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民
摘 要:從小學階段的教育教學現(xiàn)狀進行分析來看,學困生是班級普遍性存在的一種教育教學角色。在當前素質教育發(fā)展下,小學語文教師應當從各個方面、各個角度進行改革和創(chuàng)新,引導學生能夠在課堂教學活動參與和知識內容理解的過程中改善自身的學困現(xiàn)狀,進而能夠將現(xiàn)有的語文知識進行能力方面的具體轉化,以此來促進學生學習效率的提升,改善學困的現(xiàn)狀。本文主要就小學語文教學中“學困生”的形成原因進行簡要分析,并針對性的提出相應的轉化措施,以期望通過本文的研究能夠為學生未來的發(fā)展和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奠定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小學語文;學困生;形成原因;轉化策略
隨著課程教育的逐漸發(fā)展,小學階段的語文學科知識教育也逐漸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語文教師能夠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堅持學生的課堂教育主體地位,從而能夠在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與綜合素質能力提升的過程中,實現(xiàn)學生語文知識和技巧方面的儲備。但是在當前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必不可少的會存在這樣的問題,在低年級教育教學階段學生之間的學習差異主要是體現(xiàn)在對于語文字詞內容和句子理解上的不同,并沒有過多的差異性體現(xiàn),而在高年級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學生綜合素質能力就得到了凸顯,部分學生成績出現(xiàn)嚴重的兩極分化狀態(tài),這對于教師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與教學效果的發(fā)展而言就存在一定的消極效果。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學困生”出現(xiàn)的主要原因
除了智力方面的因素外,非智力因素所形成的學困生主要是由學生個人的心理所造成的。他們與其他學生各方面的學習能力并沒有很大差別,有的甚至還要比其他的學生更加聰明。但是,他們會因為其學習動機、學習需求、價值觀不同等,使得他們不愿意主動學習與思考。他們上課不認真聽講,不認真做作業(yè)等,時間長了,也就成為學困生。歸根到底,語文學習成績差的學生,其主要原因就是缺乏語文知識學習的興趣。舊知識還沒有學會,新知識也不理解,惡性循環(huán),這樣就會使學生漸漸放棄學習。
二、基于新課程發(fā)展下小學語文學困生的轉化策略
1.開展多樣化的語文教育活動。
教師在實際教育教學的過程中可以結合學生的實際發(fā)展狀況來引導學生積極的參與到課堂教學過程中,進而能夠掌握語文文化知識的同時,促進自身學習動力和學習積極性的重要體現(xiàn)。為此,小學語文教師在實際課堂教學階段就需要加強學生的實踐活動時間,通過實踐活動來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散和動手操作能力的體現(xiàn)。語文教學自身就存在著一定的開放性特點,教師要結合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和學生當前的學習現(xiàn)狀進行細致的分析和總結,并突出實踐教學活動對學生的積極影響和實際促進效果,從而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加強語文課堂教育教學效果的體現(xiàn)。例如,教師在日常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定期開展部分聽寫比賽或是古詩詞背誦比賽,教師還可以要求學生開展閱讀交流活動。通過這種實踐活動的開展,學生能夠加強彼此之間的有效交流和溝通,與教師也建立一種較為平等的相處模式。在后續(xù)學習的過程中就能夠從自發(fā)性的教育教學內容改善基礎上來加強自身對于語文知識內容的實質性理解,加強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在積累語文知識的同時,促進自我發(fā)展和自我完善。
2.結合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利用獎勵的方式改善學困現(xiàn)狀。
小學語文教師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除了要進行課堂教學現(xiàn)狀的改革和全面的分析之外,還需要通過制定各種有效的獎勵機制來為學生帶來更好的成功體現(xiàn)。由于學生年齡較小,其心理素質發(fā)展尚不成熟,在進行具體問題的思考過程中其存在一定的缺失性和偏向性特點。為此,教師就需要結合上述學習的現(xiàn)狀及時解決學困生的學習困難,改善學困生的思維方式,并從加強學生心理素質,促進學生對于知識特點的實質性理解和分析,讓學生能夠以更加積極的心態(tài)來對待小學語文學科知識內容的學習等方面來促進學生學習效果的體現(xiàn)。此外,教師還需要通過各種獎勵的方式來提升學生課堂知識內容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能夠在教師物質或是精神獎勵的幫助下及時確立自信心,這樣就能夠擺脫各種消極因素對學生的不良影響,從而能夠更好的面對小學階段的語文知識內容教學。
3.結合教材內容,開展因材施教。
在小學階段的語文教育教學過程中,學困生產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學生自身語文基礎不扎實,從而導致學習效率低,學習自信心不足。為此,教師需要通過課上或是課下時間積極了解每一位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并結合其行為方式和心理特點對學生進行全面的細致的分析和總結。根據(jù)不同學生學困的不同原因來開展針對性的教學,并實現(xiàn)因材施教的教學手段。比如,有的學生的表達能力比較差,而有的學生閱讀能力比較差,這可能是因為學生本身的膽怯心理與畏懼心理造成的。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對這些學困生進行鼓勵與激勵,引導學生勇敢地展示與表達自己,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三、結束語
在小學教育階段實現(xiàn)學困生的轉化是一個較為漫長的過程,教師要通過自身的努力來幫助學困生改善自身的學習現(xiàn)狀。學生家長也需要積極參與到這個過程當中來,讓學生能夠通過這種方式感受到家長和教師對自身的關心和愛護,發(fā)自內心的從語文課堂教育過程中得到自我提升,加強思維意識的轉變,改善課堂學習效率。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夠及時進行知識的查缺補漏,完善自身的綜合素質能力,進而能夠在轉化自身學困現(xiàn)狀的過程中向著更加優(yōu)秀的道路前進。
參考文獻:
[1]王仙華.小學語文“學困生”的形成原因及轉化策略[J].時代報告(學術版),2012(6):363.
[2]陳柏林.農村小學語文學困生的形成原因及轉化策略[J].學園,2015(2期):121-121.
[3]雒紅芳.小學中年級語文學困生的成因及轉化策略[J].西部素質教育,2016,2(17):125-125.
[4]周艷.不讓一個學生掉隊——小學語文學困生成因及轉化策略[J].高考,2016(36).
[5]谷春英.小學語文學困生的成因及轉化[J].新課程(小學),2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