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萍 李君 畢麗娜
摘要:高?!盎A”課堂本質上是理論課堂。要不斷增強“基礎”課的思想性、理論性,注重用理論邏輯的力量去感染學生、說服學生。以“人的本質”理論為邏輯起點,以作為具有現(xiàn)實的“社會人”和國家的“時代新人”雙重身份的大學生必須應對的各種社會關系為主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導,構建高?!盎A”課的理論邏輯體系,實現(xiàn)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有效轉換,是提高高?!盎A”課教學實效的基礎工程。
關鍵詞:理論邏輯 教學體系 教學實效
1.構建高?!盎A”課理論邏輯體系的必要性
1.1 加強高?!盎A”課的理論性和思想性
高校“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以下簡稱“基礎”課)的教學對象是大學生。學生在大學時期正處于思想意識逐漸走向成熟的階段,具有獨立的思想意識和思維能力。因此,高?!盎A”課與中小學思想品德類課程不同,要更重視理論的宣講,加強其理論性和思想性,引導大學生探索成人成才的根本規(guī)律,把握思想品德形成和發(fā)展的深奧理論,更多地發(fā)揮理性的教導力量,用理論邏輯的魅力撞擊學生的心靈世界,讓學生在學理中汲取做人做事的智慧,獲得成長的強大思想力量,進而培養(yǎng)大學生理論意識的自覺性和對思想理論的信仰。
1.2 實現(xiàn)高?!盎A”課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有效轉換
正確把握好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換的原則和方法,是提升教學質量需要建設的基礎工程。高?!盎A”課堂本質上是理論課堂,要注重用理論邏輯的力量去感染學生、說服學生。因此,將高?!盎A”課教材體系轉換為主導課堂教學的教學體系時應以該課程的理論邏輯為基本遵循。所以,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厘清高?!盎A”課的理論邏輯,構建高?!盎A”課的理論邏輯體系,是實現(xiàn)“基礎”課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有效轉換和增強高?!盎A”課教學實效的基礎工程。
1.3保障高?!盎A”課專題化教學的系統(tǒng)性
因高?!盎A”課教材各章節(jié)貌似比較“獨立”且學科跨度比較大。由于為了更加有效地挖掘和發(fā)揮思政課教師的專業(yè)特長,更好地提高教學針對性等各種原因,目前全國很多高校“基礎”課都實行“專題化”教學改革。“專題化”教學的優(yōu)勢在于發(fā)揮教師專長,將每一教學專題“講精講透”,但也普遍存在一個很現(xiàn)實和嚴峻的問題,那就是專題與專題之間的“隔離”,任課老師也成了“鐵路警察——各管一斷”,導致課程應有的嚴謹?shù)睦碚擉w系“碎片化”。這不僅對培養(yǎng)大學生系統(tǒng)性理論思維能力非常不利,而且對大學生完整人格的培養(yǎng)也是極為不利的。所以,越是專題化教學就越要強化課程的整體理論邏輯體系,在課程理論邏輯體系中開展各專題教學,而不是孤立的、片面的就專題講專題。因此,構建高?!盎A”課理論邏輯體系是推行高質量專題化教學的必要保障。
2.構建”高?!盎A課理論邏輯體系的理論依據(jù)
2.1馬克思主義理論
馬克思主義是黨和國家一切事業(yè)的指導思想。高校思政課不僅要給大學生講清楚、講明白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更要以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指導思政課教學。高校“基礎”課本身就以馬克思主義為理論基礎,因此構建“基礎”課理論邏輯體系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最基本的理論依據(jù)。
2.2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其中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特別是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為思政課教學提供了基本指導和基本遵循。所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指導構建“基礎”課理論邏輯體系重要的理論依據(jù)。
2.3思想政治教育理論
高校“基礎”課教學屬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科范疇,必須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規(guī)律和要求。因此,在構建“基礎”課的理論邏輯體系時還要以思想政治教育專業(yè)理論為依據(jù)。
3.構建高?!盎A”課理論邏輯體系
3.1構建高?!盎A”課理論邏輯體系的起點
“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yǎng)人以及為誰培養(yǎng)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更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根本問題。高?!盎A”課要牢牢把握“立德樹人”這個根本任務,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成長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因此,高校“基礎”課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不僅是現(xiàn)實的、社會的“人”、而且是國家的、民族的“時代新人”。
從高校思政課“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角度看,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首先應該搞清楚“什么是人”,然后再講培養(yǎng)什么人,即具有什么樣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人。從大學生的成長角度看,大學生思考人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首先需要對“人是什么”和“我是誰”有科學的認識。因此,高?!盎A”課理論體系的邏輯起點應該是“人的本質”和“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理論。
