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追溯教育戲劇的起源,指出將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與教育戲劇課程融合的意義,論述課程的基本框架、具體實施方法,提出以“戲寓人生,化人以雅”為理念,以“讀中戲,戲中讀”為路徑,構建“真·愛”悅讀戲劇課程。
【關鍵詞】初中語文 閱讀教學 教育戲劇 課程融合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45-0065-04
初中生喜愛聽故事并熱衷于戲劇表演,語文教師將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與教育戲劇進行課程融合,以“讀中戲,戲中讀”為路徑,構建以“戲寓人生,化人以雅”為理念的“真·愛”悅讀戲劇課程,讓學生的身心都沉浸于閱讀過程,在知行合一的過程中認識并探索世界,在演繹過程中體驗并感悟生活,充分舒展天性,張揚生命的美好。
一、教育戲劇的起源與定義
以戲劇作為教育之法,早在希臘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時代就開始了,而真正把它應用于學校課程教學中,主張“從實作中學”“藉戲劇實作來學習”的是18世紀教育思想家盧梭。1979年,凱文·勃頓(Gavin Bolton)將桃樂絲·希思考特(Dorothy Heathcote)的《邁向教育戲劇理論》一書整理出版,確立“DIE”一詞為教育戲劇的統(tǒng)稱,戲劇活動開始應用于課堂教學。
臺灣學者張曉華于2004年概括了教育戲劇的定義:“教育戲劇是運用戲劇與劇場之技巧,從事于學校課堂的一種教學方法。它以人性自然法則為依據,自發(fā)性地與群體及外在接觸。在指導者有計劃與架構之引導下,以創(chuàng)作性戲劇、即興演出、角色扮演、觀察、模仿、游戲等方式進行,讓參與者在互動關系中,能充分地發(fā)揮想象力、表達思想,由實作而學習,以期使學習者獲得美感經驗,增進智能與生活技能。”可見,教育戲劇是將戲劇的元素和方法應用于教學,引導學生通過創(chuàng)作、即興演出、角色扮演、觀察、模仿、游戲等方式有意識地再現故事并傳遞思想的教育活動。
二、將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與教育戲劇課程融合的意義
時代呼喚生態(tài)、動態(tài)的深層次閱讀,止于對文學作品的理解和語言素材的積累,只重視閱讀技能訓練的淺層閱讀教學顯然已不能緊跟時代發(fā)展的步伐。而以“讀中戲,戲中讀”為路徑,構建“戲寓人生,化人以雅”的“真·愛”悅讀戲劇課程,綜合了傳統(tǒng)語文閱讀課程和教育戲劇課程的優(yōu)勢,更符合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在包含戲劇元素的閱讀情境中,學生從淺層的文本閱讀走出來,轉為對文本再創(chuàng)作的深層閱讀,借用文本中角色的身份在情境中進行體驗和感受,運用已有的閱讀經驗或生活經驗進行思考和展示,從而產生獨屬的感性體驗及更深層次的閱讀思考,延展了閱讀的深層功能。教師將語文教學融入教育戲劇活動,搭建從靜態(tài)閱讀到動態(tài)閱讀的橋梁,將內化的學科知識與人文底蘊充分地表達、展示出來,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感悟力、理解力和同理心,激發(fā)學生更濃厚的閱讀興趣。
(一)教育戲劇讓語文閱讀課堂煥發(fā)生機
當今主流的課堂教學仍是以教師為主體、以完成教學任務為目的,教師上語文閱讀課必先引導學生認識形音義、梳理結構、概括內容、歸納主旨,然后局部鑒賞詞、句、段,以“教師問,學生答”為主要教學方法。這樣的語文課堂沒有體現因材施教的原則,無視學生的既有經驗,壓抑兒童的天性,將教學對象當作抽象的群體而非鮮活的生命個體。課堂活動本應豐富多元,卻被重復枯燥的練習與機械的抄寫所替代,學生在閱讀課中找不到思想落腳點,很難與作者產生共鳴,難以獲得個性化的閱讀體驗,大大影響了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更遑論感受語言之美、發(fā)展高階思維能力。
