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達祝
【摘 要】
目的:分析頭孢菌素類藥物的不良反應,為臨床合理使用此類藥物提供參考。方法:對2018年1月~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400例使用頭孢菌素類藥物患者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對所有患者出現的不良反應進行調查,并分析導致不良反應的原因。結果:400例患者共發(fā)生不良反應49例,共涉及7種藥物,發(fā)生不良反應6種。其中靜脈給藥、給藥時間7d以上,患者年齡較小,聯合其他抗菌藥物等是導致不良反應發(fā)生的主要因素,對比結果顯示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結論:頭孢菌素藥物的不良反應較為多見,且臨床癥狀多樣,涉及種類較多,導致頭孢菌素類藥物不良反應的因素較多,需要加強臨床合理用藥,降低不良反應的發(fā)生。
【關鍵詞】 頭孢菌素;不良反應;藥物分析
【中圖分類號】R978.11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5-0019(2020)02-087-02
頭孢菌素為臨床較為常用的β內酰胺類抗生素,是從頭孢菌素母核制成的廣譜半合成抗生素,通過干擾細菌的細胞壁合成,有效的加速細胞壁破壞,進而起到較好的殺菌作用。此藥物對革蘭陽性菌、革蘭陰性菌均有較好的殺滅作用[1-2]。但是在藥物使用過程中會出現較為明顯的不良反應,鑒于以上情況,需要在臨床工作中積極預防不良反應的發(fā)生,加強臨床合理用藥。本文對400例頭孢菌素類藥物使用患者進行分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對2018年1月~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400例使用頭孢菌素類藥物患者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其中男性210例,女性190例,年齡為12個月~77歲之間,平均為45.11±21.09歲。
1.2 方法
對所有患者進行頭孢菌素類藥物使用的不良反應進行調查研究,確定不良反應為單藥不良反應。記錄患者發(fā)生不良反應的藥物種類、不良反應類型等,并對患者藥物使用方法進行統(tǒng)計記錄。
1.3 觀察指標
觀察統(tǒng)計不良反應發(fā)生與未發(fā)生不良反應的患者的年齡、給藥方法、給藥時間及聯合用藥率。
1.4 數據處理
400例頭孢菌素使用患者的所有數據均進行準確核對和錄入,采用SPSS22.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計量資料使用T檢驗;計數資料使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400例患者共發(fā)生不良反應49例,其中包括頭孢曲松鈉12例,頭孢替唑鈉8例,頭孢哌酮7例,頭孢他啶3例,頭孢甲肟11例,頭孢西丁6例,頭孢替安2例。49例患者的不良反應包括:過敏反應12例,消化道不良反應8例,神經系統(tǒng)不良反應3例,肝功能損傷7例,局部刺激16例,其他3例。
49例患者中靜脈給藥、給藥時間7d以上,患者年齡較小,聯合其他抗菌藥物等是導致不良反應發(fā)生的主要因素,對比結果顯示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3 討論
頭孢菌素在臨床使用過程中的不良反應較多,且各種頭孢菌素藥物均可能會導致不良反應的發(fā)生,本次研究中49例患者共涉及7種藥物,發(fā)生不良反應6種。其中過敏反應為頭孢菌素的最常見不良反應,患者表現為皮疹、哮喘、藥物熱、血清病樣反應,甚至可導致藥物過敏性休克等情況[3]。消化道不良反應及泌尿系不良反應也較為多見,患者出現有惡心嘔吐及食欲不振等,部分患者還會出現維生素K及維生素B缺乏等情況;神經系統(tǒng)不良反應中患者主要為頭暈、耳鳴等,多在大劑量使用后出現;肝損傷則表現為血清膽紅素升高和血清氨基轉移酶上升;局部刺激為患者出現血栓性靜脈炎,注射區(qū)域的局部疼痛和局部溫度上升。此外,部分患者還會出現中性粒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紅細胞降低,腎功能損傷如蛋白尿等,但是腎功能損害主要見于第一代頭孢菌素中。
本次研究對頭孢菌素使用過程中不良反應發(fā)生的高危因素進行了調查分析,從結果顯示,靜脈給藥、給藥時間7d以上,患者年齡較小,聯合其他抗菌藥物等是導致不良反應發(fā)生的主要因素,對比結果顯示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分析原因主要為:年齡較小的患者普遍身體發(fā)育不成熟,尤其是兒童,免疫力較低耐藥性較差,容易導致不良反應高發(fā),但是有其他研究也認為老年患者身體機能衰退也會導致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上升[4]。此外,給藥時間過長也會導致不良反應的發(fā)生,其主要是由于聯合使用可能會導致藥物堆積。而靜脈給藥對血管刺激性較大,且直接輸入患者體內,藥物濃度較高,導致不良反應高發(fā)。聯合用藥的患者,可導致藥效增強,如未注意藥物配伍禁忌可能引發(fā)不良反應高發(fā)。
鑒于以上情況,在臨床使用頭孢菌素后需要注意以下幾點:首先根據患者的感染部位合理選擇藥物,如膽管感染、顱腦感染的患者需要考慮藥物是否分配到膽汁及腦脊液內,第三代頭孢菌素一般在腦脊液及膽汁中分布效果較好,且抗菌譜更合適。其次要根據致病菌特點合理選擇藥物,如泌尿系統(tǒng)感染一般在急性期可以選擇第三代頭孢菌素類抗生素,但是在治療后期可以選擇大環(huán)內酯類抗生素[5]。第三,對不良反應高危,如嬰幼兒、高齡患者、危重患者等可考慮給予血藥濃度測定,以合理給予用藥。第四如需要聯合用藥,則需要注意聯合用藥是否有藥效增強效果,是否存在配伍禁忌等,如頭孢噻啶不宜與氫化可的松聯合使用等。
綜上所述,導致頭孢菌素類藥物不良反應的因素較多,需要加強臨床合理用藥,降低不良反應的發(fā)生。
參考文獻
[1] 鮑尚雅,胡少玲,黃麗華, 等.頭孢菌素類抗菌藥物不良反應的分析[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8,12(23):120-121
[2] 何慶武,張鳳.頭孢菌素類藥物聯合應用致不良反應的臨床分析[J].基層醫(yī)學論壇,2019,23(4):560-561
[3] 馬雪麗.頭孢菌素類抗生素在臨床應用中發(fā)生的不良反應及應急對策[J].北方藥學,2018,15(11):167-168
[4] 高峰嵐,周思軍.頭孢菌素類藥物聯合其他藥物的不良反應回顧分析[J].中國保健營養(yǎng),2018,28(33):263
[5] 黃麗麗.頭孢菌素類抗生素的不良反應與預防分析[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8,12(10):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