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容摘要:教學《鄧稼先》這篇課文,可以從其中關(guān)鍵語匯——“最”——上進行突破。抓住這八個“最”字,如同抓住本篇課文的“綱領(lǐng)”,這八個“最”字,表現(xiàn)了鄧稼先生平和所處時代,或敘背景,或述功績,或評人物。借此能夠以語言建構(gòu)為基礎(chǔ),通過“事跡”和“品行”來把握鄧稼先的形象特征,理解其思想感情,從而喚起學生對鄧稼先英雄的憧憬和追求,實現(xiàn)愛國主義教育。
關(guān)鍵詞:鄧稼先 愛國主義 課堂教學
《鄧稼先》是部編本七年級下冊教材的首篇課文,是鄧稼先好友楊振寧所作,發(fā)表在1993年8月21日的《人民日報》上。文中不僅記錄了鄧稼先的生平貢獻和品行,也表達了作者對鄧稼先的緬懷和崇敬。對于學習這篇課文的要求,不僅是讓學生能夠回顧歷史,感受杰出人物的非凡氣質(zhì),更要激發(fā)學生愛國情懷,喚起他們對理想的憧憬和追求。
正如朱自清所言,“只注重思想而忽略訓練,所獲得的思想必是浮光掠影。因為思想也就存在于語匯、字句、篇章、聲調(diào)里?!盵1]而關(guān)鍵語匯作為文章的綱領(lǐng),如果能在教學中抓住文章的關(guān)鍵,就會起到綱舉目張,提綱挈領(lǐng)的功效,分析課文起來,自然就會融會貫通,游刃有余。
細讀《鄧稼先》一文,文中八個“最”字的運用含意深遠,或敘背景,或述功績,或評人物,細細品味能夠從中探得本文真味。這八個“最”字涵蓋了文章主要部分,抓住這八個“最”字,如同抓住課文的“綱領(lǐng)”。從時代背景的“最黑暗最悲慘”、取得功績的“影響最深遠”、鄧稼先為人“最樸實”和作者對其評價“最具奉獻精神最偉大”的四個方面來進行闡述,來領(lǐng)悟鄧稼先所處時代環(huán)境之惡劣,所創(chuàng)功績之偉大,鄧稼先品行之醇厚,作者評價之敬重,從而將文本語言與作者情感相融合,將“建構(gòu)和運用語言”與“思想情感教育”相結(jié)合,這都不失為一個好的課堂教學方法。
1.“最黑暗,最悲慘”
全句為:“一百年以前,甲午戰(zhàn)爭和八國聯(lián)軍時代,恐怕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上最黑暗最悲慘的時代。”
作者在開篇就用“最黑暗,最悲慘的時代”來概括鄧稼先所經(jīng)歷的時代背景,也映襯了“單元提示”中的“注意結(jié)合人物生平及所處時代”的要求。這樣也能為學生搭好了通往“歷史現(xiàn)場”的橋梁,有利于學生弄清時代背景,通過對作者對當時時代的“最黑暗,最悲慘”的時代評價去在特定的時代背景下去認清鄧稼先理解鄧稼先在當時的行為與思想,以免陷入以己度人,以今推古的思維誤區(qū)。
文中還有幾處對這兩個“最”字進行互文:
“那是中華民族任人宰割的時代,是有亡國滅種的危險的時代”
“這是中華民族完全擺脫任人宰割危機的新生日子?!?/p>
“我的父親誕生于1886年,那是中華民族任人宰割的時代”
這種時代背景的設(shè)置,首先為學生創(chuàng)設(shè)歷史情境,借助相關(guān)歷史知識,明確從甲午中日戰(zhàn)爭到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后,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陷入了“最黑暗”“最悲慘”的時代。列強入侵,軍閥混戰(zhàn),水旱頻發(fā),民不聊生,中國完全淪為任人宰割的地步,中華民族遭受著亡國滅種的危險,而鄧稼先正是出生于這樣艱苦的環(huán)境中?!白詈诎?,最悲慘”的社會環(huán)境更能反襯出鄧稼先赴美留學后毅然回國,獻身西北,建設(shè)祖國的高尚情操和偉岸人格,這樣的時代環(huán)境很好地能夠為人物行動鋪設(shè)舞臺,使得學生便于在“歷史現(xiàn)場”中去了解鄧稼先偉岸的英雄形象。
