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月芳
〔摘要〕學習到敘事療法之后,我就在思考,我們教育一線的老師,如何把敘事療法用到教育教學中來,這也是一個挑戰(zhàn)。小學生可能沒有那么嚴重的問題,但是他們身上或多或少也存在一些膽怯、自卑等現(xiàn)象。班主任工作也是在班級中說教比較多,但是很多老套的說教對于學生已經(jīng)是司空見慣了,幾乎起不到什么實質性的作用。在敘事療法的啟發(fā)下,我也運用了敘事中的相關理論嘗試,還真的收獲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關鍵詞〕敘事療法;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20)07-0034-02
敘事療法屬于后現(xiàn)代派的治療方法,是在后建構主義理論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敘事治療的特點是“外化”問題,也就是將問題與人分開,把貼上標簽的人還原,讓問題是問題,人是人。敘事療法認為,社會是多元化的,各種不同的觀念、生活方式、行為方式都有其特殊的存在價值,相信每個人都有自我改變的潛能。此外,現(xiàn)實是需要意義的,而意義是用語言去賦予的,不同的語言敘述內容和形式帶來不同的意義,尋找生活事件中的細節(jié)和支線故事,并發(fā)現(xiàn)這些細枝末節(jié)所蘊含的“閃光點”,用語言把這些“閃光點”加以描述,反饋給來訪者,讓來訪者看到自己的力量,從而樹立信心,使內心不斷獲得成長,最終戰(zhàn)勝心理問題。
學習到敘事療法之后,我就在思考,我們教育一線的老師,如何把敘事療法用到教育教學中來,這也是一個挑戰(zhàn)。小學生可能沒有那么嚴重的問題,但是他們身上或多或少也存在一些膽怯、自卑等現(xiàn)象。班主任工作也是在班級中說教比較多,但是很多老套的說教對于學生已經(jīng)是司空見慣了,幾乎起不到什么實質性的作用。在敘事療法的啟發(fā)下,我也運用了敘事中的相關理論嘗試,還真的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收獲。
丁剛教授曾經(jīng)對好的教育敘事給出過最高標準,他說:“如果敘事可以達到這樣的境界,即不僅在講述某個人物的生活故事的過程中揭示了一系列復雜的教育場景與行為關系,而且‘照亮了某個人物在此教育場景中的‘心靈顫動,可以給讀者一種精神震撼,那么這就是非常好的敘事了。好的敘事=生動的故事+精彩的內心活動?!?/p>
經(jīng)歷過兩次敘事心理健康教育課,我覺得從敘述從主體來看,可分為兩種方式:
一是“展示”的敘事,即是自己的敘事。敘述者是自己,通過敘述自己的故事,重新對自己的經(jīng)歷進行回味和反思,獲得認識和情感的升華。回憶親身經(jīng)歷的事件,描述的情境有意義,真實地表述自己當時的感受,并能抒發(fā)個人獨到的思考。
二是“講述”的敘事,即關于他人的敘事?,F(xiàn)場的敘述者又成了影響者,在表述個人故事時,會對他人有思考價值和啟發(fā)意義,不論哪種故事都會影響在場的人,同時在場的人都能自發(fā)產生與之一致的自我觀念。在分享這樣的自我觀念時,簡單的事件具有了特殊的意義。這正是通過故事改變個人的理解和觀念。
以蘇教版五年級心理健康教育課《我長大了》為例,我運用敘事療法做了嘗試。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我發(fā)現(xiàn)隨著孩子年齡的長大,他們的個性化意識發(fā)展,有的變得很要強,也有一些慢慢地變得沉默。幾年的同學相處,他們彼此都有了一種固定的思維模式去看待對方,可能在很多方面已經(jīng)忽視了對方的優(yōu)點。我考慮在課堂上用敘事訪談的兩種方法打開孩子內心關于成長的話題。
一、重寫對話——尋找成長故事
在活動主題揭示會后,我采用聊天的形式,讓學生表述內心所想到的生活中體現(xiàn)長大的故事,故事內容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場的同學相互傾聽成長故事。我把關鍵點放在不被學生注意的積極變化和新穎體驗上,我從學生的故事中挑選最能體現(xiàn)中心話題的內容,征求對方意見后開始訪談,我和學生之間一問一答,運用敘事訪談中的重寫對話技巧,尋找學生關于成長主線故事之外的支線故事,通過豐富這些支線故事,使這位學生身上的亮點浮現(xiàn)出來,幫助他重新建構積極的自我認同。在課堂現(xiàn)場,其他同學聽了之后也對他產生印象改變,重新認識該同學。受她的影響之后,其他同學也從她的敘述主題中找出了自己同等的觀念,加深了當時的情境感知。當這位同學聽到大家對她的贊美和認可后,會有眼前一亮的感覺,從而使得積極向上的正能量被調動起來。我再次推動,讓她表達出帶著這樣的夢想,下一步的行動計劃會做什么,學生坦然表達要盡力做好媽媽的小幫手。在這一過程當中,既讓學生在同學面前展示了自己優(yōu)勢的一面,又讓全體同學重新認識了她,一改往日的刻板印象。
