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課標指出,高中語文教學要繼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多種媒介展開表達和交流。古典詩詞教學一直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在信息技術高度發(fā)達的今天,教師要充分運用信息技術和新媒介進行詩歌教學,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微課教學進入古典詩詞課堂符合新課標“關注語文課程在社會信息化過程中新的變化”的要求。本文筆者將結合自身微課詩歌教學,探究當前高中語文古典詩詞的微課教學方法。
【關鍵詞】高中語文;微課;詩歌微課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1672-0490(2020)03-0077-02
【本文著錄格式】羅翔.微課在高中語文詩歌教學中的應用探究——誦畫齊下學詩歌,辯思一體研微課[J].課外語文,2020,19(03):77-78.
古典詩詞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經典,學習古典詩詞是高中語文新課標“繼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要求。但由于古典詩詞創(chuàng)作時間距離當代較遠,加之高中學生的人生閱歷有限,對古詩詞思想情感的把握尤為困難,使得古典詩歌的鑒賞與理解成為高中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癥”。為了整合優(yōu)質教學資源,豐富當前語文課堂的教學方式,《2017年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在學習任務群三中明確指出:“建設跨媒介學習共同體,豐富語文學習的手段?!蔽⒄n作為一種傳播快捷、知識點聚焦的微型課程,以其形象、簡短、知識點集中的優(yōu)點,必將逐步深入走向日常語文教學課堂,正如中山大學王竹立老師所說:“微課熱是暫時的,微課是長期的?!币虼藢⑽⒄n引入古詩詞教學的課堂中,顯得尤為必要。然而如何引入和進行古典詩詞的微課教學,目前的研究成果較少。筆者在講授古典詩詞時,就古典詩詞的微課教學方法作了多種形式的嘗試。
一、示范指導,誦讀領悟
文學理論家韋勒克說:“每一件文學作品首先是一個聲音的系列,從這個聲音的系列再生出意義……在許多藝術品中,當然也包括散文作品在內,聲音的層面引起人們的注意,構成了作品審美效果不可分割的一個部分。對于許多講究修飾的散文和所有的韻文而言就更是如此?!币虼苏f詩歌朗誦是領會詩歌意義的重要方式。筆者在古典詩詞的課堂教學中首先引導學生初讀詩歌體驗情感,接著播放提前做好的微課范讀音頻并做好誦讀指導。教師在微課中需要引導學生注意平仄停頓,視頻中插入名家的詩歌吟唱選段。將朗讀中需要注意和掌握的技巧融于微課教學中,指導學生有情感、有節(jié)奏地誦讀詩歌。在平仄頓挫中體會詩人熔鑄于詩歌的情感。結合朗誦、吟唱等形式來講授音韻平仄和押韻問題,做成微課,指導學生朗誦并初步領會詩歌的意境。如《山居秋暝》是一首合律的五言律詩,在執(zhí)教《山居秋暝》時,將主持人徐濤的《山居秋暝》朗誦與葉嘉瑩先生的吟誦和霍尊的演唱做成短視頻。關于朗誦讀音和押韻,提醒學生注意在中國古典文學中,凡四個字連用時,如果第二個字讀平聲,第四個字讀仄聲才好聽,因此題目中“暝”字念成“m#ng”?!渡骄忧镪浴啡娧篿u韻,韻腳分別是“秋(qiu)”“流(liu)”和“留(liu)”。“舟(zhou)”表面上看不是iu韻,但其實在現(xiàn)代漢語中的iu是iou的略寫,因此“舟(zhou)”也是押韻的。
有感情地朗誦和吟唱只是詩歌教學的第一步,理解鑒賞詩歌內容是高中詩歌教學的關鍵。為了化解學生的畏難情緒,在詩歌內容分析中,筆者也盡量做到形式多樣。
二、意境再現(xiàn),以畫解詩