其次,這種“最黑暗最悲慘”的時代背景設(shè)置也為下文做好了情感鋪墊。正是處于惡劣的時代環(huán)境情況下,才更能顯示出鄧稼先“毅然回國”投身于中國當時最需要的國防事業(yè)建設(shè),“奉命研制”地研制核武器,直至“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所體現(xiàn)的偉大人格和高尚精神。這其中鄧稼先為的不是名利富貴,而是希望國家擺脫這“最黑暗”“最悲慘”的時代命運,這樣就將鄧稼先的個人命運與國家命運、時代環(huán)境相結(jié)合,不僅展現(xiàn)出鄧稼先偉大的功績,更凸顯出其高尚的人格。這樣通過創(chuàng)設(shè)歷史情境的方式更能讓學生體會作者的心理感受,體會所塑造的鄧稼先的人物形象和蘊含的民族情感,為理解感知全文做好了情感上的鋪墊。
不僅如此,這兩個“最”字所營造的時代背景更能為本單元中其他文章如“聞一多,魯迅”共同的時代環(huán)境來形成時代“圖式”,即三人都經(jīng)歷過舊中國“最黑暗最悲慘”的時代,而且他們在相似時代環(huán)境下殊途同歸的行為表現(xiàn),創(chuàng)造不同的具有非凡氣質(zhì)的杰出人物形象,這也使得學生能夠更快進入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nèi)容,并理解文章主旨。這樣進行教學便不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了,也不是強加概念與情感,而是能夠形成正向遷移,幫助學生理解文本的同時,更好地實現(xiàn)民族自豪感和政治認同感。
2.“最重要的,影響最深遠的”
原句為:“在20世紀人類歷史上,這可能是最重要的、影響最深遠的巨大轉(zhuǎn)變?!?/p>
“這些日子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上重要日子,是中華民族完全擺脫任人宰割危機的新生日子!”原子彈和氫彈等核武器的爆炸成功正是由于鄧稼先的偉大功績。如果說新中國的成立是讓中國在國內(nèi)站了起來,那原子彈的爆炸便標志著中華民族正式在國際上站了起來,取得了與美蘇等核大國一般的國際政治地位,使得中國成為國際不可小覷的政治力量,也由此改變了20世紀人類歷史進程。
這對應(yīng)了文中“兩彈元勛”一節(jié),重點敘述鄧稼先的偉大功績。作者連用兩個“最”來描述鄧稼先功績之偉大,研制原子彈成功使得中國不僅擺脫了任人宰割的屈辱局面,而且還一躍成為世界核大國,成為在軍事上能與蘇聯(lián)、美國相抗衡的實力,擺脫了美蘇來年各國對中國叫囂實行的“核訛詐”,從而走上了獨立自主,和平發(fā)展的道路。鄧稼先居功至偉,甚至說他改變了中國格局和世界格局也一點不為過分。
這一處的兩個“最”字,一方面表現(xiàn)了鄧稼先的偉大功績。這與中國處于最黑暗最悲慘的時代進行對比,來證明中國取得獨立自主,擺脫任人宰割的地位,通過這兩處的“最”的比較,在體現(xiàn)中國實現(xiàn)翻天覆地的偉大變化下,更突出了鄧稼先的偉大功績。在另一方面,還表現(xiàn)出作者對鄧稼先的敬佩,以及身為中華兒女驕傲和自豪的“民族感情”,從“最黑暗,最悲慘的時代”到“最重要、影響最深遠”的偉大勝利,這一個世紀的時間,中華民族譜寫了20世紀人類史上輝煌詩篇。在這種巨大的“轉(zhuǎn)變”中,作者刻畫了貢獻巨大而又鮮為人知的鄧稼先,這樣鮮明的反差不僅更深入地刻畫了鄧稼先偉岸的英雄形象,同時為下文對其性格品行的刻畫做好了鋪墊。
3.“最不引人注目”、“最有中國農(nóng)民樸實氣質(zhì)”
原句:“鄧稼先則是一個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
