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度郎
2018年1月,因在上學路上結了一頭冰霜,“冰花男孩”王福滿引發(fā)各界關注。據媒體報道,2019年12月8日王福滿的父親王剛奎在網上發(fā)文稱,想申請貧困戶的資格,同時給家人爭取村中公益性崗位,但是都沒有被批準,王剛奎懷疑因和村主任有矛盾有關。對此,當?shù)卮逯魅瓮鮿偯骰貞浾叻Q,王剛奎家的貧困戶評定資料已經遞交,但由于不夠評定標準,未被獲批。雖然此前兩家確有過節(jié),但是公事就是公事。
此前“冰花男孩”刷屏式的傳播,讓無數(shù)公共目光對這個家庭的困頓有所了解,也有不少來自社會的愛心對這個家庭保持關注??陀^而言,在硬性標準上,云南省印發(fā)的2019年度《關于進一步完善貧困退出機制的通知》貧困戶退出標準中,涵蓋了人均純收入、住房安全、義務教育、基本醫(yī)療和飲水安全等幾項關鍵指標。無論是住房安全,還是每月近三四千元的務工收入,“冰花男孩”家都沒有符合貧困戶評選標準,未被獲批符合事實認定情況,說明當?shù)卦趫?zhí)行標準上還是比較嚴格的。至于公益性崗位的獲得,需要以貧困戶資格作為前置條件。按照當?shù)叵嚓P規(guī)定,村中負責清掃道路的公益性崗位要求安排給貧困戶,另一方面要求年齡也不能超過55歲,但是王剛奎母親已經60歲,無法申請該崗位,也屬于正常。
事實上,“冰花男孩”固然是個體的模樣,卻也是一個龐大群體的形象濃縮。對“冰花男孩”之父申請貧困戶被拒的做法,若是沒有理性的認識與判斷,則很容易被先前樸素的情感所左右,而忽略了對客觀事實的尊重。
但情歸情,理歸理,在社會愛心給予“冰花男孩”們以同情與援助之時,如何避免因為過度關注和呵護,而出現(xiàn)情緒的變化、思維上的改變和價值上的走偏,也是需要思考的問題。在理性與感性之間,個體要避免被“感性的情感所控制”,實現(xiàn)“理性的事實評判”并不容易。在情感上,我們既希望“冰花男孩”一家徹底脫貧,但又不希望是完全靠外界援手,乃至陷入“利用輿論”的爭議中,破壞了存于內心的美好印記。不可否認的是,無論是有心還是無心,有了“冰花男孩”的社會關注度,那張申請和網貼,都讓我們對“冰花男孩”標簽有了新的感觸。
此次爭議真正的價值在于,有了“云南一扶貧工作者‘罵貧困戶”和“云南昭通一村民拒絕簽字脫貧被通報”的一系列新聞后,在當前這個情感稀缺而又泛濫的時代,如何避免被情感所羈絆,而培育基于事實上的理性情感和公共認知,既是一個素養(yǎng)維度,更是一個文明指向。
若子薦自《大連晚報》2019年12月11日? 童玲/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