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愛芹
摘 要:在小學學習階段,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通常以教師為主。很多小學語文課文中的中心思想大多都是語文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參考相關資料總結(jié)出的筆記,然后在課堂教學中灌輸給小學生,并作為筆記或者作業(yè)記錄在課本中,作為考試時候的答案參考,這樣的學習方式不利于小學生深入思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自主學習能力;培養(yǎng)策略
自主學習依靠學生自己的努力獨立自主地進行學習,它有利于學生主體性發(fā)展,是社會發(fā)展的必然。無論是社會發(fā)展、個體發(fā)展,還是新課改的提出,都要求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必須注意培養(yǎng)小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培養(yǎng)他們主動積極地學會學習。
一、積極引導,調(diào)動學生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想要調(diào)動學生的自學能力,最有效果的策略就是讓學生產(chǎn)生學習興趣。學生在學習興趣愛好的培養(yǎng)上又有多種因素進行影響。首先在教師本身上,教師應當有一個溫柔但又不失威嚴的形象,在面對學生錯誤時能夠清醒鎮(zhèn)靜的尋找到最好的方法解決問題,讓學生能夠改過但又并不傷害師生關系和學生的自尊心。因為教師面對的孩子并不是一個,因此在面對眾多的孩子時,要摸清不同孩子的秉性,主動幫助孩子在學習生活中解決問題,在課堂上面對學生要主動和溫柔,在課下面對學生時應當不忘詢問學生生活情況,多維度了解學生。
其次,想要讓學生對學習提起興趣,教師就要嘗試在教材上多下功夫。實驗發(fā)現(xiàn),人在閱讀時對于閱讀材料中圖畫的關注力相比文字更高。小學生在識字方面還存在一定的障礙,這個時候文章中的圖畫內(nèi)容相比文字就更能幫助學生學習。但是,在文章中多使用圖畫幫助學生理解并不是說就要放棄對于文字理解和解讀的用力,相反,要幫助學生建立起自己查字典的習慣,養(yǎng)成圖畫為輔,讀懂文字理解內(nèi)容為主的模式。剛開始的低齡學生就可以在圖畫上使用比例多一些,減少一些文字內(nèi)容。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圖文比例就可以稍加改變,增加文字部分,減少圖片的使用。
二、調(diào)整教學方法和技巧,引導學生尋找、調(diào)整學習模式
學生學習,尋找到正確地、合適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技巧十分重要。幫助學生尋找學習技巧就需要教師根據(jù)自己對于學生的了解,對于知識點的把握來幫助不同的學生尋找技巧。想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法,首先就要調(diào)整教師的教學方法。語文教學中,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如“三段式教學法”“白話文教育十步驟”等教學方法可以茲以借鑒其中方法和內(nèi)容,其次再嘗試學習現(xiàn)在新的教學方法,確立好課程目標,做到導與喻、序與貫、適與問等教學方法的有機結(jié)合。在教學方法上,教師可以采用多種教學方法,讓學生不斷地尋找最佳狀態(tài),通過加大對于學生的教學方法的策略,幫助學生豐富自身學法,獲得新的學習感受,領悟新的學習方法。這樣的話,教師在上課時選擇多種教學模式,讓學生嘗試在多種多樣的教學模式中嘗試感受自己的狀態(tài),然后課后提醒學生反思自己上課的狀態(tài),幫助學生學會思考和探尋到最舒適、最有效地學習方法和學習步驟,這樣一個鏈條和步驟就形成了有機體。
三、借助多方資料,幫助學生了解和交流自學方法
如果只是利用課上課下的時間幫助學生思考和尋找自己的課上狀態(tài)可能還難以達到期望的效果。小學生對于自己的感受可能難以尋摸,并且他們自我反思的能力可能也有待提高。因此,教師就需要借助網(wǎng)絡或者是通過觀察來分析和總結(jié)別人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們得到借鑒的對象,抽調(diào)對方的自學模式來自行體驗,獲得新的感受,產(chǎn)生新的想法。例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來尋找一些視頻或者是“學霸”的學習方法、學習安排來幫助學生直觀的感受別人的學習模式。然后再由教師來引導學生進行自我總結(jié)和梳理。借鑒了他人的學習方式和方法,學習了別人挖掘符合自己的學習模式的過程,學生這個時候會更加明白自己應當怎么做。這樣,教師帶領學生思考技巧才有效果可言。再者,作為教師,特別是一些具有一定教學經(jīng)驗的教師,對于學生的自學方法可能有所總結(jié)和思考。所以教師在為學生放映網(wǎng)絡上尋找的教學方法時可以借助自己所看見過的、所總結(jié)過的一些學生的自學方法來完善資料,讓學生知道原來擁有好的自學能力的人就在身邊,讓他們在尋找自學方法上更加有信心。
四、留足足夠的自學時間,培養(yǎng)學生自學習慣
小學課程內(nèi)容雖然和初中、高中比較相對寬松,但是由于科目和內(nèi)容原因,小學語文教學時間還是略微緊湊。所以,教師在進行教學目標的選擇時候,一定要仔細思考,做到精辟。也正是由于小學時間相對寬松,教師在進行教學時才能有機會利用更多地時間讓學生自學。所以說,想要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就要利用一些時間幫助學生形成自己的學習習慣。由于小學學生本身就具有活躍好動的性格,天性天真,在自控能力上還呈現(xiàn)出相對較弱的特點。所以,教師要利用好時間,抽出適當?shù)?、固定的時段讓學生學會自己學習,尋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法。教師策劃好計劃、留足時間之后,學生再進行自主學習。一段時間過后,學生就會在這種情況下養(yǎng)成習慣,慢慢地找到自己應當作的事,做事所需要的步驟也會漸漸明了。當然,需要注意的是,因為學生自學可能本身目標不明確,因此他們在自主學習時可能會出現(xiàn)走神或者貪玩等情況。因此,教師在讓學生自習的時候可以布置一些相應地作業(yè)、習題,讓學生有目的的自習。這樣的話,學生自習的效果才能夠更好地呈現(xiàn)出來,學生的有效自習也能夠幫助有力的教師推進教學。
結(jié)語
綜上所述,縱觀我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工作開展的實際情況可以了解到,長久以來,由于受到傳統(tǒng)教育理念的影響,課堂上教師所能關注到的僅僅是學生對最為基礎性知識內(nèi)容的掌握情況,忽略了學生綜合素質(zhì)的培養(yǎng)。這樣的教育方法嚴重影響了學生后續(xù)的發(fā)展和進步,也阻礙了學生的健康成長。所以教師需要尋求小學語文教育工作全新的發(fā)展方向,以此在最佳的教育環(huán)境中促進學生的發(fā)展和進步,使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階段了解語文課堂知識的重要性,感受語文學習的魅力,從而提高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于慶華.小學語文課堂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J].新課程(小學),2015(08).
[2]劉紅麗.統(tǒng)編教材小學語文課后習題在教學中實踐策略的研究[J].傳播力研究,20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