筆者認為,一堂有生命力的語文閱讀課應是這樣的課堂:將文本閱讀與實際生活相結合,與哲學、歷史、音樂、美術、信息技術等其他學科跨界融合,引導學生全面了解文章的創(chuàng)作背景,深刻體會作者當時的情感,體味文本的價值。教育戲劇堅持以學習者為中心、以戲劇為教學媒介、在教師引導下參與實際操作的原則。教學過程中,學生閱讀語文教材中大量的現代文和古詩詞,進行自主再現、改編、創(chuàng)作、再生,想象和創(chuàng)作空間更寬廣,突破了講臺的限制,將教室變?yōu)槿松笪枧_。每名學生都可以提供意見,自覺主動地參與實踐,在假設的情境中經歷人生萬象,體驗各種不同人物的情緒,通過彼此流暢的互動、溝通、協(xié)調體會人性、了解世界。學習過程中,學生有很大的表達空間,可以把自己的感受和認識充分地表達出來。教師透過戲劇的表現方式,將灌輸式教育轉為啟發(fā)式、體驗式、綜合式教育,學生在輕松愉快的課堂氣氛中學習,提高了語文學習興趣,使語文閱讀課堂煥發(fā)蓬勃生機。
(二)教育戲劇能有效提高學生“聽、說、讀、寫”能力
傳統(tǒng)的閱讀課堂形式固化,學生被動參與,欠缺創(chuàng)造力。語文閱讀教學與教育戲劇的融合課堂具有開放性。整個過程重視團隊互動討論,學生必須仔細聆聽,進而理解并記憶信息,給予積極回應。教學中,教師常用“旁述啞劇”“引導想象”“回憶往事”等技巧鼓勵學生體會文中人物的心情。為了更清楚地表達自己話語中的意思,學生往往會配合使用一些“非口語”的表達技巧,比如臉部表情、肢體動作、聲調特色等。學生在不斷的戲劇訓練中養(yǎng)成良好的說話、誦讀和傾聽的習慣。在教育戲劇中,每個角色語言表達模式不同,故事的情境也有不同,學生要想演好這一角色需要對戲劇素材進行深入理解。這一過程使語言學習更加具體化,學生深入理解課文主旨,成為知識的主動建構者。學生在實際的參與中體驗到角色間的情感與沖突、情節(jié)的趣味與轉折,更從中領略文學之美,也愿意嘗試閱讀更多的文學作品。學生由認識到行動,由此及彼,由點到面,自主進行整體閱讀、群文閱讀,養(yǎng)成熱忱主動、持續(xù)穩(wěn)定的閱讀習慣。
為推動戲劇的進行,將文學作品戲劇化,學生在接下來的活動中需要自創(chuàng)故事的“續(xù)集”,或進行合理改編,或集體進行某些與書寫有關的活動。這些“自創(chuàng)”的作品通常又成為下一個戲劇活動的題材,而且學生在戲劇表演情境中能通過感官獲得直接的經驗和豐富的寫作素材。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教育戲劇教學活動通過合作討論文本、編寫劇本、共同排演、呈現演出的過程,不但能增進學生的閱讀興趣,也能在討論與扮演中強化理解能力,更進一步在觀賞表演時幫助記憶。閱讀不斷被強化,又經過反復實操訓練,大大地提高了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
(三)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閱讀需要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課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薄伴喿x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边@對現行的閱讀教學是個挑戰(zhàn),要求教師立足于文本,突出多元性、開放性和創(chuàng)新性,更注重以學生為閱讀主體,更注重閱讀實踐,張揚閱讀的生命力。
