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萍,易建芳
(華東交通大學 圖書館,江西 南昌330013)
由于教育的發(fā)展,MOOC 出現(xiàn),大數(shù)據(jù)時代來臨等因素的影響,文獻檢索課正面臨巨大的挑戰(zhàn),信息環(huán)境下,文獻檢索課教學內容的時代感不斷增強[1],教學改革是文獻檢索課程發(fā)展的必由之路。文獻檢索課教學目標定位為:全面培養(yǎng)大學生的信息素質,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終身學習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使之成為適應信息化和學習型社會需要的高素質人才[2]。在教學內容改革上,目前形成了核心內容和拓展內容兩個方面。核心內容以培養(yǎng)學生有效獲取和利用信息的能力為主,拓展內容應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信息意識和信息道德,擴大學生的信息知識面[3]。如果說核心內容是枝干,那拓展內容就是樹葉,二者之間相互依存,互為補充,相輔相成。
為了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在拓展內容的教學實踐中,華東交通大學進行了積極探索,挑選和列出一些在教學大綱之外學生關注的熱點和焦點選題,并作為課堂補充教學內容,豐富了課堂教學,提升了學生的信息素質,受到了學生的歡迎,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文獻檢索課本身內容豐富,隨著檢索技術的發(fā)展,教學內容也產(chǎn)生了較大變化,手工檢索基本退出了歷史舞臺,挑選一些教學大綱之外學生喜聞樂見的內容作為課堂教學的補充,既滿足了學生的需求,又體現(xiàn)了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隨著智能手機的出現(xiàn),大學生在上課時,出現(xiàn)了“低頭黨”的現(xiàn)象,注意力不再集中于老師的教學,而是在手機上。文獻檢索課某些理論部分內容枯燥;有的學生認為他會搜索,不需要再學習相關知識;還有部分老師自身能力有限,導致教學效果不太好。據(jù)調查,很多學校文獻檢索課都是由于原來的必修課效果不好而降為選修甚至不再開課,因為各種原因導致文獻檢索課教學效果不佳[4]?;钴S課堂氣氛,增加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從而提高教學效果是非常有必要的。
從教育部不斷頒發(fā)各類文件,要求高校開設各種相關課程可以看出,大學教育對大學生的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前的一些選修課都在變成必修,如就業(yè)指導、心理課程,還有一些政治類的課程等。時代發(fā)展,就業(yè)競爭加大,社會變化加快,對大學生的素質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對大學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這就要求課堂教學內容要盡量廣博,培養(yǎng)高素質的人才。
文獻檢索課作為一門方法性的課程,具有很強的實踐性,與文獻檢索相伴隨的其它能力本身也是教學的內容。而傳統(tǒng)的文獻檢索教學內容往往局限于資源的利用、信息獲取的能力等方面,而對于信息意識的培養(yǎng),信息道德的遵循,還有信息分析、利用方面的能力培養(yǎng)教學不足,這些卻是目前大學生最需要增強的知識和技能。另外,教學大綱一般幾年修訂一次,教學內容陳舊,重點選擇不合理[5]。讓文獻檢索課與時俱進,在文獻檢索教學中增加教材以外的知識是很有必要的。
