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中美術課程是通過各種創(chuàng)造性美術活動培養(yǎng)學生終身愛好美術的情感和尊重美術文化的態(tài)度,同時磨煉學生感受美的意識。審美教育不只是簡單的道德標準的圖解,而在于使學生從情感中體驗道德行為的崇高,以德育美,以美育人。
關鍵詞:高中課程;寓美于德;寓德于教
“美術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塑造美好心靈具有重要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在給中央美術學院8位老教授回信中這樣強調。美術是社會存在的產(chǎn)物,美術教育是形象而直觀的教育,它更多的是與審美教育聯(lián)系在一起的,同時也是素質教育發(fā)展有機組成部分。美育教育能帶給學生以積極向上的思想影響,完善學生尚未成形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可以培養(yǎng)學生對美的事物、美的形式的辨別力、敏感性和感受力,故美育與德育可以對學生形成思想上和道德上的感染與影響,可以培養(yǎng)學生在對待自然、社會、人生、他人以及自我判斷上的積極的觀念與熱情,具體而言就是熱愛祖國、熱愛自然、熱愛生命、銳意進取。先哲有云:“學以治之,思以精之,學然后能行,思然后有得?!泵篮枚e極的藝術形象作品,能使學生感受到純潔而高尚的道德情懷,引出學生關于美與德的人生價值思考,并獲得美育的感化和觸動,學生德育品德修養(yǎng)成長軌跡和道德情操的形成便可循循善誘,因而我們的美育中應當對學生適時滲透德育教育,因勢利導,將兩者相承相融、互濟互利,從而更好推進美育中德育的滲透教育。我認為,美育中德育之重,重在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融情達理,方可立心,后導之以行,最終可以將收獲良好的美育教育成果。
《禮記》言:“師者也,教之以事而喻諸德也。”在新課標理念的大力倡導下,美術教育除了承擔傳統(tǒng)意義上的審美教育、美術知識和技能授教之外,我想作為美術教師更應將培養(yǎng)學生的品德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如何以美育人之品德行?以德育人之真、善、美?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怎樣把德育滲透并傳達到課堂教學實踐當中去?如何幫助學生正確的認識美和感受美?樹立健康的人生態(tài)度,是作為美術教育一線工作者所要上下而求索的任務。我國近代教育家蔡元培早在百年之前就曾大力提倡美育,并試圖以美感教育來完成道德教育的艱巨任務,跨越世紀時至今日,在推進素質教育的過程中,我更深刻認識到美育和德育教育在提高和完善學生的綜合素質方面所具有的獨特作用是其他學科所難以替代的。在我看來,寓德于教可以從以下幾個基本教學實踐途徑進行。
一、 必修模塊美術鑒賞:鑒美以育德
蘇聯(lián)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美是道德的純潔、精神豐富和體魄健全的有利源泉?!眹医涛瘜Ω咧忻佬g教育課程做出的指導中也說到“美術教育教學必須全面貫徹教育方針,開闊學生的文化藝術視野,提高藝術修養(yǎng),陶冶情操。使之樹立正確的審美觀,促進其全面發(fā)展?!币庵附處熗ㄟ^對中外古今的各種優(yōu)秀藝術作品的甄別、賞析、歸類、判斷,使學生逐步獲得審美的愉悅享受,感受到藝術的教益和啟迪。在高中美術教學中,美術鑒賞課對學生思想情感和道德品質有很大的影響。學生對于藝術美會有不同見解,他們伊始傾向于接受具象的美術作品,對抽象藝術與意象藝術作品的藝術風格表示質疑,通過逐步的講解歸類分析后才明白東西方藝術在造型、明暗、空間等語言手段表現(xiàn)方面所存在的巨大差異,在鑒賞藝術作品的過程中,形象思維理解判斷就有了獨立思考的成果,從感性漸認識逐漸升華到理性認識,從生活中林林總總的具象藝術中體悟出人生的哲理和意義。因此我們必須認識到“德育”教育在美術教學過程中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它會啟發(fā)和引導學生對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的正確態(tài)度,樹立學生健康的審美觀點、審美理想,進而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對真、善、美的把握能力與假、惡、丑的分辨能力。如我們欣賞清代大畫家鄭板橋的《蘭竹圖》 時,首先要讓學生了解身形多姿鮮活的蘭,筆墨崛俊灑脫的竹新穎獨特的藝術造型外,同時需要了解鄭板橋為人一生的品格德行,他以竹之一枝一節(jié)一葉,遙寄不畏摧折的清傲氣節(jié);又如品析晚明畫家朱耷的《鵪鶉圖》,初識他的作品會驚奇疑問為何畫面形象如此怪異?他筆下的魚、鳥,體貌神情奇特,不拘成法的章法布局,從而造成一種生僻苦澀的藝術美感,反映出畫家本人內心深處的難言之痛與憤懣抑郁,“墨點不多淚點多”的藝術作品背后的人生際遇和家國情懷。“人民畫家”齊白石的作品讓我們感受到的是蒼勁有力的筆法和干濕淡濃總相宜的墨色變化中浸潤了自然生活的美感;從畢加索的《格爾尼卡》中我們看到戰(zhàn)爭的殘酷、慘烈和無情,還有人性的扭曲,畫家以立體主義夸張變形的藝術語言,控訴了法西斯戰(zhàn)爭慘無人道的暴行,渲染了作品的悲劇性色彩,表現(xiàn)了法西斯戰(zhàn)爭給人類帶來的無盡災難,此外我們還能從不同時期的畢加索的作品中欣賞到他天縱之才的藝術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在學生了解蒙克的身世后,才能說自己真正看懂了《吶喊》,看懂了那張色調奇異恐怖的面龐;還有達·芬奇藝術作品中表現(xiàn)出的和諧比例嚴謹之美,拉斐爾藝術作品中表現(xiàn)出的秀美溫和典雅的意境之美,米開朗基羅藝術作品中表現(xiàn)出的雄偉宏大的力量之美,以及文藝復興的人文氣息帶給學生們深遠的思想共鳴和心靈震撼。美術鑒賞課堂上,從多角度引導學生領略賞析古今中外的經(jīng)典藝術作品,讓學生們懂得欣賞與品味,學會交流與溝通,收獲理解與寬容,所謂歷覽古今歷史人生百態(tài),盡閱中外社會浮世千姿。