那應如何彰顯閱讀的個性、拓展延伸閱讀的廣度?教育戲劇的優(yōu)勢在這種情況下得以突顯。從理論層面上看,教育戲劇融入語文閱讀教學,“讀、研、演、悟”四個環(huán)節(jié)和形式符合一般的閱讀規(guī)律,即閱讀過程的調控規(guī)律:自讀感知—研讀理解—綜合體驗—表演感悟—學以致用。它并不需要學生專門學習,只需在表演前了解規(guī)則,符合學生愛玩游戲的心理特征。通過教師的精心設計,學生在游戲和扮演過程中就能順利獲得知識或者心靈啟迪,滿足學生個性化閱讀的需要。
三、融合課程的基本框架
南寧市第三中學初中部(五象校區(qū))在“戲寓人生,化人以雅”這一課程理念的支撐下,以“讀中戲,戲中讀”為路徑,搭建了“真·愛悅讀厚積文化基底、教育戲劇涵養(yǎng)心靈成長、智藝雙馨點亮人生理想”的塔式螺旋上升型閱讀戲劇課程結構。
(一)課程結構
1.“書香熏陶”
學校打造一個“校園式圖書館”,讓人“走進學校,就仿佛走進了一座移動的圖書館”,打造“書香校園”環(huán)境,創(chuàng)設雅致的閱讀場所,如功能齊全的圖書館、溫馨典雅的書屋、小巧別致的圖書柜、因地制宜的圖書角、內容豐富的文化長廊等;建設自由閱讀與才藝展示的舞臺,如會移動的朗讀亭、展覽板,智能化的多媒體閱讀平臺、創(chuàng)客空間、數字電視臺展播廳、各類才藝培訓多功能室等,營造輕松愉悅的閱讀氛圍,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形成“真·愛悅讀,敦品勵學”的閱讀風尚。
2.“讀·戲融合”
學校圍繞語文課程標準,以現行初中語文教材為載體,以“讀中戲,戲中讀”為路徑,設計融合了教育戲劇多樣化特色、富有創(chuàng)意的閱讀課堂教學。
3.“悅讀同享”
學校在“書香熏陶”的基礎上,將課堂內外相勾連、校園內外互聯(lián)通,將教育戲劇引入學校教育教學各項活動當中,充分舒展學生的天性,培養(yǎng)他們多方面的能力。教育戲劇校本課程系列化,滿足學生持續(xù)穩(wěn)定的深層需求,建立情感與智慧的鏈接,滿足他們個性化的發(fā)展需要。
4.“才藝拓展”
學校充分發(fā)揮“書香校園”的空間優(yōu)勢,拓寬創(chuàng)造、想象空間,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自主悅讀”的潛能。學校設立各式各類的才藝培訓社團,如民樂團、朗讀社、文學社等,疏解學生的情緒,激發(fā)他們的內驅力,提升他們的綜合素養(yǎng);不定期舉辦“元旦嘉年華”“文化戲劇節(jié)”“讀書節(jié)”等,為學生搭建才藝展示的舞臺,增強他們的自信心與創(chuàng)造力;通過各種外出研學活動,向更廣闊的社會空間拓展延伸,設立培訓基地或者工作室,定期邀請專家、名師前來講學、指導,為學生提供更高、更廣的舞臺。
(二)課程內容
1.教育目標
學校根據語文課程標準,制訂閱讀教學與教育戲劇的總目標及各年段的分目標(包括智力與非智力),有針對性、系統(tǒng)性地開展課堂閱讀與戲劇活動,整體推進課程融合。學校確立了每個學段的具體目標:初一學段強基閱讀,初二學段延伸閱讀,初三學段應考閱讀。
2.教學內容
一是納入學科,結合初中語文教材實施教學;二是獨立設科,根據年段目標設計校本課程,因地制宜,選擇適合學生的讀物,并以閱讀內容或話題為藍本開展教育戲劇系列活動。比如,設置獨立的校本課程,以初一強基閱讀為例,根據語文教材每一學期的名著閱讀篇目,開設名著閱讀校本課程:第一學期,消除與經典的隔膜,定向閱讀散文集《朝花夕拾》;注重閱讀方法訓練,精讀和跳讀《西游記》。第二學期,運用圈點與批注的方法閱讀《駱駝祥子》,快速閱讀《海底兩萬里》。在實施名著閱讀校本課程時開展教育戲劇系列活動,如角色扮演、劇本改編等。
3.教學活動
教師根據文本設計多種教學活動,甚至跨界應用教育戲劇范式,引導學生完成從文本閱讀到教育戲劇創(chuàng)造的過程;開展課外融合活動,搭建戲劇表演、展示的舞臺,讓學生充分展現才華,張揚個性。結合社會熱點和校情,定期或不定期開展各類閱讀活動、比賽,如戲劇文化節(jié)、悅讀沙龍、校園劇本創(chuàng)作大賽、詩歌創(chuàng)作與誦讀比賽等。
