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春
古詩詞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具有極為豐富教育價值,在小學語文教材中選入一定量的古詩詞內容,足以說明其學習地位的重要。重視古詩詞背景、韻律特點的解析、關注古詩詞中詞句的鑒賞、著力古詩詞內涵發(fā)掘,都可以給學生帶來全新學習體驗,為成功塑造學生學科綜合能力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
一、重視古詩詞背景解析
重視古詩詞背景和韻律的解讀,可以給學生學習帶來更多方法和啟迪,小學生古詩詞學力基礎較為薄弱,教師需要傳授必要的學法,以贏得古詩詞教學的主導權。
1.韻律初識
雖然小學階段對古詩詞韻律學習不做什么要求,但教師在教學發(fā)動時,還是要讓學生感受到古詩詞韻律的存在,特別是一些顯性的特征。如句式結構、字數(shù)、節(jié)奏、停頓、重音、韻腳等,都有其個性特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有意識引導學生展開對應學習,并結合作品背景介紹和情感誦讀,自然進入古詩詞學習情境之中。
如教學部編教材小學語文第五冊《山行》,這是一首七言絕句,教師在示范誦讀時,利用音樂作為背景,創(chuàng)造了一定的意境氛圍。學生都情不自禁地跟隨仿讀。教師先讓學生畫出節(jié)奏和重音,學生根據(jù)教師示范誦讀準確地標記: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教師引導學生根據(jù)節(jié)奏和重音標記展開訓練,很快就讓學生找到了學習的切入點。雖然教師沒有提及絕句韻律專業(yè)術語,卻讓學生建立鮮明認知,古詩詞誦讀有自身特點,需要準確把握節(jié)奏、停頓、重音等,作者利用短短幾句話,卻可以為讀者創(chuàng)設豐富情境。
2.誦讀感知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這是對讀詩作用的最直觀詮釋。古人尚且明白這個道理,作為語文教師,更需要加強古詩詞的誦讀教學,讓學生反復進行誦讀體驗,其學習認知會自然豐富起來。誦讀是一種情感性的朗讀學習活動,教師需要給學生做出更多示范操作,或者是借助多媒體進行輔助學習,都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學習啟迪。
在教學《贈劉景文》這首詩時,教師先讓學生自主閱讀,掃除文字障礙,圈點出不理解的字詞,然后組織學生小組討論,解決學生的閱讀質疑。教師為學生做示范誦讀,學生都情不自禁地跟隨教師誦讀起來,課堂學習氣氛濃重起來。為調動學生學習熱情,教師讓學生反復誦讀訓練,并設計了誦讀比賽活動:先參與小組誦讀競賽,選拔出小組代表,然后進行班級角逐,評選出班級誦讀冠軍。學生聽說有誦讀比賽,自然是積極準備,大膽展示。學生進行誦讀訓練時,教師深入到學生之中,對學生誦讀存在的問題進行矯正。
二、關注古詩詞詞句落實
詞句是古詩詞的基本構建單位,教師抓住典型詞句展開教學鑒賞,可以為學生學習思維帶來更多觸動,自然建立學科認知基礎。
1.詩眼解析
很多古詩詞都有關鍵詞的存在,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詩眼”,這是學習古詩詞的重要關鍵節(jié)點,以此作為古詩詞鑒賞突破口,可以獲得更為豐富的學習啟迪。教師在具體操作時,需要引導學生對詩詞進行反復梳理性分析,找到“詩眼”所在,并圍繞“詩眼”展開深入思考和拓展,確保學生學習思維順利啟動,自然進入到古詩詞的內核中心。