二、 選修模塊美術實踐:踐行以育德
美術選修教學中有繪畫、書法、篆刻、工藝設計、雕塑等模塊,其中繪畫模塊包含了較多的內容,有中國畫、油畫、素描、水粉畫、水彩畫等。中國畫是我國千百年來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它內涵深刻,意境悠遠,是民族智慧的結晶,更是民族情感的表達,在世界藝苑殿堂中占有重要位置。中國畫從材料、技法、內容到審美的情趣意蘊上都與西方世界的繪畫形式有很大的區(qū)別,特別是融詩、書、畫、印為一體而具有獨特而鮮明的風格。它所用所需的繪畫材料筆、墨、紙、硯都是帶有濃厚文化特色和悠久歷史色彩的物品;中國畫題材中梅、蘭、竹、菊“花中四君子”的筆墨情趣和藝術家托物言志的情懷,中國畫藝術語言上的高遠、沉雄和典雅及千年不變色的原料等都可以作為培養(yǎng)學生民族自豪感的極好材料。教師要以此切入來引導學生進行實踐創(chuàng)作嘗試,并關注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塑造,鼓勵學生通過創(chuàng)作活動獲得對中國畫藝術魅力的體驗和感悟。
書法模塊教學中,從了解書法的產(chǎn)生與中國漢字的密切關系入手引導,因為中國書法藝術是符號化與具象性的統(tǒng)一,體現(xiàn)在點畫結構、章法的無窮變化和多樣形式之中,在符號和造型之間以自然之變化狀天地之奇美。毛筆在宣紙上書寫,提按使轉、墨濃墨淡、運筆或疾或緩,千變萬化,姿態(tài)各異,墨跡中就蘊含無窮的“意味”。李澤厚在《美的歷程》中說:“書法藝術它是活生生的、流動的,富有生命暗示和表現(xiàn)力量的美”,篆書的勁健稚拙,古雅天真;隸書的寬博樸厚,開張雍容;楷書的工厚精到,端嚴方正;行書的清麗流便,灑脫自然;草書的筆奇意縱,氣逸神飛等都體現(xiàn)了東方古老傳統(tǒng)藝術特征和審美趣味,浩浩乎似有一股天地正氣。因此弘揚中華美育精神,讓美的元素進入學生的世界,有助于激發(fā)學生們的熱愛祖國文化遺產(chǎn)思想和感情,陶冶他們的愛國情操,增加民族自豪感,強化文化認同感,于是對學生進行品德方面的教育效果就顯而易見。
工藝設計模塊教學中,學生們主要以構思、創(chuàng)意思維、制作能力一系列過程完成體驗實踐學習,可以通過各種討論和交流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們互動,在情境體驗中獲得新的發(fā)現(xiàn)以表達自己的態(tài)度和觀點,每個學生都會有強烈的參與感與巨大的成就感,學生們找到了自信,切身感受到了完成一項帶有藝術感的學習的樂趣,由被動地完成諸多要求的作業(yè),到主動地掌控手中的素材,憑借自己的想象,根據(jù)所學所想而化為所用,把想象變成現(xiàn)實,完成的作品中就飽含了學生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讓學生在感知體驗認識的牢固基礎之上,進而去調動腦海中思維和情感的交互,逐步使他們獲得對美術選修課堂中美育、德育與實踐交匯的感悟和認知,再通過動手設計實踐操作,完善和升華認知思維,從而獲得創(chuàng)造與成功的學習成果體驗。
三、 育德而為育美:立心以立行
高中美術課程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通過以美育人,引導學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參與美術學習。在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教育教學實踐活動中,美育和德育都是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構成,德育教育更是彰顯了特殊地位和舉足輕重的作用。國學大師王國維曾說:“美學上最終目的,與倫理學上最終之目的合?!泵赖谋举|是美育追求的最高境界,這其實同樣也是德育追求的最高道德理想。美育使學生感受高尚、健康、積極的藝術熏陶,在接受潛移默化的教導中并過濾掉情感上的雜質,使之日趨純正,并在點點滴滴中不斷接受指引,最后將其內化為自己能所擁有的優(yōu)良品質。
美的指引和美的教導是在美術教學中融入德育的感化,讓學生在欣賞美、感悟美、體會美的享受中接受教育,先持識美敬美之心而后踐以融德融情之行,是謂立心以立行。教育學生使之理性看待世界,理性認識生活,進而教之學生完善其社會屬性,使之成為擁有良好道德品行并具有責任與擔當?shù)纳鐣说慕逃繕擞谖叶愿鼮橹匾?。在寓德于教的從師之路上,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力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參考文獻:
[1]宗白華.藝境.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
[2]尹少淳.普通高中美術課程的改革要點.人民美術出版社,2003.
[3]范曾. 范曾談藝錄.中國青年出版社,2001.
作者簡介:
彭莎,貴州省銅仁市,銅仁市民族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