四、融合課程的實踐
(一)“悅讀”化整為零,厚積文化底蘊
學校要求學生每天閱讀超過一小時,在閱讀中啟智開明,以書香潤養(yǎng)身心。學生在書山學海中“閱人事、閱生活、閱世界”,增長知識,開闊視野,陶冶情操。
1.晨讀晚記
清晨,學生佇立于學校文化長廊、書屋、圖書角,即可以選取自己喜愛的書籍開始閱讀。全校25個班級一千多名學生在晨光中沉浸于氤氳書香,早讀鈴聲響起,朗朗書聲響徹云霄。每天放學后,大多數學生并沒有馬上離校,而是自由參與學校組織的不同形式的閱讀,如師生共讀、同伴共讀、視頻閱讀、專題閱讀、分層閱讀、社團閱讀等。
2.午誦背默
下午第一節(jié)課前二十分鐘是我校學生的共讀時間。有的班級將經典篇章朗讀與學生自由誦讀結合起來,相得益彰;有的班級組織成語、詩詞名句背誦默寫活動,異彩紛呈。
(二)戲寓人生,化人以雅,同享成長
閱讀教學向縱橫拓展,必須有適宜的課程支撐。南寧市第三中學初中部(五象校區(qū))因循“戲寓人生,化人以雅”的理念,形成了由融通性教育戲劇、活動性教育戲劇和專門化教育戲劇三大板塊構成的課程體系。
1.融通性教育戲劇
融通性教育戲劇是指將教育戲劇范式滲透到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配合學科教學目標及教學內容,靈活選取教育戲劇范式組織教學活動,引導學生進行多元閱讀,改善課堂教學效果。比如教師教學部編版語文教材九年級上冊《故鄉(xiāng)》一文,引導學生整合改編課文,創(chuàng)作獨幕話劇,分別表演再現“我”與少年閏土、“我”與中年閏土相會的生活場景,親身感受純真人性的扭曲,人與人之間的冷漠、隔膜,與作者產生情感、思想的共鳴。
2.活動性教育戲劇
活動性教育戲劇以德育為導向,以綜合性學習為目的,建立研學基礎,拓展閱讀空間,讓閱讀走出校園,與社會接軌。迄今為止,南寧市第三中學初中部(五象校區(qū))已經與廣西博物館、廣西科技館、南寧市圖書館、廣西文化藝術中心等近十所單位機構建立研學基地。學校定期定時組織各類研學活動,將戲劇表演活動、戲劇學習展示、戲劇文化知識講座等教育戲劇主題活動與研學主題結合起來,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局面。
3.專門化教育戲劇
專門化教育戲劇就是把教育戲劇作為獨立學科開展教學,即專門的教育戲劇課程。比如,舉辦文藝匯演、讀書節(jié)、戲劇節(jié)等,指導學生自由發(fā)揮改寫、創(chuàng)編技能,鍛煉學生表達、表演的能力,張揚學生的真性情,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比如,校園課本劇創(chuàng)作、話劇表演大賽、文化戲劇節(jié)等教育戲劇活動就深受師生喜愛,取得了卓越的成效。
此外,學校定期邀請文化界名人前來講學或做專題講座。如粵劇大師梁素梅《匠心與傳承》專題講座等;同時,設立校區(qū)“真·愛”悅讀讀書會,專門承辦各類專門化的悅讀活動,舉辦各式“悅讀沙龍”,與教育戲劇深度融合,讓生生、師生、家長、親子在“讀中戲、戲中讀”中同享成長。
(三)讀·戲相融,塑造人格,燃亮理想
針對有戲劇表演才能或表演潛力的學生,學校特別設立朗讀社、民樂團、合唱團等,開設戲劇展藝課程,為他們提供更直接、專業(yè)的培訓。各項課程力求滿足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需要,比如,語言藝術課旨在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感,訓練語言節(jié)奏,提高藝術欣賞的能力,為劇本創(chuàng)作、戲劇表演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保護學生的戲劇表演天資,為學生充分展現這些天資打下堅實的基礎,創(chuàng)造有利的條件。