馬克思第一次辯證地指出人的本質:“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xiàn)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比说纳鐣P系的總和決定了人的本質。人們正是在這些客觀的、發(fā)展變化的社會關系中塑造自我,并在應對和處理這些社會關系中感悟人生,凝筑人生的總鑰匙,即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高?!盎A”課教學首先要通過對“人的本質”即“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的理論闡釋,解決大學生對“我是誰”這一根本問題的理性認識。其次,從大學生所處的特殊社會關系和面對的客觀環(huán)境剖析大學生還是以民族復興為己任的民族的、國家的“時代新人”,肩負著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使命。由此,教導作為“社會人”和“國家人”的大學生要“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把握人生的總鑰匙,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與歷史同向、與人民同在、與祖國與行,服務人民、奉獻社會。
3.2構建高校“基礎”課理論邏輯體系的推演
從“人的社會關系的總和決定了人的本質”的邏輯起點出發(fā),以當代大學生作為“社會人”和“國家人”必須應對的客觀的、現(xiàn)實的各種社會關系為基本邏輯來推演高?!盎A”課的理論體系,主要包括:
第一,與自我的關系:重點是教導大學生正確面對實際生活中的各種問題,辯證地對待人生矛盾,樹立正確的幸福觀、得失觀、苦樂觀、順逆觀、生死觀等。
第二,與他人的關系:重點是堅持平等、誠信、寬容、互助的原則,促進個人與他人的關系,為人生價值的實現(xiàn)創(chuàng)造良好的人際環(huán)境。
第三,與社會的關系:重點把握“人是只有在社會中才能獨立的動物?!眰€人與社會不可分離的對立統(tǒng)一關系,只有科學地把握個人與社會的辯證關系,促進個人與社會的和諧,才能為人生價值的實現(xiàn)創(chuàng)造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
第四,與祖國的關系:重點把握個人對祖國的依存關系,強調每個人對自己祖國以及民族和文化的歸屬感、認同感、尊嚴感、榮譽感。教導大學生明白國對于家、國,對于個人的依托關系和愛國的理性表達。
第五,與自然的關系:重點把握人永遠是自然界的有機組成部分并依存于自然界的客觀事實,從而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tài)文明理念,為人民創(chuàng)造良好的生產(chǎn)生活環(huán)境。
上述這些關系不僅是決定大學生個性特征和成長成才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而且這些關系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相互融合、相互轉換、辯證統(tǒng)一。當代大學生只有正確面對和處理好上述關系,才能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中創(chuàng)造自己的人生價值。
3.3構建高校“基礎”課理論邏輯體系的紅線
黨的十八大提出,要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xiàn),概括了國家的價值目標、社會的價值取向和公民的價值準則,把涉及國家、社會、公民的價值要求融為一體,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在當前我國社會的思想觀念體系中處于主導地位。與當代大學生應樹立的人生觀、價值觀在本質要求上是一致的,具有同質性;與大學生應對各種社會關系所遵從的基本原則在內容上是相同的,都體現(xiàn)了全社會共同認同和接受的“最大公約數(shù)”。因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導性及其與當代大學生應樹立三觀的同質性,決定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貫穿高?!盎A”課的紅線,是構建高校“基礎”課理論邏輯體系的主線。
綜上,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導下,通過層層推演決定當代大學生成長成才和個性特征的相互交織、融為一體的各種社會關系,形成高?!盎A”課理論邏輯體系,應該是:首先,以人的本質,即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為出發(fā)點,通過對決定人的本質的各種關系的辯證關系理論分析,引導大學生樹立“奉獻社會,服務人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把握好人生的總開關。其次,樹立遠大的理想信念,即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奮斗目標上的集中體現(xiàn),明確自己要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與思政課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相融合,即個人理想與社會共同理想相融合。再次,明確實現(xiàn)理想信念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動力,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分析大學生在應對各種關系時應遵守的基本社會規(guī)范,即道德規(guī)范與法律規(guī)范,樹立正確的道德觀與法治觀。最后,引導大學生將上述思想觀念轉化為自己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即內化于心、外顯與行,進而提高自身的品德修養(yǎng),努力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時代新人。
高校“基礎”課教學必須在課程嚴謹、完整、系統(tǒng)的理論邏輯體系中開展,尤其是專題化教學,否則,會導致把嚴謹?shù)睦碚擉w系“碎片化”、把高尚的價值追求“低俗化”的現(xiàn)象,使學生沒有獲得感,也就不可能成為學生真心喜歡,終身受益的課程。
因此,每一位高?!盎A”課任課教師都要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形成系統(tǒng)的,符合課程思想性、政治性、科學性和理論性的理論邏輯體系,由此實現(xiàn)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換,完成教學設計,提高教學針對性和親和力。
1.防災科技學院教育研究與教學改革項目論文(項目編號JY2018B17)
2.2020-2021年防災科技學院“金課”建設項目論文(項目編號:JK202048)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3]邱偉光,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吳潛濤.提升“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教學質量的幾點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7,(9).
[5]祖嘉合.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教學應關注的幾個問題[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