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永勝縣第一中學 云南 麗江 674200)
高中生處于青春期,是一生中身心發(fā)展最快、變化最激烈的階段,也是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心理發(fā)展的方方面面都在經歷重大變化,各種行為問題高發(fā)。2017年一項研究就顯示,43%的高中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父母教育是高中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基石,在每個孩子成長過程中無可替代。眾所周知,處于高中時期的學生與父母在生活習慣和人生態(tài)度等多方面存在較大沖突,而高中又處于一生學業(yè)中最為關鍵的三年,無數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父母不得不對學生施加壓力,加劇沖突,這使得高中生情緒波動較大,想法多元化,極易影響到心理健康狀況。云南省麗江市永勝縣處于邊境地區(qū),少數民族眾多,高中學生父母的知識水平存在較大差異,對學生的教育方式也不同,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參差不齊。筆者長期擔任高中班主任工作,期間需對學生開展心理輔導工作,為初步了解父母教育方式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本文隨機抽取并調查66名永勝一中高二年級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并分析心理健康水平是否受父母教育方式的影響,研究結果有助于班主任心理輔導工作的開展,為家校合力提升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方式的確定提供參考。
2.1 研究方法及對象。本研究以王極盛1997年編制的“中學生心理健康量表”為測試工具,量表由10個分量表共60個項目組成,采用五級評分制對中學生強迫、偏執(zhí)、敵對、人際、抑郁、焦慮、壓力、適應、情緒不穩(wěn)定、心理不平衡等項目進行評價。在該量表中加入父母教育方式(忽視型、放縱型、專斷型和權威型)的選項。研究對象為永勝一中高二年級隨機抽取的66名學生,學生采用紙筆問卷回答問卷中涉及的問題,收回問卷后采用Epidata錄入問卷,以SPSS17.0進行統(tǒng)計分析。
2.2 研究結果。
(1)心理健康總狀況。結果顯示被測試學生心理健康總體均分為1.81±0.52,低于2.00分,說明心理健康狀況良好;在強迫癥狀、偏執(zhí)、敵對、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學習壓力感、適應不良、情緒不穩(wěn)定、心理不平衡等維度,分值分別為1.80±0.54、1.67±0.57、1.60±0.73、1.83±0.74、1.80±0.65、1.99±0.85、2.43±0.91、1.77±0.65、2.09±0.66、1.44±0.55、1.81±0.52,其中學習壓力感和情緒不穩(wěn)定的分值均大于2.00,提示學生在學習壓力感和情緒不穩(wěn)定方面存在輕度問題,其余維度則良好。
(2)父母教育方式對心理健康水平的影響。我們分析了父母教育方式對心理健康影響的差異,結果顯示父母教育方式為專斷型的學生心理健康得分最高,為2.34±0.71,表明這些學生存在輕度的心理問題,而父母教育方式為忽視型、放縱型和權威型的學生得分分別為1.49±0.54、1.89±0.57和1.66±0.37,均低于2.00分,提示在這3種教育方式下的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良好,四種父母教育方式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存在顯著性差異(F=3.773,P=0.015)。
當前,中國家長的教育方式主要有忽視型、放縱型、裝斷型和權威型。忽視型教育方式的父母受客觀條件限制,如工作忙或外出務工,很少參與孩子的成長和教育,孩子就如野草一般自由生長;放縱型教育方式的父母則溺愛孩子,缺乏控制和合理的要求,孩子一旦受到管教,會出現逆反心理;專斷型教育方式的父母則獨斷專行,要求孩子絕對服從,沒有平等的交流,也缺乏理解;權威型教育方式的父母高標準嚴要求,像一個公正的管理者,懂得把握嚴與愛的尺度。我們的調查結果顯示,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與父母教育方式密切相關,其中父母教育方式為專斷型的高中生心理健康存在輕度問題,這提示我們在實際工作中應把心理健康教育延伸至家庭,除了日常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外,也要對學生家長進行親子心理健康教育指導,從而家校合力共同維護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在具體的方式上,一方面,學校可利用家長會、親子講座和個別談話等方式進行家庭心理教育的指導工作;另一方面,由于當前網絡信息傳播較快且便捷,學??沙浞纸柚⑿?、微博和QQ等工具讓家長參與心理健康教學課程,讓家長充分掌握親子溝通技能,從而提升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