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肖華
摘? 要:對小學生進行文言文的教學,對于繼承祖國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提高學生鑒賞能力,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小學生;文言文;鑒賞
中圖分類號:G623.2?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992-7711(2020)35-181-01
由于小學階段編排的文言篇目不多,而且文言文在實際的學習和生活中的使用率較低;再者為了應對考試內(nèi)容,教師在教學文言文時,遵循“字字落實,句句對譯,原意照搬”的原則,以保證學生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教學手段單一、枯燥,難以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久而久之,學生學習文言文只停留在最表層的讀、背和翻譯詞語、句子,與課程標準中要求培養(yǎng)審美情趣和能力就背道而馳了,更談不上賞析、品味、鑒賞文言文了。
教師想要通過教材上安排的文言文的教學,讓學生習得文言文的學習方法;調(diào)動學習文言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文言文教學的實效性。就需要語文教師們尋求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策略,以切實培養(yǎng)學生的文言文學習能力,促進小學高年級段文言文教學實效的提升。
一、搜集資料,愛上文言文
對于小學生來說,學習文言文是痛苦的。讀不通、看不懂、寫不出……所以要上好文言文,首先得讓學生愛上文言文。語文教師要讓學生知道古文今學的重要意義;也可以讓學生自主搜集與文言文相關的歷史故事、人物典故等,激發(fā)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例如,教學《伯牙鼓琴》一文,課前可讓學生查找俞伯牙和鐘子期的人物簡介。學生通過查找資料,知道了俞伯牙彈七弦琴的技藝高超,同時還是作曲家,世人尊稱其為“琴仙”;而鐘子期只是一個為解決溫飽,不得不每天手拿板斧上山砍柴的樵夫。學生自然很好奇這兩個身份如此懸殊的人,怎么會成為知音呢?兩個看起來毫無交集,八竿子打不著的人是如何成為知己呢?心中有了疑問,學習的興趣就油然而生了。
二、指導朗讀,會讀文言文
由于日常的生活和學習中與文言文接觸甚少,故學生讀起來還是有一定的難度的。教師指導文言文朗讀時可遵循由淺入深的原則進行。
(一)初步朗讀,讀準字音
學生借助工具書,掃清字詞障礙;接著通讀全文,力求把文言句子讀通順。讀完后提出自己在閱讀中遇到的問題,比如:哪里讀不通順;哪處的停頓弄不懂;該用怎樣的語調(diào)、語速去讀等。當學生提出疑問后,教師可以讓同學談感受,談讀法。學生自然就掌握了讀好文言文的方法,那接下來的學習便水到渠成了。
(二)教師范讀,引領示范
學生積累了讀文言文的方法,教師可以進行一次示范朗讀。要求學生看著文章,細心聆聽,并把自己聽到的節(jié)奏、停頓用“/”在文中標注出來。教師有節(jié)奏、有感情的正確示范、學生有目的的聆聽,必定能激起學生想讀文言文的愿望,更能樹立學生讀好文言文的信心。
(三)多形式朗讀,體會文言文的音韻美
有興趣、有信心后,接下來就是讓學生試讀。朗讀形式可以靈活多樣,可以指名讀、分組讀、配樂讀、想象讀、全班齊讀。對于難以讀準的句子,教師不必操之過急,可以慢下來一詞、一句、一段、一遍遍的領讀,讓學生在反復跟讀、誦讀的過程中明確文言文朗讀的節(jié)奏、停頓,感受文言文的音韻美、意境美,體味到文言文學習的樂趣。
(四)借助注解讀,讀中感悟
積累一定的學習文言文的方法,也是小學高年級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要求。高年級段的小學生有一定的閱讀能力,所以教師教學文言文時可適當放手,鼓勵和幫助學生運用一定學習方法進行學習。如:借助課文中的注解大膽地自主學習,推敲文意,加深理解;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在多次閱讀的基礎上,學生對文言課文的內(nèi)容與中心一定有正確的認識、理解。如在教學《書戴嵩畫牛》一文時,就用上述朗讀方法一步步指導學生朗讀,學生在反復的朗讀后,能用自己的話把整個故事復述出來;也能對文中出現(xiàn)的兩個人物的人物形象做出正確的分析;還能理解到文中所體現(xiàn)出來的中心思想。學生在讀中理解、讀中體會、讀中感悟,就這樣在讀中完成整篇課文的教學。
三、展開想象,體會文言文的語言美
小學階段閱讀教學其中一個重要內(nèi)容——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學生在學習文言文時可以通過觀察文中插圖上人物的神情狀態(tài),結合人物對話和表現(xiàn)人物動作、神態(tài)的詞句想象情境,感受文言文語言的精煉美。如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講講《書戴嵩畫牛》的故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生活經(jīng)驗,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抓住人物的神態(tài)、動作、心理等細節(jié)展開想象,對課文進行補白。如,可以抓住“好書畫”,想象杜處士是怎么表現(xiàn)的;可以抓住“尤所愛,錦囊玉軸,常以自隨”,想象他吃飯的時候是怎樣的、睡覺的時候又是怎樣的;還可以想象牧童“拊掌大笑”時身體往后仰的角度、笑的聲音大小;想象“處士笑而然之”時,他會說些什么,做些什么……通過這些想象補白,引導學生把故事講具體,更讓學生知道古代的文言文是有顏色、有聲音、有畫面、有情節(jié),甚至是有味道的。
四、以文帶文,提高課堂實效
小學語文教材中文言文相對偏少,僅僅依靠課內(nèi)文言文的學習來提高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能力,感受文言文的魅力及韻味,是遠遠不夠的。所以小學教師在高年級文言文教學活動中,要適當拓展一些課外文言文的閱讀,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積累更多的學習方法,為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品析、鑒賞能力和增強文言文教學的實效性打下良好基礎。如:在教學《伯牙鼓琴》時,教師可選取馮夢龍《警世通言》中《俞伯牙摔琴謝知音》的部分內(nèi)容作為拓展教學。正所謂:得法于課內(nèi),得益于課外,學生用課內(nèi)習得的學習方法用于拓展內(nèi)容的學習,既加深了對課內(nèi)知識的理解,又提高了學習文言文的能力,更是大大提高了文言文課堂的教學實效。
文言文是古代文學的結晶,是傳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有效載體。文言文的教學一定要切合小學生的認知水平、情感需要,靈活采用教學方法,消除小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恐懼、害怕心理。只有這樣,才能實現(xiàn)文言文教學效率和質(zhì)量的穩(wěn)步提升。
(作者單位:中國工農(nóng)紅軍廣東肇慶廣寧紅軍小學,廣東? ?廣寧 526300)