古典詩歌大多是景與情的融合,景為情語,情抒景意。因此在古詩詞閱讀中,學生若能準確抓住詩歌的意象,能根據詩歌中涉及的意象將其組合成畫,再現(xiàn)詩意,那么這首詩歌的情感也大體掌握了。教學中筆者經常引導學生進行詩意畫創(chuàng)作,鼓勵學生在畫詩意畫的同時,激勵學生根據自己畫作自題款識,引導學生通過畫畫掌握詩歌內容并鼓勵學生嘗試詩歌微創(chuàng)作。如筆者在執(zhí)教《登高》時引導學生畫“杜老登高圖”。一些學生依據詩歌意象內容作畫并題寫不同款識。一學生款識為“登高霧濃,唯見長江滾滾流,愁煙繞心頭。但聞悲鳥啼,心系江畔來年綠,再重頭”。雖然有些不合韻腳,但卻體現(xiàn)了學生在解讀詩詞時的創(chuàng)作沖動。又如一學生款識題“難解深愁與常客,空留悲戚作詩懷”,展現(xiàn)出學生一定的語文修養(yǎng)與創(chuàng)作才能。
在進行詩歌課堂教學前,筆者根據學生的詩畫意象是否全面以及款識題詞是否恰當進行分類并做成微課,教學中播放并引導學生討論總結。這一方面有利于學生對詩歌意象的準確把握,另一方面也傳授詩歌創(chuàng)作技巧并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作熱情。題寫詩意畫款識相對于詩歌創(chuàng)作要求稍低,這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作熱情并激勵學生的創(chuàng)作。筆者在講授晏殊《蝶戀花》時引導學生畫“閨中思婦圖”,講授《夢游天姥吟留別》時畫“太白夢游圖”,講授晏殊《破陣子?春景》時畫“春日艷游圖”并對比課本中詞意畫,品評優(yōu)劣,激發(fā)學生探討的熱情并提升他們的審美能力。通過多次的畫詩、畫詞以及題寫款識的嘗試和課堂討論發(fā)現(xiàn),學生對這種詩歌學習模式熱情高漲,對詩歌意象的選擇和把握能有更精準的理解和獨到的見解。
三、情景再現(xiàn),故事演繹
筆者有感于《中國唱詩班》團隊彭擎政執(zhí)導的以王維的同名詩《相思》為創(chuàng)作背景的《相思》動畫短片,以及該團隊后續(xù)作的《飲湖上初晴雨后》《游子吟》等唯美動畫視頻。在課堂教學中,播放相關微視頻給學生欣賞,并鼓勵學生在研讀詩歌時思考詩歌創(chuàng)作背后的故事,引導學生大膽發(fā)揮想象,積極構思詩歌背后的故事,并進行漫畫系列創(chuàng)作或情景表演。
筆者認為,若學生能根據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創(chuàng)作出新的微故事,那么學生必將對詩歌的內容和情感有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因此課堂教學中筆者嘗試課前將學生分組,每組根據詩歌內容討論構思故事,并依據設想故事,小組合作分工,用漫畫畫出詩歌的故事。教師根據學生的畫作,做成PPT并形成微課。雖然視頻內容簡陋但學生的學習創(chuàng)作熱情卻空前高漲。如在講授《念奴嬌?赤壁懷古》時引導學生畫“東坡赤壁游記”,講授杜甫《旅夜書懷》時引導學生畫“杜老東流記”。通過這些嘗試后,筆者驚奇地發(fā)現(xiàn)學生對詩歌的理解研讀變得更加精細、準確且很有創(chuàng)建。
四、心意相通,觸類旁通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會發(fā)現(xiàn),古今之人的很多情感有相通之處。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解讀人類的某些共通的情感,以古詩新讀和新詩古讀的方式來引導學生讀詩歌,課堂上通過微課鏈接不同時期詩歌,擴大課堂容量,發(fā)掘跨越古今詩歌背后的一些共通的情感很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如筆者在講授賀鑄《橫塘路》時,用微課視頻引導學生回顧戴望舒的《雨巷》及其創(chuàng)作背景和屈原《離騷》中的“香草美人”意象,學生會驚奇地發(fā)現(xiàn)賀鑄和戴望舒的“美人邂逅”和“愁思”跨越時空竟有相通之處,進而引導學生思考討論,加深對詩歌內容和情感的解讀。通過微課形式,擴大課堂容量,讓古今詩歌在課堂上相遇粘合,激發(fā)學生對人類古今如愛情、友情、親情、離別情以及漂泊情等情感的梳理和理解,在對比閱讀中培養(yǎng)學生思辨的能力。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王竹立.微課熱是暫時的,微課是長期的[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3(9).
[3](美)雷·韋勒克,奧·沃倫.文學理論[M].北京:三聯(lián)書店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