了各種各樣的紐扣:翡翠紐扣、木制紐扣、塑料紐扣、金屬鈕扣、貝殼紐扣、中國結盤扣等,用直觀、豐富的形象直接引入活動主題。然后請學生結合以上資料,認識自己手中的紐扣屬于哪一類;在此基礎上再用多媒體展示紐扣的創(chuàng)意使用,如用紐扣粘貼的創(chuàng)意貼畫、紐扣制作的手工擺件、紐扣裝飾的服飾等,讓學生體驗小小紐扣的無限創(chuàng)意,意識到創(chuàng)意就在身邊;最后引發(fā)學生思考“我們可以研究紐扣的哪些問題”。通過交流討論,學生歸納概括出了以下可以探究的子課題:紐扣的歷史、紐扣的生產過程、紐扣的種類、紐扣的用途、怎樣釘紐扣。以上,多媒體課件成為創(chuàng)設活動情境、激發(fā)學生興趣的有效手段。
2.實踐階段:以網絡信息拓展時空并具體指導
人的知識結構是通過學習者與學習環(huán)境的交互作用建立起來的,而活動就是學習者和學習環(huán)境的連接點。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創(chuàng)造機會讓學生走出課堂、走出學校,將課堂和學校教育延伸到更加廣闊的時空。由于學生在綜合實踐活動中相對分散,因此網絡就成為教師提供有效指導的重要途徑。
(1)網絡視頻為學生提供技法指導。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手工制作視頻資源與圖文資源,使學生既可以對課堂上沒有掌握的操作方法進行重復學習,又可以自學一些高于課程的技能技巧,這樣就使原來學習吃力的學生和有興趣深入學習的學生都得到了滿足。如教師在實施“創(chuàng)意插紙”這一主題活動時,為學生提供了幾分鐘網和愛奇藝網站上折紙視頻的網址。在課堂上,學生通過視頻,在實踐活動中掌握了三角插的折法,同時還能用直插法與跳插法進行簡單的設計制作;課外,學生結合教師提供的資源,進行自主學習與創(chuàng)作,制作出了蜻蜓、熱帶魚、菠蘿、飛龍等形象各異、五彩繽紛的插紙作品。充分利用相關網絡視頻完成對學生活動的課外指導,滿足了不同層次學生對活動的需求。
(2)微課提供方法導航?;ヂ?lián)網為教師創(chuàng)建自己獨立的網絡空間提供了便利,教師可以制作并上傳方法指導的微課,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如,教師們在指導學生進行問卷調查時,首先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整體指導,使學生了解問卷調查的全過程以及各階段活動的基本方法;針對如何設計制作調查問卷的難題,教師除了在課上進行指導外,還將設計制作調查問卷的方法制作成了微課,從調查問卷的結構、問題設置的形式、設計問題應注意的事項等方面進行了詳細指導,并將微課投放到QQ群與優(yōu)酷空間,使學生在有網絡覆蓋的地方,能夠根據需要隨時隨地查閱學習。
(3)QQ群、微信群支持師生互動。隨著社交通訊軟件的普及,師生可以在課外實現(xiàn)高效互動。學校有班級微信群、專題活動QQ群,通過在群內互動,解決了學生課外小組活動分散、教師對學生的指導缺失的問題。學生在課外活動時可以就活動中的困難向教師提問,也可以將自己的活動過程向教師匯報。教師則針對具體問題進行指導,也可以對活動提出意見和建議。
3.匯報評價階段:以多媒體網絡搭建展示平臺
在綜合實踐活動的匯報評價階段,要組織學生將研究成果、活動感悟進行匯報展示,并對自己與同伴在活動中的表現(xiàn)進行自評與互評。在課堂上,學生的活動成果、活動過程資料可以用PPT發(fā)布,活動過程的音像成果可以通過多媒體呈現(xiàn),一些實物類作品也可以通過實物投影進行展示與說明,使成果展示過程更加直觀生動。而網絡空間的應用更能充分展示活動成果與活動過程,既增加了學生的成就感,也促進了學生對其他同伴活動成果的了解、評論或評價,使綜合實踐活動成果匯報展示與評價方式更加多元化,課程實施更加廣泛與深入。
三、教育信息化促進課程資源開發(fā)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通常沒有傳統(tǒng)教材作為依托,因此課程不是學生要接受的對象,而是學生可以主動開發(fā)或開創(chuàng)的對象。教師需要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密切聯(lián)系學生生活與社會現(xiàn)實,開發(fā)出滿足學生需求的課程內容。網絡信息的豐富為開發(fā)課程資源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如奧運會舉辦期間,學校開展了以奧運為主題的實踐活動。學生通過網絡獲取了大量資源,既增強了與社會的聯(lián)系,也提升了愛國意識。學校基于學生頻繁使用網絡的現(xiàn)狀,開發(fā)了“網絡利與弊”“電腦與健康”等活動主題,讓學生正確看待網絡、科學使用網絡,學會辯證思維,認識到要一分為二地看問題。
四、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反思與展望
在課程開展的初期,無論是在指導方法上還是在技能技巧方面,教師和學生都缺乏系統(tǒng)的學習,而網絡資源又過于龐雜,師生在搜索資料時要花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進行篩選與甄別,同時大部分網絡資源所提供的知識技能在難易程度上并不會恰好適合學生們的學習與應用,因此迫切需要上級行政與業(yè)務部門能夠針對這種情況建立專門的綜合實踐活動資源網站,為教師的提升、學生的學習提供保障。
1.針對實施課程的教師提供專業(yè)指導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設時間較短,缺乏從專業(yè)院校畢業(yè)的專業(yè)教師,目前從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的教師大多沒有經過針對該課程的專業(yè)學習與訓練,大部分教師在指導時會感到力不從心。雖然教師們理解了課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具備了從事教育教學的熱情,但是在專業(yè)知識技能方面的欠缺,影響了教師們的指導效果,使課程實施難以更加深入。因此,未來中小學校可以與高等院校合作,將調查、訪問、搜集資料、設計等方法,通過文本或視頻等形式進行講解,切實提高教師專業(yè)能力。
2.集中提供專業(yè)的微視頻教學資源
目前網絡上的技能技巧指導資源比較分散,師生查找與使用不便,建議在特定的網站投放微視頻資源。適合學生活動的技能技巧較多,比如陶藝、布藝、紙藝、篆刻、中國結藝等設計制作類,都可以由專業(yè)人員進行策劃、拍攝、制作,發(fā)揮視頻直觀可視的優(yōu)勢,供師生學習使用。
3.引導學生正確使用網絡
網絡信息冗雜,良莠不齊,存在大量網絡游戲或對學生身心發(fā)展不利但卻對他們有強大吸引力的內容,而由于學生自控力較弱,很容易迷失其中,影響身心健康發(fā)展。因此,怎樣引導學生積極正確地使用網絡是教育工作者乃至全社會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
綜上所述,在實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過程中,要以教育信息化為支撐,基于實際,立足師生發(fā)展,進行多維實踐。未來,應以更開放的教育思想、創(chuàng)新的教育理念開展綜合實踐活動,使這門課程進一步展現(xiàn)其獨特的魅力,更好地為學生的成長與發(fā)展奠基。
(責任編輯 ? 姚力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