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吉智
摘 要:小學是學生學習的開端,是培養(yǎng)他們學習的入門階段,因此教學方法就顯得十分重要。傳統(tǒng)的授課方式主要是通過教師的講述以及板書去傳授知識,學生只需要坐在座位上去聽,然后根據(jù)教師的要求去完成就好。
關鍵詞:小學;語文朗讀;教學
一、朗讀的重要性
(一)增加學生的興趣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學生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是比較重要的。因此朗讀是一種很重要的方式,它能夠增加學生對語文學習的專注力,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在學習課文的時候,如果教師帶領他們深情地朗讀,他們便能更好地融入課文中,體驗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學生也更有共情能力。
(二)增強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在進行語文授課時,增加學生的朗讀,可以讓學生更好地去理解文章的意思,增加學生的信心,讓學生可以去表達自己對這些內容的情感。通過配合教師的講解,學生更能找到重點,提高自己的思索能力,然后教師進行總結和其他一些內容的補充,這樣學生的語文學習效果就會比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好很多。因此,朗讀對于他們對課文的理解有很大幫助。
(三)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語文教學中最重要的教學目標就是讓學生學會表達。尤其是小學階段的學生,他們對于語言才剛剛開始理解和進行系統(tǒng)性的學習,增加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能為他們今后的生活和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并且課文中有很多畫面,學生通過朗讀可以在腦海中浮現(xiàn)這些畫面,豐富想象力,進而增強對課文的理解。
二、如何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
根據(jù)分析可知,讀課文對于語文學習有著很大的作用。并且學生通過朗讀,可以增加學習興趣,增強對朗讀內容的理解,并且更富有想象力,能更好地學習語文。這就需要教師采用合適的方式,來訓練學生的朗讀能力。
(一)確定目標
教師授課的目標是由國家規(guī)定的,教師要深入了解國家要求的授課目標,更要根據(jù)這些授課目標去進行階段劃分,在授課計劃中落實,并且根據(jù)每個學生的狀況,將制定的授課目標進行具體地、深入地分配。尤其是針對小學生,學習的方式更要多元化,要在他們的學習過程中增加朗讀內容,這樣可以讓學生對語文富有情感。教師也要教導學生如何朗讀,才能富有感情,朗讀時什么時候需要停頓,這樣可以培養(yǎng)學生語文學習的多元化,讓教師達到授課目的。
(二)優(yōu)化教學方法
以前的授課方式,都是以教師的陳說為主,學生只是去麻木地接受這些知識,缺乏積極性。這種學習方式會讓學生覺得語文是非常乏味的。教師要改變曾經的授課方法,將學生變?yōu)檎n堂的主體,多聽學生的意見,多讓學生表達自己的意見,讓他們喜歡朗讀并且自覺地愛上朗讀;讓學生能夠主動學習,主動去理解課文的含義;讓學生更深入地學習語文。首先,教師必須了解到朗讀的重要性,結合學生的狀態(tài),更好地去落實朗讀在語文中的應用。其次,教師可以經過授課總結,并且和別的教師進行學習和討論,提高自己的授課方法,將朗讀更好地應用到語文學習中,讓教師的教學方式更加適合學生學習。
(三)分層次朗讀
教師在授課時,不能籠統(tǒng)地將教學目標提供給學生,讓學生去完成,否則這樣的方式達不到效果。教師在設計教學方案時,要根據(jù)學生的學習情況,按照課本的要求,將需要學習和朗讀的內容進行分層。
(四)加入情景設計
小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理解能力還比較差,對于一些復雜的課文,他們還沒有能力去理解所要表達的含義,并且大多數(shù)文章僅靠文字,更加難以理解。在學生進行朗讀時,對于一些比較復雜的課文,教師可以增加情境,讓教學更加直觀通過這些情境,結合課文朗讀,學生就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含義,可以更好地理解語文。
(五)進行小組合作
以前的教學方式學生缺少參與感,因此對學習提不起興趣。并且傳統(tǒng)的語文課堂上都是由教師朗讀,很多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就會產生困意,這是一個很不好的開始。這樣的教學模式,使小學生從剛開始就對語文失去了興趣,更沒有興趣去進行課文朗讀,這樣的教學效果是非常不好的。因此,教師可以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朗讀中去,還可以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讓他們更好地互動并且共同進步。例如,在講到《走月亮》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進行預習,然后每個小組的學生都分配要朗讀的段落,例如兩部分主要景色的描述可以分給不同的學生進行朗讀,讓他們讀出景色的優(yōu)美,并且融入感情,讓他們真正感受到和阿媽走在一起的感情,并且讓小組之間去討論朗讀后所體會到的情感。然后教師對于每個小組的朗讀情況進行評比,并且給予指導和鼓舞,進而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同時也增強了學生之間的合作精神,讓他們可以互相交流協(xié)作,提高語文的學習成果。
(六)尊重每個學生
以前的教學總是說“嚴師出高徒”,教師對于學生總是嚴格教育,并且有的教師只為了達到教學目的,讓學生提高成績,而忽視了對學生的尊重,更不會重視學生的意見。這樣,學生就成了一個麻木的學習機器,并沒有自己的思想,更不敢去表達自己的想法或者張口去朗讀課文內容,因此這些教學方式都是需要改變的。新課改后,教師要尊重每個學生的想法以及學習狀態(tài),不同的學生的表達能力和學習能力都是不同的,并且也有不同的共情力,這樣他們在朗讀課文時,所體會到的情感程度也是不同的。教師需要根據(jù)每個學生的狀態(tài)進行合適的指導,給予學生足夠的尊重,讓他們能夠有足夠的信心去學習語文。小學生就像一張白紙,可塑造性非常強,教師不能因為一個學生的朗讀狀態(tài)不好,就否定這個學生。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或者不擅長的部分,教師要對語文基礎比較薄弱的學生投入更多關注,讓他們愿意去朗讀,愿意去表達自我,并且可以讓朗讀得情感比較豐富的學生去傳授經驗,讓其他學生進行學習。
三、結語
綜上所述,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方式需要很大的改進,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狀況,優(yōu)化自己的語文授課方式,并且要意識到朗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所占有的比重。學生不能僅僅學會書寫語文,更要學會去表達,可以通過朗讀,增強對課文的理解,提高自己的表達能力。在學生進行朗讀時,教師要確立教學目標,對所要授課的內容以及學生的朗讀進行分層設計,可以進行小組任務分配,并適當?shù)丶尤胍恍┣榫?,這樣學生在朗讀課文時,會更富有情感,并會更深入地理解文章所描述的情景或者需要表達的情感。
參考文獻:
[1] 鄭永紅.小學語文朗讀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思考[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1(10):227.
[2] 馬麗.小學語文朗讀教學中的共同問題[j].小學時代(教育研究),2010(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