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偉國
【內(nèi)容摘要】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運用史料知識探究教學模式,可以有效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教師要運用合理、生動、拓展性強的歷史史料,促進學生學習興趣的提高,拓展學生知識視野,提高學生歷史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初中歷史 ?史料知識 ?合理運用 ?策略
史料是歷史教學的依據(jù),學生的歷史學生離不開充實的歷史史料,歷史學科也是由歷史史料構成的,缺乏史料的歷史教學,歷史教學也就失去了意義,也就無從發(fā)揮歷史育人的作用。歷史教學不僅以學生了解歷史案例為目標,還要讓學生通過史實的感知分析,培養(yǎng)學生思考能力,形成正確的歷史觀點。因此,歷史教學要從史料知識出發(fā),引導學生全面深入的了解歷史,學會運用辯證觀點去分析歷史事件,評價歷史人物,提高學生歷史核心素養(yǎng)。
一、初中歷史教學中運用史料應遵循的原則
1.合理性原則
根據(jù)初中歷史教學的目標要求,歷史教學應該重視史料的應用,以史料應用為基礎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熱情。要實現(xiàn)這一教學目標,教師要重視教學中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的達成,特別要注重史料運用的合理性。如學習“活躍的學術思想”時,涉及孔子在教育方面做出貢獻的歷史史實。教師就可以充分運用《孔子講學圖》這一圖片及相關文字資料,讓學生了解孔子教學情景,如果時間允許,還可以引用《論語》等學生熟悉的材料,讓學生具體而充分地了解孔子對中國教育發(fā)展做出的重大貢獻。
2.生動性原則
史料是否具有生動的特點,關系到歷史教學成效的高低。因此,教師在歷史教學中要善于選擇生動的史料,激發(fā)學生求知欲望。例如,在學習“侵略與反抗”相關歷史知識,為了讓學生深入了解近代中國的社會性質(zhì),就可以通過鴉片戰(zhàn)爭、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甲午中日戰(zhàn)爭期間,列強與中國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作為歷史史料促進學生對其內(nèi)容的了解,學生受到心靈的觸動,從而激發(fā)其愛國熱情,發(fā)揮歷史史料的價值。
3.拓展視角原則
要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觀,必須通過豐富的歷史史料來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學生有了豐富的知識儲備,才能靈活運用形成正確歷史觀點,學會靈活運用歷史知識分析與解決問題。如在學習隋朝大運河的開鑿,就可以借助胡曾《汴水》與皮日休的《汴河懷古》。通過對歷史史實的分析,讓學生總結歸納大運河開業(yè)的利弊。有利的方面是促進了南北交通,強化了南北經(jīng)濟交流,弊端是浪費了大量人力物力,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加速了隋朝滅亡。
二、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應用歷史史料的策略
1.結合歷史教材,發(fā)揮教材史料價值
歷史教材是歷史教學的基礎材料,歷史教材中也有豐富的歷史史料。教師在歷史教學中要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運用歷史教材中現(xiàn)有的歷史史料,引導學生深入分析探究,突出歷史教學主題。教師在教學中要以教材提供的史實為依據(jù),促進學生的自主思考與合作學習。歷史教材中的史實多以文字、圖片為主,為學生了解當時歷史背景及歷史事例過程創(chuàng)設了生動的情境,可以促進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融會貫通。教師要在歷史教學中積累應用歷史資料激發(fā)學生探究積極性的經(jīng)驗,讓學生充分參與到歷史探究活動當中,培養(yǎng)學生運用真實的史實提煉正確歷史觀念的能力。
例如,在學習人類進化過程中的原始人類時,譬如中國境內(nèi)的“山頂洞人”以及“北京人”等原始人類,教師可以借助歷史課本中有關原始人的圖片進行教學。讓學生通過圖片等史料了解進化中原始人類的頭骨形狀與現(xiàn)代人類的區(qū)別。學生了解到北京人的進化時間要比“山頂洞人”的進化時間短些,而“山頂洞人”的頭骨形狀就與當今人類頭骨形狀更近似。通過圖片的研讀,學生對遙遠的原始人類有了較為深刻的認識。這些歷史教中本身存在的歷史史料帶給學生更形象真切的認知,對于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2.利用課外歷史史料,拓展學生知識視野