而在日常的教學中,教師基于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進行語文教學內容與戲劇教育教學方法的融合,學生身心解放,在課堂上經歷“心靈的探險”,就有機會發(fā)現“真我”,從而檢視小我,疏浚心源,喚醒自覺,增進反思,然后從心底生出社會關懷意識,乃至樹立以天下為己任的勇敢擔當精神。
下面是部編版語文教材九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故鄉(xiāng)》改編課本劇節(jié)選:
《少年閏土&中年閏土》
一、序幕
(旁白):我冒了嚴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別了二十余年的故鄉(xiāng)去。母親告訴我:閏土每到我家來時,總問起我,很想見我一回面。母親已經將我到家的大約日期通知他,他也許就要來了。
(旁白)這時候,我的腦海里忽然閃出一幅神異的圖畫來: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這少年便是閏土。(背景LED背投這幅畫面)
(少年閏土上,表演動作“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的刺去”)
二、第一幕:回憶少年閏土
(旁白)有一日,母親告訴我,閏土來了,我便飛跑地去看。我們很快就熟識了,聊了很多新鮮事兒。
(少年閏土、迅哥上場)
迅哥(激動地):閏土!閏土!捕鳥!捕鳥!
少年閏土(爽快):這個好玩!來,我給你做一個看!
迅哥(興奮):快做!快做個來!
少年閏土(認真、機靈):你看好啦!在這兒,先掃塊空地出來(做掃地動作),用這支短棒,上面綁根繩,要長一些的,好牽著,再支個大竹匾(做支匾動作),然后撒下秕谷,遠遠地拉著縛在這棒子上的繩子,遠遠地趴著,靜靜地等(做牽繩、趴著、靜等動作),可不能動啊,就等鳥雀來吃時,繩子只一拉?。ㄗ隼秳幼鳎┖伲区B雀準就罩在竹匾下了?。ǖ靡狻⑴d奮的表情)
……
在這樣的“讀”與“戲”融合的過程中,學生相互配合、共同成長,提高感悟力、想象力和表現力,培養(yǎng)良好的交際能力,得到文化藝術的熏陶,展現才華,健全人格,點亮理想。
“戲寓人生,化人以雅”。教育戲劇與語文閱讀課程相融合,符合中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通過教育戲劇,傳統(tǒng)的靜態(tài)、單一、膚淺的閱讀必被引向現代的動態(tài)、再現、深刻的閱讀,為學生的生命成長尋找一個最佳出口,成為他們彰顯個性、健康身心、自強成長的載體。
【參考文獻】
[1]李穎致.構建兒童閱讀與教育戲劇整合課程的探索——以廣州市海珠區(qū)客村小學為例[J].教育觀察,2018(10)
[2]甘維.“教育戲劇”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J].文教資料,2015(30)
[3]陶笑瑩.教育戲劇與語文閱讀教學結合的研究綜述[J].中國校外教育,2013(29)
[4]李嬰寧.“教育性戲劇”在中國[J].藝術評論,2013(9)
[5]張曉華.臺灣中小學表演藝術戲劇教學的解析[J].教育學報,2014(2)
注:本文系廣西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19年度課題“教育戲劇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研究”(課題編號:2019A064)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鄧林鵑(1977— ),女,廣西桂平人,教育碩士,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中學語文教學。
(責編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