二、定義式儀式——見證成長故事
在見證成長環(huán)節(jié)中,我同樣利用敘事中的定義式儀式,讓在場的老師和同學做見證人,讓父母在全班師生面前講述孩子在生活中發(fā)生過的一件被感動的小事。往往就是這樣的小事,最容易觸摸到他們的內心,父母在講述的幾十秒中,孩子卻是被愛包裹了好久的感覺,淚水在眼眶里打轉,最后向父母表達親情感恩。包括邀請班主任在這節(jié)課堂回憶學生在學校生活中發(fā)生的極小的故事,班級中大部分同學都是這些故事的主角,故事內容都是體現(xiàn)了學生慢慢成長的過程,就是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情,在這樣的特殊場合提出來,大家都是見證人,這是一種欣賞式的見證,是給每個孩子重新鋪設了一個印象平臺,讓他們每個人都能夠閃亮起來。每一次上課到了這個環(huán)節(jié),氛圍都很特別,學生們都在靜靜地傾聽,去感受那個故事的寶貴,去被那個故事感動,還被故事啟發(fā)。對每個孩子來說,每件事,每種感受的成長都是他們第一次經(jīng)歷,也許是悄無聲息的,也許是花樣多變的。當他們身邊的重要人物在全班同學面前做見證時,學生們慢慢體會到長大過程中的付出與精彩,他們也感悟到別人眼中自己長大的樣子,才恍然大悟:原來,過去的一切都是在成長,自己在成長路上也是一顆閃亮的星!每次在課堂中和學生一起分享成長故事時,我都會和他們一起感同身受地流淚,也只有這時候的淚水,才能真正地說明我們在長大!
課后,我梳理了整節(jié)課的思路,發(fā)現(xiàn)在小學的心理健康教育課堂上,運用敘事的方法解決問題,便捷高效,能很快發(fā)現(xiàn)學生的思想變化,可取之處在于:
(一)敘事語言的神奇
敘事治療認為,語言本身能創(chuàng)造出不同的意義,現(xiàn)實是隨著語言意義的變化而變化的。在具體的訪談交流過程中,信念、關系、感受或自我概念都會發(fā)生改變,都源自語言的提問技巧。語言的變動性使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對話充滿發(fā)展新語言的機會。平時的教育語言可能更多地充斥著批評和責備,讓學生不樂于接受,甚至產生厭惡的情緒。而敘事的語言則通過發(fā)展新的語言來描述學生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就可以把有問題的信念、感受和行為轉化發(fā)展出新的意義,由此產生許多新的發(fā)展的可能性。
在課堂上,我引導學生打開話題之后,學生們都積極表達個人的思想,當我抓住重點問題展開訪談時,學生們都進入安靜思考的層面,這意味著他們開始站在自己的角度反思自我,他們會傾聽自己內心深處的聲音,也會由此激發(fā)出許多的想法。
(二)敘事見證的魅力
通過前面的重寫對話,幫助學生找到自身的閃光點,這對學生的整體形象就顯得不一般了。在定義式儀式中,需要找重要人物來給學生做見證,我選擇了他們生活中最親近的人,父母或者是班主任。最簡單的方式是提前準備好錄音,通過錄音留言的形式,喚起學生對過往畫面的感知,具體到每一個人以及他發(fā)生過的每一件事,幫著學生從回憶中尋找新的意義與方向。當學生因為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得到重要人物肯定時,會更加充滿自信;而重要人物的語言見證在這么重大的場合里展示,又讓學生意識到自己原來也是這么優(yōu)秀。
敘事心理健康教育課不是簡單地表達生活故事,而是帶著學生去觀察與思考生活中每次經(jīng)歷之后的感悟,它是對過去的行為反思,又是對未來作出的新的計劃和行動方向。我相信,用敘事訪談的形式上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既讓學生在班級體中看到自身的角色亮點,也讓學生之間的認同感在班級中得以更好的發(fā)展。
(作者單位:江蘇省鎮(zhèn)江實驗學校,鎮(zhèn)江,212002)
編輯/劉永勝 終校/劉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