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馨
關鍵詞:高中語文;思辨性;寫作;課堂教學
引言:高中語文思辨性寫作教學面臨來自學生幾個方面的阻礙,如學生在對作文材料進行分析時,往往會因為偷換概念或概念混淆而進一步導致偏題, 或因混淆關系使自己的作文結構混亂, 或論證比例失當使作文無法明確地表述自己的觀點等。 這些問題必須得到迫切的解決,才能夠達到提升學生寫作能力的目的。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課堂教學越發(fā)重要,因此,對于高中語文思辨性作文寫作教學策略的策略研究有著鮮明現(xiàn)實意義。
一、深入發(fā)掘教材元素,培養(yǎng)學生思辨性思維
從本質(zhì)視角來看,在高中語文寫作教學中,要想幫助學生寫好“思辨性作文”,首先需培養(yǎng)他們的思辨性思維,而質(zhì)疑精神則屬于基礎性和關鍵性的因素。因此,高中語文教師在平常教學中應該以教學內(nèi)容與目標為導向,深入發(fā)掘教材中蘊含的“思辨性”素材,結合具體課文制定教學規(guī)劃,設置一些問題當作引線,指導學生質(zhì)疑和探討,使其認真分析與評價,為思辨性思維的培養(yǎng)提供更多助力與支持,幫助他們務實好寫作“思辨性作文”的基礎。
舉個例子,在《拿來主義》教學中,本文文體偏重于論說性,教師可從議論文文體角度講解這篇課文,除指導學生認知層面的漢語知識與主題思想以外,還需深度發(fā)掘篇章中蘊含的思辨性材料,借此培養(yǎng)他們的思辨性思維,為其進行思辨性寫作做準備。這時教師可以設置以下問題:除拿來主義之外,還有哪些主義?這些主義各有怎樣的危害?魯迅先生為將送去主義論述清楚,都提到哪些人?作者運用哪些方法論證觀點?指導學生認真尋找和研究文中所提到的幾種主義及危害,分析論證方法,活化他們的思維。之后,教師講述:眼下對待外國的節(jié)日、影視作品等文化,大家應該怎么做?組織學生結合課文主題與個人認知進行思辨,鍛煉他們的思維。
二、合理安排作文布局,發(fā)揮思辨性思維能力
針對高中語文“思辨性作文”教學而言,為突出學生寫作的思辨性,就需引領他們在寫作之前從比較綜合、全面的角度展開思考、分析和探討,使其努力做到不盲目跟從、不刻板傳統(tǒng)、不狹隘、不偏頗,由此合理安排整篇作文的結構與布局。具體來說,高中語文教師在“思辨性作文”教學中應先明確寫作主題、方向與任務,再引領學生極力發(fā)揮個人思辨性思維展開深層次的思考,使其安排好整篇作文的布局和結構,讓他們寫出質(zhì)量更佳的作文。
比如:在實施《善待生命學習論證》教學時,主要目標是明確議論文的形式:并列式、遞進式、正反對比式,掌握例證法、引證法、喻證法、對比法四種常見的論證方法,側(cè)重于訓練學生的說理能力,讓他們在作文中所說的道理更加令人信服。在具體的寫作環(huán)節(jié),教師可提示學生從以下幾個視角切入安排文章的布局:其一,整體和局部,不僅要站在宏觀角度展開思考,還需有針對性的、特定的論證;其二,內(nèi)部和外部,要從原生、原本、內(nèi)在等視角思考,并從易于變化、后天、外在等視角探討;其三,過去和現(xiàn)在,就是既要回頭看,基于歷史視角進行思考,還要向未來看,把目光聚集在眼下的同時面向未來,促使他們寫出的作文更為科學性與有理性。
三、運用交流互動方式,增強學生思辨性思維
高中生在思維形成過程中,離不開交流和探討推動,因為他們在交流和探討過程中,表面上看是動口交流,實質(zhì)上是大腦思考的結果,由于思維始終處于活躍狀態(tài),思辨性思維將會逐漸開始增強,使其潛移默化的形成思辨性思維意識與習慣。對此,高中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根據(jù)實際情況積極開展交流與探討活動,引導學生全面分析作文材料,提取相應話題,使其在激烈討論中修正思維,增強思辨性思維,讓他們順利寫出“思辨性作文”。與此同時,語文教師與學生溝通交流互動時還應注重傳授表現(xiàn)方式,作為文章不可缺少的形式要素,在整個寫作中占據(jù)較為重要作用。當前很多高中生在寫作過程中忽略語言表達,以至于寫出的文章十分單調(diào)。多元化表達能為寫作內(nèi)容增添閃光點,此時就需要學生積極了解和掌握寫作表現(xiàn)手法及其作用,并將其應用于合適的地方,使人物刻畫與情感表達更加豐滿與充分,達到良好的藝術感染力。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注重為學生講解文本寫作特色,引領學生吸取課文優(yōu)秀寫作經(jīng)驗和方式,并逐漸遷移至自身寫作當中。相關實踐證明,在語文教學中指導學生了解寫作特色,有利于學生掌握和應用寫作技巧,提升思辨性思維。
如:在《多思善想學習選取立論的角度》教學中,教師先要求學生復述“濫竽充數(shù)”的寓言故事,分組討論立意,提示:寓言中從主旨的角度該怎樣審視、立論?涉及哪些對象,分別可得出什么立論?因果是什么?能思考出什么立論?組織他們交流和討論。接著,學生展示成果,預設:主旨切入法,中心立論:批評南郭先生不懂裝懂,人要有真才實學;反中心立論:南郭先生溜走,還算有自知之明。對象切入法,齊宣王:大鍋飯制度,在上面聽,不聯(lián)系群眾;齊湣王:不墨守成規(guī),能深入群眾;隊長:失職,不注重管理,用人不當;隊友:應幫助南郭先生,發(fā)揮集體主義。此外,還有因果切入法等,由此開闊學生的思維空間,增強他們的思辨性思維。
結論
高中生正處于思維能力與辨析能力發(fā)展的關鍵時期,在高中語文“思辨性作文”寫作教學中,教師應把握好“思辨性作文”的文體特征,不斷探索、研究與創(chuàng)新指導方式,靈活運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提升他們的思維水平與寫作能力,進而改善語文綜合素質(zhì)。
參考文獻:
[1]白茹.高中語文教學開展新思維寫作的途徑探索[J].文學教育(上),2020(09):106-107.
[2]溫雅南. 高中議論文寫作教學中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培養(yǎng)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9.
[3]李佳敏. 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高中語文思辨性寫作教學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9.
[4]曹耀清.高中語文寫作課如何有效進行合作學習——《小組合作學習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研究》課題研究[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3,10(1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