課堂是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重要渠道,但是課堂時間畢竟有限,并且僅靠歷史教材中的史料進行教學,還不能更好地滿足學生歷史知識學習的需要。所以,引導學生在課外進行知識的拓展,開闊學生的歷史知識視野,是十分必要的。在歷史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jù)課堂教學主題進行課外的延伸,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史料的搜集整理與學習探究能力。
如可以通過網(wǎng)絡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與時間。在學習抗日戰(zhàn)爭相關內(nèi)容時,在預習時讓學生通過網(wǎng)絡搜集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歷史史料,讓學生了解中國軍民英勇抗戰(zhàn)的戰(zhàn)例,了解日本侵略者的殘忍與暴虐,為在課堂進行更系統(tǒng)的學習打好基礎。同時,在課后復習環(huán)節(jié),學生也可以根據(jù)課堂學習中產(chǎn)生的問題,通過搜集與研讀歷史史料來進行知識的拓展,豐富自身知識儲備,學會用辯證的觀點去看待歷史、解讀歷史,形成正確的歷史觀,提高歷史思維能力。此外,教師還要引導學生運用現(xiàn)實史料來拓展學生知識視野,如在課外引領學生進入本地歷史博物館、烈士陵園等有著實物性歷史史料的場所,真切體驗歷史人物的情感及歷史事件的過程,讓學生感覺到歷史并不遙遠,增強歷史真切體驗。
3.運用歷史史料,培養(yǎng)學生歷史核心素養(yǎng)
歷史史料反映了歷史的真實面貌,在歷史教學中教師不能只滿足于學生對于歷史史料的了解,不僅重視知識目標的落實,還要通過對歷史史料的透徹研讀,落實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培養(yǎng)目標增強愛國愛民族的情感。中華民族歷史悠久,留下了豐富的文字、圖片、音樂等相關歷史史料,留存著大量的優(yōu)秀作品,這些都為對學生進行人文情感教育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如歷史悠久的萬里長城,通過學習學生們可以了解到古代修建萬里長城的目的是為了抵御侵略者的入侵,如今長城成為祖先留下的一份寶貝的財富。在教學中通過展示萬里長城的圖片及視頻,就會對學生產(chǎn)生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在領略萬里長城雄偉壯觀的同時,民族自豪感與自信心也會油然而生。再如,通過歷史史料的探究還可以促進學生對過往歷史與當前國情的了解。盡管歷史教材中有許多歷史事件,并且時間背景都描述的十分清楚,但是對于相距歷史事件相對久遠的初中學生來說,其說服性還是難以達到理想的程度。因為初中學生年齡尚小,心智還不成熟,認識事物的能力還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他們更喜歡通過自身感官來探究有趣的事物,因此,史料教學法的生動形象性無疑可以滿足學生的心理訴求。如歷史上不平等條約的簽訂,通商口岸的開通,歷史教材中通??亢唵蔚奈淖诌M行說明,并配以相應的圖片。然而要真正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需要引入信息技術教學手段,如通過一些歷史影像視頻、語音等,讓學生產(chǎn)生深切體驗,結合生動的歷史史實學生就會認清當時清政府的腐敗無能,不得不與列強簽訂不平等條約,而這正體現(xiàn)了落后就要挨打的歷史結論。學生撫今追昔,更深刻地認識到當今中華民族的崛起,認識到中國的繁榮富強,不斷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
結語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重視現(xiàn)代教學手段的運用,要更新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根據(jù)學生的心理特點與發(fā)展規(guī)律,進行歷史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在教學中要善于運用史料知識,激發(fā)學生探究欲望。要遵循歷史史實運用的合理性、生動性、拓寬視野的原則,設計與組織歷史教學。通過挖掘歷史教材本身所具有的歷史史料,發(fā)揮歷史史實的教育價值,通過課外歷史知識學習的拓展,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并且要強化歷史史料的探究,對學生進行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教育,促進學生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提高。
【參考文獻】
[1] 程俊平. 初中歷史教學中史料教學法的合理運用研究[J]. 學周刊,2016,26(26).
[2] 邱聰偉. 淺析初中歷史教學中史料知識的合理運用[J]. 學周刊,2014(11):83.
[3] 王曉玲. 史料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合理運用的研究[J]. 新課程,2015(8):144.
(作者單位:江蘇省連云港市東海縣溫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