在教學《夜書所見》這首詩時,教師先讓學生梳理詩歌文意,并要求學生找出最為重要的一個詞。學生開始仔細閱讀和討論,給出不同的見解。有學生說,題目中的“見”是關鍵詞,作者看到眼前景物不由得觸景生情,這個“見”字有特殊作用;也有學生說“動客情”是詩眼,全文要表達的主要情感是鄉(xiāng)思,不管眼前看到什么,都是為“動客情”作鋪墊的,表達內心鄉(xiāng)思之情,才是表達本義追求。教師參與到學生互動討論之中,對學生的個性理解給出積極評價。一個尋找詩眼活動,將學生學習古詩詞的主動性調動起來,學生都能夠積極參與行動之中,這本身就是一種很好的學習。
2.名句鑒賞
古詩詞名句鑒賞,這是古詩詞學習的重要方法呈現(xiàn)。古詩詞大多有公認的名句存在,這些名句集中體現(xiàn)作者表達意向,其統(tǒng)領作用十分明顯。在名句鑒賞時,教師要觀照學生接受實際,不可做太專業(yè)發(fā)掘和展示,要讓學生聽得懂、看得明白。
古詩詞名句是重要教學資源,教師要給予特別關注,以此展開教學發(fā)動,其教學價值更為豐富。如《望天門山》,教師在引導學生誦讀時,讓學生找出本詩的名句,學生很快就形成共識:“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教師讓學生反復誦讀名句,并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集體討論,對名句內涵進行重點解析。學生開始熱烈討論,紛紛給出自己的見解。教師讓學生用手中的筆畫出名句所要表達的場景內容。學生積極給出回應,課堂學習氣氛漸濃。課堂展示階段,學生都將自己的畫作展示出來,教師對學生的表現(xiàn)給出點評。
三、發(fā)掘古詩詞內涵
所謂“意在詩外”,就是要讓學生感受古詩詞描寫的意境,通過對古詩詞主旨情感的發(fā)掘,真正與作者達成更多認知共識。
1.意境滲透
古詩詞都會為我們展示特別的意境,這是古詩詞教學最需要關注的內容。所謂意境,是指古詩詞作者在成文時產生的豐富聯(lián)想,我們在對古詩詞進行解讀時,自然要深入到古詩詞描寫情境之中,真切感受作者要表達的情懷,以便為古詩詞學習解析提供更多信息支持。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是古詩詞最常見寫法,在具體學習古詩詞時,需要對作者“情志”訴求有深切理解。
在教學《飲湖上初晴后雨》這首古詩時,教師先讓去過西湖游覽的學生講述所見所聞,并利用多媒體展示西湖的一些圖片信息,然后對詩歌內容進行重點解析,讓學生體會作者描寫方法的巧妙運用。有學生說,作者將西湖比作西施,這個比喻太貼切生動了,給讀者帶來無限遐想。也有學生說,西湖美景甲天下,凡是去過西湖的人都會有這樣的感覺,所以才會觸動作者的情懷。我們現(xiàn)在閱讀這首詩,仿佛已經(jīng)看到西湖美景就在眼前了。
2.主旨探究
作者創(chuàng)作詩詞時,大多是有感而發(fā),這里的“感”便是我們解讀詩詞需要關注的重點。特定歷史背景下,作者的情感帶有歷史烙印,蘊含在詩詞深處,我們現(xiàn)代人要深度發(fā)掘作者思想,需要有全面滲透意識,對古詩詞主旨內涵做針對性發(fā)掘,以便建立更為貼近的學習認知。
劉禹錫筆下的《望洞庭》,主要以寫景為主,對湖光山色進行生動描寫,自然要達成借景生情的目的。教師先為學生做粗略講解,然后讓學生反復誦讀全詩,并結合教輔材料展開深入研究,對古詩中多種意境進行體驗探索。學生根據(jù)教師布設展開自主探究學習,對詩人浪漫主義情懷有了一定認知。教師引導學生從主旨角度展開閱讀發(fā)掘,給學生提供更多學習體驗的機會。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還比較淺顯,教師沒有給出更多要求,其目的就是要讓學生建立個性認知。
古詩詞教學有自身學科特點,教師在教學方案實際執(zhí)行時,需要接軌學生積累認知,為學生布設更多學習情境,教師需要給學生介紹一些成文背景,引發(fā)學生進行拓展思考,在更廣闊的范圍內展開學習探究,以便建立完善的學習認知體系。
作者單位:江蘇省徐州市賈汪區(qū)汴塘鎮(zhèn)高莊小學(221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