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紅
【摘 要】 閱讀教學中的教學對話應(yīng)該包含三種形式:學生和課本的對話,學生和老師的對話,學生和自我的對話。這三種對話表現(xiàn)了三個特性,分別為理解性、表現(xiàn)性和反思性。如此,才能在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堂上完成知識的構(gòu)建。
【關(guān)鍵詞】 小學語文;教學對話;理解性;表現(xiàn)性;反思性
一、教學對話要注重把握理解性
理解性對話要求學生仔細地體會文章。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可以采用批注式閱讀的方法,在和文本進行對話時,學生在文本的一旁批注上自己的感想,這不僅可以幫助同學理解文章,還能促使學生產(chǎn)生情感上的共鳴。
例如《一個豆莢里的五粒豆》的教學,這是安徒生先生創(chuàng)作的一篇童話。在閱讀的過程中,老師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請同學們體會普通的豌豆在作者的筆下是怎樣的富有情趣?并且區(qū)分作者對于五粒豆的不同態(tài)度,想想這些豆子分別象征著什么樣的性格?”學生仔細閱讀課文,通過分析豌豆分開時各自的愿望,找到了答案。第一粒豆:如今我要飛到廣闊的世界里去了,如果你能捉住我,那么就請你來吧。第二粒豆:我將直接飛進太陽里去,這才像一粒真正的豌豆呢。學生有感情地朗讀之后,在旁邊批注上了他們的性格特點,即自高自大。第三、四粒豆:我們到了什么地方就在什么地方睡大覺。第五粒豆:該怎么辦就怎么辦。這三粒豌豆的性格特點就是隨遇而安,喜歡過平靜的生活。和前面兩粒豌豆有著截然不同的區(qū)別。在完成這一學習任務(wù)的同時,學生不妨在旁邊批注上對這兩種性格的看法,這兩種性格也是生活中常見的人的品性。學生可以從自我性格出發(fā)去談?wù)撨@個問題,這就完成了理解性對話。
二、教學對話要注重把握表現(xiàn)性
表現(xiàn)性教學對話的構(gòu)建融合在教學活動的開設(shè)中。老師和學生之間要多進行互動交流,這不僅僅是教學的需要,也是出于老師和學生情感的需要。表現(xiàn)性對話不僅有利于學生更好地認知課堂教學內(nèi)容,還有利于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情感交流,形成良好的師生關(guān)系。
父愛一直是一個永恒的話題。父親的愛如同大山一般寬厚,父親的愛是深沉的,父親的愛是嚴肅的,父親的愛是隱晦的。父親的愛需要我們認真地去體會,從點滴之間去發(fā)現(xiàn)、去品味,我們才能感受到父愛的偉大。因此,教師可以在同學之間開展有關(guān)父愛的相關(guān)問題討論活動。例如在《父親的愛》一文中我是這樣展開教學的: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父親的愛》這篇文章,我想邀請一位同學給大家講一講他是如何看待本文的標題“父親的愛”的,并且從這個標題中思考一下,在平時的生活中,我們所感受的父親的愛是怎么樣的?
生:老師,作者把父親的愛比作了舟船。我想如果說大海代表的是作者的生活,那么在他人生的道路上,父親就像是舟船一樣,載著作者渡過了大海的洶涌波瀾,也就是作者在平時生活中遇到的艱難險阻,父親幫助他到達了理想的彼岸。所以這個比喻非常貼切地表現(xiàn)出了作者的父親的愛的深沉和厚重。
師:同學們,在看完課文之后,我們發(fā)現(xiàn)作者在抒發(fā)對于父親的愛時,總是以夢境的形式回憶的,你們認為這種方式好嗎?好在哪里?
生:老師,在我看來,作者以夢境的形式回憶父親的愛,更容易抒發(fā)作者的情感,作者可能跟父親一樣,在生活中是個不善于表達情感的人,但是在夢境中,作者可以毫無保留地表達對父親的愛,同時也能給讀者強烈的代入感。作者用夢境的形式回憶父親的愛,可以更好地將情節(jié)聯(lián)系起來,更好地表達了本文的中心主題。
師:讀文章的時候,我們發(fā)現(xiàn)作者在文章中還提到了朱自清先生寫的《背影》,看到了一個非常感人的細節(jié),作者想從中表達什么意思了?這篇文章跟朱自清先生所寫的《背影》一文有什么相似之處呢?
生:老師,朱自清先生寫的《背影》一文也是一篇歌頌父愛的偉大的文章。作者提到這篇文章,是因為作者心里同朱自清先生產(chǎn)生了共鳴,他也深刻地體會到父親給予他的關(guān)愛與關(guān)懷,體會到父愛無言的偉大。而朱自清先生在《背影》一文中著重表現(xiàn)了父親的背影,表現(xiàn)了父親的愛像是大山一樣寬廣,父親的愛是無言的,但是也是最深厚的,跟本文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一致。
教師與學生在課堂上多進行交流,教師以提問的形式來教授學生,讓學生能夠自己動腦筋思考,更能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提高教師上課的效率。以師生交流構(gòu)建的課堂是精彩、高效課堂的表現(xiàn)。
三、教學對話要注重把握反思性
我們發(fā)現(xiàn)在教材中很多文章都有留白的部分,這部分是作者精心設(shè)計的,而作者精心設(shè)計這部分的主要目的就是給讀者留下疑惑,讓學生進行認知重構(gòu)式的反思性對話,這是學生自己與自己之間的交流,是學生進行自我提高的一個好機會。
還是以《父愛之舟》的教學為例,這篇文章中就具有一些留白的部分?!半鼥V中,父親和母親在半夜起來給蠶寶寶添蠶葉……每年賣繭子的時候,我總跟在父親身后,賣了繭子,父親便給我買枇杷吃……”請同學們構(gòu)想省略號中的內(nèi)容以及它表現(xiàn)出來的畫面,開展認知深刻的自我反思活動。第一個省略號,我們腦海中就可以構(gòu)建出這樣一幅場景:深夜,月亮高懸在天空,星星也是稀稀落落的,父親和母親起來,拿著桑葉去養(yǎng)蠶的地方喂蠶,每個蠶寶寶長得白白胖胖的,父親和母親看著蠶寶寶,臉上露出了笑容。而從第二處省略號中可以感受到父親和母親半夜起來喂蠶,就是為了讓蠶長好,以便賣出個好價錢,父親將賣蠶的錢給我買枇杷吃,父親卻從來也不吃,而是滿臉笑容地看著我吃。這里同學們這樣的想象應(yīng)該很是合理,在平時生活中,我們的父親在看見我們吃東西的時候也是微笑地看著,他們也是從來不吃的,從中我們體會到了父親偉大的愛、深沉的愛。從前后兩句的對比中可以看到我在父親心中的地位是很高的,這些都是生活中的小事。其實,在我們自己的生活中,父親和母親也為我們做了一些事情是我們沒有注意到的,而這些被我們忽略的事情也許就包含著對我們濃濃的愛意。愛一個人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行為,當我們真正愛一個人時,愿意為一個人付出時,我們是不計較后果的,不計較他們是否感受得到。這個反思活動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針對自己的情感和行為進行深刻的反思,如此學生的精神世界才會更加富足,這也是語文學科開設(shè)的重大意義。
總之,語文和其他學科一樣,對學生不僅有知識目標方面的要求,還有能力目標和情感目標的要求,這就決定了語文教學本身的多樣性。在閱讀教學中,本文建議老師構(gòu)建多樣性的教學對話,促進學生的多元化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