華東交通大學自1996年開設文獻檢索課后,經(jīng)過了20多年發(fā)展,2007年作為每個專業(yè)的必選課列入教學。課時數(shù)由最初的40 降到20、18,目前是16 個學時。其中教室教學是6 次課12 個學時,上機實踐4 個學時。自2007年在文獻檢索課程引入補充內容,截止到目前,共有20 個班級開展這一教學改革,涉及的學科專業(yè)有軟件、人文、信息等。因為只有6 次教室教學,所以每個班只安排6 次補充內容。每個班級第一次上課,發(fā)下候選表,由學生投票,票數(shù)排前的內容列為教學補充內容,每個內容10 分鐘左右時間講授。
補充內容的設置是根據(jù)圖書館組織讀書月活動中反饋的信息,以及平時對讀者意向調查數(shù)據(jù),同時參考了各高校圖書館開展的專題講座的選題,結合本校實際,分為搜索技巧、職業(yè)能力、娛樂休閑、學習輔導4 個方面,共列14 個專題。同時在選擇表格下面留出空白行,允許學生填寫他們所感興趣的專題。從學生實際投票選擇情況來看,四個專題均有涉及,基本持平,只有學習輔導專題,尤其是對圖書館方面的了解選擇較少。具體情況見表1。
表1.教學補充內容選擇情況表
兩年的時間,共20 個班級開展了該教學實踐,抽樣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shù)學生對補充內容持肯定意見,85%人認為補充內容對自己有幫助。但也有15%的人覺得沒有作用??傮w評價有85%以上的人是滿意或者非常滿意,比較滿意在14%,僅有1 位同學表示了不滿意。據(jù)課堂表現(xiàn)來看,講授課本上的內容,有低頭黨現(xiàn)象出現(xiàn),而講授補充內容,這一情況基本沒有。同時根據(jù)一些學生感興趣的話題調節(jié)了課堂秩序,引導了學生對其它教學內容也產(chǎn)生興趣,提高了聽課效率。這些補充內容也拓展學生的思維和眼界,提高了學生的信息素質,提高了學生的職業(yè)技能,增強了就業(yè)競爭力。在調查中,有50%以上的人對3 次以上內容有印象,有48%的人對1-3 次補充內容有印象,只有2%的人對補充內容完全沒有印象。補充內容也豐富了教學內容,對于文獻檢索課程發(fā)展以及大綱的修訂都具有意義。
補充內容的選擇至關重要,既要考慮到學生所喜聞樂見的專題,又要考慮與本課程相關。如MOOC、O2O、互聯(lián)網(wǎng)+、創(chuàng)客空間等,這些有的是教育內容,有的是圖書館工作內容。另外,補充內容還可以強化專業(yè)背景,普通文獻檢索課大綱一般會淡化專業(yè)知識,講授的是普遍性的東西。而在補充內容中,可以針對不同專業(yè),增加該專業(yè)領域中一些重要的信息源情況。
補充內容來源是學生,而對學生的調查中,有65%的人認為要增加技能技術方面的內容,有25%的人認為要增加娛樂休閑方面的內容,有10%的人選擇增加學習輔導方面的內容。因此,緊跟形勢,抓住熱點,及時調整補充內容的選題,應盡量將學生所喜歡的專題列上。
課程教學要求以課本為本,以大綱為綱,需要體現(xiàn)課程理論體系的完整性,因此,要處理好補充內容與教學大綱之間的關系。在內容上不宜安排太多,精選知識點。在時間上,不宜太長,不能占用太多的課堂時間。一般宜控制在10 分鐘以內。學生問卷調查結果顯示,45%的人選擇時間在5-10 分鐘,50%的人選擇10-15 分鐘,只有少量選擇5 分鐘以下或者15 分鐘以上。
目前補充內容的教學形式是以課堂教授為主,有的內容編寫有PPT,有的內容沒有PPT,直接在電腦上操作演示。針對教學效果設計的題目中,有55%的人認為要改革理論教學,換成由學生實習,老師指導。有30%的人贊同老師理論講授,但要安排少量實習。還有20%的人覺得以學生自學為主,老師指導??紤]到現(xiàn)在大學生的學習現(xiàn)狀,以及本門課程只是選修課的現(xiàn)實,如果布置學生自學,估計效果不會太好。沒有人選擇純理論教學。另外,在對影響補充內容學習效果的原因中,有50%選擇缺乏實習,不能動手操作。這說明學生對實習的要求比較大,希望安排更多的實習機會。如何在實踐教學中,加入補充內容的實習,這是今后要考慮的問題,要么調整實習時間,要么擠占原來大綱安排的實習內容。
文獻檢索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需要不斷發(fā)展和完善的課程[6],以適應當前信息時代的發(fā)展。補充學習內容作為文獻檢索課教學改革的一次探索,從教學效果來看,具有一定的實踐價值,同時對提高大學生的信息素質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