“在我所認識的知識分子當中,包括中國人和外國人,他是最有中國農(nóng)民的樸實氣質(zhì)的人。”
這部分從鄧稼先的偉大功績轉(zhuǎn)到鄧稼先的品格上來,主要對應(yīng)著“鄧稼先與奧本海默”一節(jié)。在論述了鄧稼先在中國核武器研制過程中的重大功績之下,作者采用了對比手法,將鄧稼先與奧本海默進行比較。相同點在于兩人都為各自的國家研制出原子彈,為本國做出巨大貢獻,不同點在于兩人的性格和品行。奧本海默學識淵博,但也鋒芒畢露,不善于體察別人的心理感受,“打斷別人的報告,使演講者難堪”的事情多次發(fā)生,使得人們對他的評價呈現(xiàn)兩極分化。奧本海默的恃才放曠的驕人表現(xiàn)更加襯托出具有同樣才能的鄧稼先“最不要引人注目”的可貴。鄧稼先在性格和品行上則是與奧本海默“走向了相反的極端”,他是一個真誠坦白的人物,是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這樣的評價,作者認為在功績上兩人可能是持平的,但是在氣質(zhì)和品行上則更偏向于鄧稼先?!白畈灰俗⒛俊辈⒎青嚰谙取奥肚刹蝗绮刈尽钡捏w現(xiàn),而是自己內(nèi)在品行使然,體現(xiàn)了中國儒家傳統(tǒng)的“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的精神。這種最不要引人注目,也使得鄧稼先和奧本海默在一段時間內(nèi)形成了“鮮為人知”和“家喻戶曉”的對比的原因之一。
其次,他“最具有中國農(nóng)民般的樸實”,這種“樸實”在待人接物方面,讓他“不爭”(夫唯不爭,則萬物莫能與之爭。——老子),這種“上善若水”的精神內(nèi)核,正是鄧稼先偉大人格的體現(xiàn),是其性格“純”的體現(xiàn)。
緊接著,作者舉出“文革”中鄧稼先的實例,一方面來論證鄧稼先“最有中國農(nóng)民的樸實”,另一方面也與奧本海默有著隱含的對比關(guān)系。鄧稼先和奧本海默兩人不僅在性格上截然相反,在命運上也是大相徑庭?;蛟S應(yīng)該說由于兩人的性格截然相反,才造成了大相徑庭的命運。鄧稼先在“文革”期間,除了要進行大量的研制工作,還要花費心思去處理派系之間的政治問題。從“竟有能力說服”“竟能說服”“真正的奇跡”,這些話語中能夠體現(xiàn)鄧稼先樸實氣質(zhì)的品行為人們所折服,“人們知道他沒有私心,人們絕對相信他?!币驗闆]有私心,踏實工作,所以即使在“四人幫”中的派系爭斗,人們?nèi)匀辉敢庀嘈潘?,在這種“奇跡”中,更能顯出鄧稼先高貴的人格精神。
不過,對于奧本海默的命運,正如古語“木秀于林,風必摧之”所言,恃才放曠的奧本海默卻因為自己的性格吃了苦頭。在20世紀50年代,由于美國的麥卡錫主義,“反共排外”運動盛行,大批共產(chǎn)主義者被清洗,波及到美國政治、外交、文化和教育等方面,甚至成為政治迫害的同義詞。奧本海默一方面由于反對美國制造氫彈,另一方面恃才放曠,為人倨傲的原因(同樣反對制造氫彈的愛因斯坦則全身而退),釀成了“奧本海默事件”,使得美國政府下令將其驅(qū)逐出原子能研究機構(gòu),奧本海默成了美國麥卡錫主義的犧牲品,直到晚年才獲得平反。在借助與奧本海默的對比中,更能凸顯鄧稼先的偉大人格。
4.“最高奉獻精神的兒子”“最敬愛的摯友”
原句:鄧稼先是中國幾千年傳統(tǒng)文化所孕育出來的有最高奉獻精神的奉獻精神的兒子。
鄧稼先為人忠誠純正,是我最敬愛的摯友。
“最高奉獻精神”,這是于公方面作者對鄧稼先所做的至高評價,不僅是他的性格之中蘊含著中國幾千年傳統(tǒng)文化的積淀,而且為中國的國防事業(yè)中所表現(xiàn)出的偉大的奉獻精神。
在核武器研制前,鄧稼先在得知新中國成立的消息后,他的反應(yīng)是“立即回國”,在國家命運和個人前途面前毅然選擇了前者。從研究環(huán)境優(yōu)越,生活條件優(yōu)渥的美國,毅然選擇回到剛剛成立且一窮二白的新中國。當中國要實行核武器研制計劃時,他又毫不猶豫地從北京研究所“轉(zhuǎn)戰(zhàn)大西北”,帶領(lǐng)十幾個剛畢業(yè)的大學生到西北戈壁灘上中進行核武器理論研究開啟了中國的核武器研制的新篇章。不僅如此,處于核武器研制的保密性,鄧稼先舍棄了家庭,從此隱姓埋名于西北戈壁灘上,直至1986年去世,甚至在作者于1993年撰寫此文時,鄧稼先仍然“長期以來鮮為人知”。
在核武器研制期間,從1958年“奉命研制”核武器到1967年我國第一顆氫彈的爆炸成功,鄧稼先“始終”堅持“第一線”,文中的“成功設(shè)計”、“世界先進水平”以及“完全擺脫”等評價,正是對鄧稼先功績的最大肯定,張愛萍將軍稱他是當之無愧的“兩彈元勛”。
在氫彈爆炸成功后,鄧稼先“繼續(xù)工作”,以至于“三次病?!?,仍然“至死不懈”,不僅“做出了新的巨大貢獻”,而且“聯(lián)合署名關(guān)于核武器發(fā)展的建議書”。從1950年的毅然回國到1986年的溘然長逝,鄧稼先真正地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正如在課文“預習”中挽詩所寫“君視名利如糞土,許身國威壯山河。哀君早辭世,功勛澤人間”。偉大的功績,并未居功自傲,彰顯出鄧稼先偉大的人格,忠貞的愛國情感,塑造了鄧稼先無私奉獻的英雄形象。
“我最敬愛的摯友”,這是于私方面作者對鄧稼先的評價?!爸艺\純正”是對鄧稼先品格的評價,但“敬愛”這個評價要分成兩層來看待,即敬重和友愛。
作者之所以如此敬重鄧稼先,在文中有幾處描寫能夠作為旁證。首先在于鄧稼先拋棄美國優(yōu)渥待遇毅然回國;另外,投身西北戈壁灘“奉命研制”核武器,并且在面臨極度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和更為嚴酷的社會環(huán)境下,成功研制出原子彈和氫彈。另外,作為項目負責人在面對可能的意外危險時,不顧別人勸阻,留下“我不能走”的話,體現(xiàn)其極為負責的品格。在鄧稼先專程寫信來告知我研制原子彈具體情況,這些細節(jié)描寫都使作者的受到極大的感情震蕩,這種為國家做出巨大的功績和自身無私的精神讓作者感到驕傲和敬佩。
作者與鄧稼先不僅師出同門,而且親如兄弟。作者回憶在西南聯(lián)大背誦《吊古戰(zhàn)場文》追憶友人,設(shè)想有人拍《鄧稼先傳》的時候,建議選用《中國男兒》做背景音樂,以及在鄧稼先逝世后慰問他的遺孀,并多次通信贊揚鄧稼先,這些從側(cè)面襯托出鄧稼先品行之偉岸,精神之崇高,也是作者與鄧稼先深厚友愛的體現(xiàn),而在這種友愛之中,又包含著作者對鄧稼先的敬重和深切懷念,正因為包含著如此豐富的情感內(nèi)容,讀之令人動容。
看起來這八個“最”字散在文章各處,各不聯(lián)系,實則發(fā)揮著提綱挈領(lǐng)的作用,從時代背景,文本內(nèi)容,再到人物評價,通過串聯(lián)這八個“最”字能很好地立足于文學語言,扎實研究語言形式,深入文本內(nèi)部,擴展到思維和審美鑒賞的層次,從而擺脫無源之泉,無本之木式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教育,而潛移默化,潤物無聲地傳承英雄偉大精神,實現(xiàn)“建構(gòu)和運用語言”與“愛國主義思想教育”的結(jié)合。
參考文獻
[1]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編.朱自清論語文教育[M].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85:6.
(作者介紹:楊滿意,畢業(yè)于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學科語文專業(yè),現(xiàn)任職于廈門一中集美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